支付發展歷程——帶你了解支付背後的那些事兒

2020-12-26 行動支付網

經濟生活的中的人們,一定會通過支付獲取產品或服務,來滿足自己的日常所需。以前我們通過現金付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近些年我們通過電子支付,不用每天都帶著錢包,大大提高了人們的付款體驗。我在這裡就簡單闡述一下支付的發展歷程,讓大家了解與自己息息相關的支付,它的全貌到底什麼樣?

支付又稱付出、付給,多指付款,是發生在購買者和銷售者之間的金融交換,是社會經濟活動所引起的貨幣債權轉移的過程。支付包括交易、清算和結算。——百度百科

01貨幣發展史

談到支付,不得不說貨幣,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在古往今來的交易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在此簡單敘述貨幣的發展史。

物物交換

在遠古社會,原始人過著採獵生活,女人採摘果子,男人狩獵野獸。採獵獲得的物資只在本部落進行流通。每個部落的生存環境不同,獲取的物資也不盡相同,隨著部落之間交流的深入,部落之間存在貨物互換的情形。

比如我們常見的這幾個漢字「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中國古代就是10個部落,每個部落有擅長的能力,並以此漢字作為部落的徽號。如「甲」部落,該部落擅長製造盔甲盾牌,故用「甲」字給部落名;如「乙」部落,該部落擅長結繩,故用「乙」字給部落名。

部落之間相互交換物品,擁有羊腿的想換蘋果,恰好擁有蘋果的也想要羊腿,於是他們之間就能互換成功。

如果擁有蘋果的人不想要羊腿,而是想要羊皮,於是就需要把擁有羊皮的人納入整個互換體系。那麼這個互換體系就非常複雜。

實物貨幣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中間置換物,即「一般等價物」,也就是貨幣,將蘋果換成貨幣,再用貨幣去換想要的羊腿。

最初的「一般等價物」大多為部落生存領域所稀有的物品,如貝殼、鹽、特殊的石頭等等。

《人類簡史》的作者赫拉利說過,區別人和動物的標準不是人會使用工具,因為有些動物如猩猩也會使用工具,區別是人擁有虛構能力。人可以把太陽當做自己的祖先,可以把熊當成自然神。而實物貨幣除了其本身的實用價值,還具備人類附加的虛擬信用價值,相信的人,貝殼就有價值就能換羊腿。不相信的人,貝殼就是貝殼。

隨著社會活動的進一步擴大和深入,「一般等價物」也在不斷更迭,以讓更多的人相信其信用價值。

實物貨幣的衍化歷程:

那麼這些貨幣其信用價值是由誰做背書的呢?不是某個個人、組織,也不是某個國家,內陸部族的貨幣貝殼放到一個沿海部族肯定無法使用,黃金卻可以跨地域兌換。實物貨幣的背書者就是實物貨幣本身,是貨幣在一定區域範圍內的稀缺性決定其有資格具備信用價值。

民間流通的貴金屬在交易過程中需要鑑別成色、稱重度量、實物分割才能進行交易,支付的效率和準確度都不夠,於是國家開始製作可衡量的鑄幣。

紙質貨幣

金屬貨幣成為主流實物貨幣後,存在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跨區域遠距離的貨幣交割問題。大金額的交易需要僱傭鏢局押送錢兩。支付的效率和體驗非常差,而且還容易被劫鏢,非常不安全。

機智的商人見有利可圖,開辦「交子鋪戶」,即銀行的雛形。銀行在買賣雙方地點設置站點,買方將貨幣存放在銀行,銀行提供紙質票據證明貨幣所有權並收取貨幣保管費。這個紙質票據,即為紙幣的雛形。對於買賣雙方來說,只需要交易紙質票據就可以進行跨區域的交易,而不需要再擔心實物貨幣的交割問題。

隨著交易範圍的擴大和交易頻次的提高,紙幣漸漸取代金屬貨幣成為市場上支付的「一般等價物」,但是早期的紙幣還是金屬貨幣的紙質化映射,由銀行發行,由銀行的信用作為背書,此時還不是真正的貨幣。之後國家回收部分金屬貨幣發行紙質貨幣,紙幣才真正登上歷史舞臺。

