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以前我從不明白外國人對宗教的推崇與信仰,談不上不屑一顧,但也絕對算不上尊敬,最近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我才了解真正的信仰確實是可以升華一個人的。
影片的開頭就是講一個信仰基督教的戴斯蒙德從小因為一次意外傷害了自己的兄弟給自己留下了陰影,直到長大仍堅持不可殺人的教義。若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這將是一個很好的信仰,然而戴斯蒙德卻生活在二戰時代的美國。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也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戴斯蒙德是一個善良虔誠的基督教,他理想中成為軍醫是只救人,不傷人,所以他不願拿起槍枝操練,而既然選擇參軍,哪能不會拿槍?哪能不服從軍令呢?
不知道大家看這部電影看到這裡的時候是什麼感覺,小編當時是覺得戴斯蒙德太過矯情了。他選擇做的不是一個普通的醫生,而是軍醫,不說能衝鋒陷陣,好歹要拿著槍保護自己吧,自己沒了還怎麼救人?可戴斯蒙德選擇不,他寧願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軍事法庭,也不願意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暫時忘了「不能殺人」的教義。看著他在軍營裡被排擠,被欺負的時候,我也並沒有覺得他有多值得同情,只要放棄就好了呀,特殊時期相信耶穌也是會原諒你的,君不見那麼多耶穌教徒都當過兵殺過鬼子。而且他的女朋友也勸他:你可以拿著槍四處揮揮,你可以不必用槍,只需拿槍,可戴斯蒙德還是要堅持自己的信仰,他堅決不肯拿武器。
最後幾番周折,在父親和女友的幫助下才擺脫牢獄之災,戴斯蒙德和戰友來到了鋼鋸嶺,這是決定戰局走向的衝繩島戰役的關鍵地點。槍林彈雨,死傷慘重,在日本重兵之下,美軍部隊一時也是難以招架,轉瞬之間,無數人倒地。而此時的戴斯蒙德依然沒有身配武器,他僅拼著肉身,憑著勇氣和責任,一個人在危險的夜裡拯救了數十條瀕死的生命。
也許只有堅持把這部電影看到尾聲,你才能真正有所感觸,才真正明白他的堅持是多麼難能可貴。在這裡我才明白電影要表達的其實並不是應不應該拿槍的問題,而是對信仰的堅持有多少人能做到?此刻才明白戴斯蒙德那句:如果我不能堅持我所相信的東西,我如何面對自己。他堅持了自己相信的事情,一如既往,即使危險重重,僅憑信念,讓他在殘酷的戰場上做到了只救人,「再救一個,就一個」,最後救了一個又一個。戰爭是殘酷的,而戴斯蒙德的堅持又讓人在殘酷的戰場上感到了一絲溫暖與美好,最後戴斯蒙德收穫了所有戰友的敬佩與理解。
感謝導演和演員們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好電影,真的是非常感動,也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什麼是戰爭,生活在和平年代,我們要致敬那些英勇無畏的英雄前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