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兩位英雄,兩個營救奇蹟 《血戰鋼鋸嶺》和《薩利機長》即將上映
本周有兩部關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備受觀眾期待,分別是梅爾·吉勃遜的《血戰鋼鋸嶺》(8日上映),以及老硬漢伊斯特伍德的《薩利機長》(9日上映),雖然一部是戰爭片,一部是空中事故片,但兩者有很多共性,都有一個「英雄」,創造了救援的「奇蹟」,而且均是明年奧斯卡的熱門。在先後點映後,有網友表示,兩位加起來快150歲的導演,聯手奉獻出今年最有硬漢氣質的兩部電影。
《血戰鋼鋸嶺》
一個醫療兵救下75個人
《勇敢的心》導演新作
話題王馮小剛導演近期的熱門語錄是,看完《血戰鋼鋸嶺》後表示「這部電影都等不到8號」,更坦言這將是「一個非常過癮的下午」。曾憑藉《勇敢的心》囊括奧斯卡五項大獎的導演梅爾·吉勃遜攜手「超凡蜘蛛俠」安德魯·加菲爾德真實再現震撼人心的二戰傳奇。
該片故事改編自二戰上等兵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實經歷,他因為在衝繩島戰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國國會榮譽勳章,同時也是首位獲此榮譽的在戰場上拒絕殺戮的醫療兵。
梅爾·吉勃遜用老派的方式拍攝這部電影,片中的服裝、道具、化妝都完全符合40年代的真實情況。演員表演和語氣都追求40年代的風格,甚至整部影片的畫面都略帶灰黃,看上去有一種歷史的沉重感。導演真實再現了二戰中衝繩島戰役的歷史。
該片在南京點映場上,當第一個爆頭畫面出現,很多女性觀眾就進入了捂眼觀影的狀態。這部電影的戰爭場面戲足足有一小時,所以不少觀眾深感其悲壯:「戰爭戲實在是太精彩,雖然很血腥,但真實的戰爭就是這麼殘酷,就像片中道斯的父親,參加過一戰的老兵對兒子說的那句話,『你以為穿上軍裝很帥,但戰場上當腸子流得到處都是時,那樣的軍裝真的太醜了。』」
《薩利機長》
208秒內拯救155名乘客
改編自2009年哈德遜河迫降
由86歲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執導,湯姆·漢克斯領銜主演《薩利機長》根據2009年美國航空公司1549號航班機長切斯利·薩利·薩倫伯格的真實英雄事跡改編。講述的是2009年1月15日,薩利(湯姆·漢克斯飾)在全美航空1549號航班擔任機長,飛機起飛兩分鐘後遭到飛鳥攻擊,兩架發動機全部熄火,薩利決定在哈德遜河上迫降,155人全數生還。薩利機長在成功迫降後被全社會譽為英雄,卻遭到了NTSB(美國國家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調查。NTSB通過電腦進行事故重演,顯示薩利機長當時如果返回瓜迪亞機場或飛向備用機場是完全有可能的,而迫降在哈德遜河上其實才是最危險的選擇。如果證明了薩利當時做了錯誤的決定,那麼他40年來累積的經驗、口碑等等一切都將毀於一旦……
與之前俄羅斯空難片《火海凌雲》不同,《薩利機長》沒有在「空中危機」的特效場面上大下功夫,反而使用了巧妙的敘述方式,故事先是從對薩利機長的調查開始展開,在人人都讚揚他是英雄的時候,相關部門卻在對他在危急時刻的應對策略是否正確得當而展開調查……英雄的故事在一次次的調查、質疑中慢慢展開,這也是電影最終為什麼能達到直擊人心的效果,而並非簡單的災難大片的原因。
電影中的幾處細節讓人動容,薩利機長在飛機馬上沉沒,冰涼刺骨的河水淹沒了半個飛機後還要再次檢查,確保沒有遺漏乘客,才最後一個撤離。在離開飛機的時候,連錢包都沒有拿,但專門回駕駛艙拿了旅客名單。值得一提的是,《薩利機長》這次提供有IMAX2D版本,畫面清晰度和亮度更佳,並且在IMAX影院觀看《薩利機長》時,影院中平時常見的上下黑邊會消失不見,觀眾能在全畫幅的呈現中體驗到多出26%的畫面細節。
據外媒報導,《薩利機長》早前在北美等國家和地區上映時已然被讚譽為一部不可多得的口碑佳作,爛番茄新鮮指數83%、IMDb評分7.9。
為何說哈德遜河迫降堪稱奇蹟
●連結
據了解,相比在地面迫降,飛機水面迫降將更加危險。原因在於首先水面不像路面是平靜的,水面的起伏與水流完全不可預測,如果一旦飛機的機頭或者機翼先碰到水面的話,飛機很容易翻過去。只有保證以絕對完美的角度滑進水中才能爭取到短暫的漂浮時間。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哈德遜河迫降才會被稱為奇蹟。
另外,水溫也會直接影響生還率,一個最好的例子就是鐵達尼號沉船事件,大部分人不是被淹死,而是水溫過低凍死的。哈德遜河奇蹟發生時,正值1月份,室外溫度6攝氏度。如果不是迫降之後河面上的救援隊及時趕到,155人恐怕無法完全獲救。從這個角度而言,救援隊也是這次奇蹟的重要因素。
(責編:鄒菁、蔣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