現代的紙幣已不和任何金屬貨幣有掛接,國家中央銀行想發行多少就發行多少,發行多了,通貨膨脹,紙幣實際價值變低;發行少了,市場貨幣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發展減緩。紙幣不再以稀缺性定義其信用價值,而完全由國家和市場決定貨幣的信用價值。像辛巴威的貨幣匯率:1人民幣(CNY)=8937396522辛巴威幣(ZWD),如此天文的匯率反映國家信用的崩潰。

紙幣相較金屬貨幣來說便攜了很多,當然如果你有幾百萬、上千萬,也不方便攜帶。這個時候就需要電子貨幣或者數字貨幣登場了。

電子貨幣

很多人應該很久沒用過現金了,早晨出門買包子、坐公交地鐵、中午晚上吃飯、周末逛個商場買衣服等等,貌似現在都可以使用手機支付,人們沒必要帶著現金出門,也不需要接收收銀員找回的叮叮噹噹的零錢。支付的效率得到質的飛躍,滑鼠一點、手指一動,你手上的錢就以光速到了世界其他地方。

大家現在的錢主要存儲在3個地方:現金、銀行帳戶、微信/支付寶類第三方支付帳戶。現金在自己手上、銀行帳戶實體資金存在銀行、微信/支付寶的實體備付金存在央行。

電子貨幣與現金沒有本質區別,仍然是以國家信用作背書,電子貨幣只是現金的線上數位化體現。去除了紙幣的物理限制,使得支付的方式從線下走到線上、從實體走向虛擬。也使得支付的效率飛速提升。

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有中央銀行發行的中心化貨幣,也有算法制定的非中心化貨幣。後面另立章節詳細闡述。雖然中國央行發行的數字貨幣已在試點,但還未真正投入人們的日常使用中,但數字貨幣肯定是未來貨幣世界的一種重要形態,可能會改變整個世界的協作模式。

人類已經經歷了物物交換、實物貨幣、紙幣、電子貨幣,現在和未來還有數字貨幣。貨幣形態的衍化越來越便捷,支付效率的提升,使社會化活動的周轉效率大大提高。

02支付模式的演變

隨著支付寶、微信的興起,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第三方支付,那什麼是第三方支付?支付相關的那麼多機構,如央行、銀行、銀聯等,它們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下面的章節就簡單闡述一下支付模式的演變和參與主體的角色定位。

一方支付(現金當面支付)

下圖是行動支付興起之前買包子時的場景,小王早上在包子鋪買包子,一手交現金一手拿包子。這個場景參與主體只有買賣雙方,簡單明了。這種模式資金流和現金流是統一的。

二方支付(商家+銀行)

下圖是有銀行介入的支付交易:小李媽媽給遠在北京上大學的小李匯生活費1000元。這個場景就無法面對面付現金了。小李媽媽只能藉助銀行付給小李。銀行在其中扮演資金流中轉的角色。

以上是單銀行的模式,如果小李媽媽和小李持有的銀行帳戶不是一家怎麼辦?如下圖所示:

小李媽媽用銀行A帳戶支付後不久小李就在銀行B收到的生活費。由於銀行間資金交割不是實時的,所以小李拿到的生活費是銀行B墊資的,銀行A還欠銀行B共1000元。資金流並未隨信息流的完成而結束,資金流和信息流存在差異。

那麼兩家銀行之間如何結算這1000元呢?如果這兩家銀行互信,那麼選擇一個時間點,比如每日17點對前一個工作日17點到當日17點的交易軋差計算差額,由銀行A把1000元運送到銀行B。

如果這兩家銀行不互信,那麼就要用到保證金模式,銀行A和B相互在對方銀行存儲滿足交易的保證金頭寸,這樣就保證了抵賴的發生。

早期銀行數量相對較少,上面的兩種模式都可以,但隨著銀行數量的增加,兩兩交割是個非常複雜的流程。如3家銀行需要交割3次;4家銀行需要交割6次;10家銀行需要交割45次;50家銀行需要交割1225次。如果遇到類似A欠B10元,B欠C10元,C欠A10元的場景,明顯是不需要交割的,按正常的交割流程必然會帶來資源的浪費。如果使用保證金模式,那麼每家銀行都需要在其他銀行開設帳戶,資金的管理將變得非常不方便。

軋差:方向相反的多筆交易,在結算或結束交易時,可以將各方債權在相等數額內抵銷,僅支付餘額。如A欠B10元,B欠A8元,軋差的結果只需要A付給B2元即可。

鑑於上面的問題,需要有一個機構統一處理所有銀行的資金結算問題,於是中央銀行出現扮演了這個角色。所有銀行都需要在央行開設保證金帳戶,即存款準備金。

備付金:客戶備付金是指支付機構辦理客戶委託的支付業務,實際收到的預收代付貨幣資金。原來支付機構的備付金開設在各個銀行,目前支付機構的備付金100%存管在央行,銀行按照存款準備金率上繳資金至央行。

第三方支付(商家、銀行、支付機構)

21世紀伊始,電子商務發展非常迅猛。原先必須去商場或者找人代購產品,電商的出現,人們可以足不出戶買到想要的商品。

但是當時線上支付體驗還非常不友好。我曾經線上買了一個望遠鏡,付款只能去郵局匯款。當時人們都不相信線上購物。線下購物,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雙方面對面可以建立信任。然而線上交易買方和賣方互不認識,無法建立良好的信任。買賣雙方互相不信任,買方先付錢則擔心賣方不發貨,賣方先發貨則擔心買方不付錢。

於是就出現paypal和支付寶這些第三方支付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通過擔保帳戶的模式解決買賣雙方不互信的問題:買方先付款,賣家不會立即收到錢,等到買家收到貨品並驗收無問題時,才會觸發確認收貨,此時賣家才收到結算款。

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機構為了方便用戶便捷支付,直連接入眾多銀行,用戶可以線上使用銀行卡支付,不需要再去銀行匯款或者使用網銀那種糟糕的支付方式。有興趣的可以閱讀《螞蟻金服》這本書,其中詳盡闡述了快捷支付的誕生過程。

這時資金流就與二方支付產生的差別。以買方用銀行A支付,買房以銀行B收款為例,詳細資金流見下圖:

用戶可以先充值到第三方支付的餘額帳戶,也可以直接使用銀行卡支付。這個時候第三方支付公司充當了帳戶機構的角色。

這時候就產生了一個新問題:第三方支付公司充當了銀行清算機構的角色。假設第三方支付接入了A、B、C三個銀行,在這三個銀行都有備付金帳戶。如果買方是銀行A帳戶,賣家是銀行B帳戶。買方支付:實體資金到第三方支付在銀行A的備付金帳戶,賣方結算時:實體資金從第三方支付在銀行A的備付金帳戶結算給賣方銀行C帳戶。

這種情況不利於國家進行監管,於是國家對此進行了整改。整改方案如下:

1.支付公司備付金帳戶由在銀行變成在央行,且備付金需要100%上繳至央行備付金帳戶。旨在糾正和防止支付機構挪用、佔用客戶備付金,保障客戶資金安全。

2.推出網聯,即線上版銀聯,由網聯直連銀行,支付機構再也不需要一家一家銀行溝通對接。三方模式演化為四方模式(商家、支付機構、清算機構、帳戶機構)

網聯即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清算平臺,網聯作為全國統一的清算系統,主要處理非銀行支付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帳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實現非銀行支付機構及商業銀行一點接入,提供公共、安全、高效、經濟的交易信息轉接和資金清算服務,組織制定並推行平臺系統及網絡支付市場相關的統一標準規範,協調和仲裁業務糾紛,並將提供風險防控等專業化的配套及延展服務。

第三方支付快速的推進了支付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支付效率和支付體驗。以前出門都需要帶錢包;買金額較大的商品前,需要先去銀行取錢。ATM機成為常去之地。第三方支付的發展改變了這一切。

  • 線上購物:支付寶微信綁定銀行卡,線上購物時通過支付寶微信從銀行卡裡扣錢,或者從支付寶微信的餘額扣錢,或者從餘額寶裡扣錢,或者從消費金融帳戶扣錢等等。
  • 線下購物:人們只需要出示付款碼或者主動掃商家收款碼即可完成支付,把人們和收銀員從收錢找零的無聊工作中解放出來。

當然對人們來說一個弊端就是錢以前是真實存在的紙鈔,現在只是支付寶、微信、銀行帳戶裡的一串數字,不經意間就花了,就沒了。

四方模式(聚合支付)

21世紀第二個十年,第三方支付如雨後春筍般長出,除了支付寶、微信,還有壹錢包、易付寶、雲閃付、翼支付等等,整個支付市場市場形成了2+n的格局。每個平臺都會有優惠活動吸引用戶去註冊去使用。

久而久之,每個人都開通了很多第三方支付帳戶。不談小的支付平臺,絕大部分人都擁有支付寶和微信兩個第三方支付的帳戶。商家也需要多個支付公司的收款帳戶,在櫃檯擺上微信、支付寶等好幾個支付公司的收款碼。用戶付錢時要選擇性打開支付app。

如此情況對於商家和個人來說體驗都不好。於是就出現精明的商家對接多個支付平臺,提供一個聚合碼給到商家,支持用戶用微信或者app掃聚合碼支付。這個商家即聚合支付服務商。

聚合支付:也稱「融合支付」,是指只從事「支付、結算、清算」服務之外的「支付服務」,依託銀行、非銀機構或清算組織,藉助銀行、非銀機構或清算組織的支付通道與清結算能力,利用自身的技術與服務集成能力,將一個以上的銀行、非銀機構或清算組織的支付服務,整合到一起,為商戶提供包括但不限於「支付通道服務」、「集合對帳服務」、「技術對接服務」、「差錯處理服務」、「金融服務引導」、「會員帳戶服務」、「作業流程軟體服務」、「運行維護服務」、「終端提供與維護」等服務內容,以此減少商戶接入、維護支付結算服務時面臨的成本支出,提高商戶支付結算系統運行效率的,並收取增值收益的支付服務。——百度百科

有的聚合支付服務商不僅提供支付相關的服務,而且還涉及實體資金清算(即資金二清),嚴重影響了買賣雙方的資金安全。

國家為了打擊聚合支付服務商濫用支付渠道,服務黃賭毒等違法產業。嚴格要求接入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和銀行渠道做好商戶資質審查工作,禁止將商戶進件資質審查外包給四方聚合平臺。而且聚合支付服務商沒有收單資質,不能觸碰實體資金和清算,只能作為信息中轉方聚合多個支付渠道為商家提供服務。

聚合支付服務商比較有名的有收錢吧、付唄、哆啦寶等,它們是以代理商起家,接入非常多的商戶,為商戶提供支付相關服務,但不觸碰實體資金。另一批聚合支付服務商是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它們天然具備收單資質。一方面聚合多個第三方支付機構,另一個方面為商家提供結算帳戶。商家只需要在收單機構開設結算帳戶,而不需要在每個第三方支付機構開設帳戶,大大方便了商戶的使用。

上面說的四方模式是指聚合支付服務商、收單機構、清算機構、帳戶機構。18年支付機構斷直連後加入了清算機構,涉及的相關方有聚合支付服務商、收單機構、清算機構、清算機構、帳戶機構。鑑於該名字是18年斷直連之前行業通用的,沿用四方模式的叫法。

互聯互通

上面的聚合支付解決了商家統一收款的問題,以及部分解決了用戶擁有多支付app付款問題(用戶可以用微信或支付寶或其他支持的app掃描商家聚合收款碼完成支付)。但是離完全的互通還有很大的距離。

我們日常使用的主要支付app不可能是單一的微信、單一的支付寶、單一的銀行app。在不同的場景可能使用不同的APP。於是就出現了諸如下面舉例的問題:我的錢在微信,怎麼付款到朋友的支付寶帳戶?我的錢在招商銀行,怎麼可以不經過微信付款到商家的微信帳戶?這些場景都是跨支付機構間的支付交易。

當前跨機構的互聯互通還在試點階段:清算機構制定統一的編碼規範,使得不同支付機構可以互相識別。相信過不了多久全行業的互聯互通就能普及,屆時用戶支付體驗將進一步提升。

本文為作者授權發布,不代表行動支付網立場,轉載請註明作者及來源,未按照規範轉載者,行動支付網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

相關焦點

  • 聚合支付的先行者(每天錢包)帶你玩轉行動支付
    無卡支付是金融服務市場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如今行動支付遍布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但凡用到錢的地方,幾乎都可以用手機搞定,二維碼支付已經成為人們的一大便民生活工具!
  • 日本手機那些事:手機支付源於FeliCa技術(全文)_夏普 102SH_手機...
    上周遭遇清明假期,《日本手機那些事兒》也就暫停了一期,不過隨著假期的結束,《日本手機那些事兒》也跟忙碌的工作日一同歸來啦。其實上周愚人節當天日本也出了不少有意思的假新聞,有一項愚人節企劃稱一款名為「zzzPhoneBed」的智慧型手機床將要推出,沒錯,你沒看錯,就是「智慧型手機床」。
  • 臺灣2018行動支付戰開打(三):中國大陸VS臺灣支付發展環境大不同
    每隔幾年,網絡上就會出現幾篇比較中國大陸與臺灣行動支付趨勢的文章,有些文章褒揚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有些文章則點出中國大陸其實是不得不發展行動支付。不過,中國大陸的行動支付現在究竟發展到何種地步?支付環境與臺灣有何不同?會不會也有缺點?《CNEWS匯流新聞網》帶你來解析!
  • 小編帶大家了解如何區分線上支付和線下支付
    線下支付是指相對於網上支付來講,只要不是通過網上交易的,而是面對面交易 比如超市買東西,當面給現金都屬於線下支付,還有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支付方式,掃碼支付、刷卡支付等都算是線下支付。兩者的區別:1、本質的不一樣:線上支付是通過網際網路的支付軟體或者系統;線下支付是面對面交易。
  • 首信易支付COO梅嶺:支付公司「走出去」,需要避開哪些坑?
    近日,雷鋒網成功舉辦了支付AI+數位化商業雲峰會。本次峰會邀請到銀盛支付、首信易支付、雲從科技、WorldPay的多位頂級觀察者,以雲峰會形式,從專業角度分析近年來支付行業的發展歷程、展望支付科技未來的發展前景。其中,首信易支付COO梅嶺以《全球支付數位化進程》為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 「FAAG」盯上數字支付,透過中美科技巨頭布局看支付浪潮
    Facebook高管今年更是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成立獨立部門負責所有支付及金融服務業務,包括Facebook Pay、Novi和WhatsApp payment等。只是Facebook的支付布局並不算早,因此部分業務的推進很可能遇阻。傳統科技巨頭們紛紛躋身於行動支付領域,在此不斷加碼,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十分值得挖掘。
  • 中付支付怎麼樣,準確把握支付行業走勢
    20世紀60年代,全球第一臺POS機誕生,POS機行業起步並不斷發展。近代以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國內線下收單市場的變化,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和大數據在各行業的應用,POS行業的變革也在悄然進行。在這樣的行業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支付企業都在開拓創新,努力為用戶帶來更多更好的產品。
  • 「FAAG」盯上數字支付,透過中美科技巨頭布局看數字支付浪潮
    Facebook高管今年更是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成立獨立部門負責所有支付及金融服務業務,包括Facebook Pay、Novi和WhatsApp payment等。只是Facebook的支付布局並不算早,因此部分業務的推進很可能遇阻。 傳統科技巨頭們紛紛躋身於行動支付領域,在此不斷加碼,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十分值得挖掘。
  • 數字人民幣熱度飆升 支付服務商或迎發展機遇
    (原標題:數字人民幣熱度飆升  支付服務商或迎發展機遇) 在2000
  • 支付碼3米外都可被破解,注意那些在你身後的人
    圖片來自網絡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你在超市買東西進行支付的時候,就一定會有一個鏡頭對準你。作為普通人,被這樣「攻擊」的概率並不大。但是,網絡安全嘉年華所展示的這種風險,也並非虛構,它是真實存在的。網絡安全嘉年華上的模擬,只是給我們展示了行動支付所面臨的風險。它提醒我們,這種新鮮事物或者技術進步,同時也伴隨著新的風險。人們必須對此有更清醒的認識,比如在支付的時候留心周圍環境,保護好自己的密碼,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保護好自己的手機與個人信息。這種提示是非常必要的,它讓我們注意到「快」背後,還存在一種「慢」,一種「保守」的力量。
  • 刷臉支付必將成為大勢所趨?這些利害我們一起來看看
    當下中國,不談大城市,單是一個小縣城,行動支付就已經深入人心。出門,不用再帶著現金,帶著手機,一切都不是辦法,衣食住行都可「掃一掃」、「二維碼」解決。看到過一個笑話,現在,乞丐面前擺放的都是二維碼了。幽默背後,體現的是中國行動支付已經在慢慢深入社會,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又隨著發展,我們竟然也可以「憑臉吃飯」了。刷臉支付的時代悄悄來臨。
  • 夜光收錢碼、「無感支付」 非接觸支付漸成潮流
    e支付收款碼支持工銀e支付、銀聯雲閃付、微信支付、支付寶等多種主流掃碼支付方式,申請簡單、安全便捷、免提現手續費,較好地解決了小微商戶經營發展中多碼收款、多頭對帳等問題。  「新型數字支付工具快速發展,使支付行為突破了時空限制,也使人們對貨幣、交易和支付結算行為的理解發生變化,對新興支付工具的適應能力更強。」交通銀行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張哲宇說。
  • 炎炎夏日 翼支付帶你實現「星巴克自由」
    炎炎夏日,翼支付用最優惠的價格去邀你品嘗星巴克的夏日新飲品!開通翼支付「銀聯付款碼」 享受多重夏日優惠除了擁有星巴克專屬的星禮卡享優惠外,優惠券就是最直接的寵粉方式。沒錯!翼支付聯合星巴克推出「夏日雙倍驚喜」活動,來給你送券了!
  • 掃碼支付很方便,為什麼微信和支付寶還要熱推刷臉支付?
    有不少人會有這樣或那樣的疑惑和不解,今天博時特智能編輯來為大家分解:首先,刷臉支付通過識別人臉的生物學特徵進行支付,讓消費者自身成為移動的銀行卡,不存在被盜刷的問題,因此安全性更高。其次,相比於二維碼支付,刷臉支付擺脫了手機的束縛(即使沒有帶手機或手機沒電等也能正常支付消費),流程也更簡單,支付速度更快,縮短了消費者的排隊時間,提高了消費者的用戶體驗。
  • 寶付揭秘手機支付扣款背後的事實
    寶付揭秘手機支付扣款背後的事實,我們在生活中手機上經常下載很多的APP軟體,包含很多視頻、音樂等APP都有會員自動充值功能,只要有第一次開通成功後,後期就會自動扣費續費,而關閉入口隱藏的又比較深,以至於不少人被莫名被扣費,又不知道如何關閉,一定存在很多踩過坑的網友,寶付今天給大家普及下
  • 行動支付在泰國遍地開花
    記者近日走訪了泰國當地商戶,以了解當地行動支付普及情況。 「現在很多中國遊客到泰國來都不怎麼帶現金,他們習慣用手機支付。為了更好地服務中國遊客,我們開始跟支付寶合作。」旗下擁有泰國知名休閒連鎖店Let’s Relax的Siam Wellness集團國際市場經理科猜帕對記者表示,自從使用行動支付後,店裡的顧客多了40%左右。
  • 【跨越「數字鴻溝」消費篇】南通:現金支付,還是手機支付?把選擇權...
    7日,記者揣著現金走上街頭,走進菜市場、商超、餐廳實地體驗,調查了解當下老年人的支付偏好,聽聽他們關於手機支付的那些顧慮。王中偉介紹,加上人工收銀通道用手機支付的部分,手機支付大概佔了營收的七成,「這個比例,相較於三四年前手機支付、現金支付的比例,正好是一個倒掛的狀態。」「現在手機支付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物了。」王中偉笑言,她愛人72歲,一開始也排斥用手機支付,「後來用了一次,發現確實方便,現在出門都不帶錢了」。
  • 中國金融電子支付設備市場研究與發展趨勢報告(2021-2027年)
    《中國金融電子支付設備市場研究與發展趨勢報告(2021-2027年)》在大量周密的市場調研基礎上,主要依據國家統計局、發改委、工商局、相關行業協會等權威部門的基礎信息以及專業研究團隊長期以來對金融電子支付設備行業監測的一手資料,對金融電子支付設備行業的發展現狀、規模、市場需求
  • 蘋果支付Apple Pay反壟斷調查背後有何意義
    Apple Pay負責人珍妮弗·貝利(Jennifer Bailey)本月表示,非接觸式支付已經從「一種便利的支付手段轉變成了一個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Visa在一項調查中發現,近一半的消費者「不會」選擇在那些沒有提供免觸摸式結帳服務的商店裡購物。
  • 行動支付將被「淘汰」,馬雲沒吹牛,全新支付方式已全國興起!
    行動支付將被「淘汰」,馬雲沒吹牛,全新支付方式已全國興起!隨著電商平臺的興起,支付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現在掃碼支付應該算是年輕人最為信賴的一種支付方式了,他也方便了大家的生活。無論是購物還是出行都可用掃碼支付,確實比帶著錢包要安全實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