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直接毀掉美軍繩梯?日軍絕對是陰謀家

2021-01-09 硬拳大衛君

戰爭題材是現代電影不老的題材,隨著特效發展,電影也做的越來越精緻,比如「血戰鋼鋸嶺」就是一部難得的好片,上映以後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小編看了兩次,都有不同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裡講述的是二戰中一次真實的戰役,衝繩戰役。真實的情況也如電影一般,十分殘聯。這次戰役可以說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的大決戰,也是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

而影片中最主要的部分血戰鋼鋸嶺,是衝繩戰役中最為殘酷的戰鬥之一,其中美軍爬繩梯攻擊日軍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上萬美軍前赴後繼爬上繩梯,攻上高地,日軍則不斷攻擊將美軍打退,慘烈的戰爭描述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這場戰役中,美軍最大的困難就是日軍的碉堡和地下工事,為此美軍特意拿出了秘密武器,火焰噴射器。而日軍在空中和海面上實行了自殺性的特攻作戰。

這也完全體現出了日本人的特性,他們完全漠視士兵的生命,把戰士們當成了一個個幫助其取得勝利的「人肉炸彈」,面對日本不要命的進攻,美軍也只能硬著頭皮應戰。美軍在攻島的過程中,採用了繩梯攀爬,很多人不理解這一行為,為什麼日本不直接毀掉這些繩子,而是採用欲擒故縱的手段呢?

這正是日軍的狡猾之處,其實在這場戰役進行到後來,基本大局已定,日軍知道自己無力回天,所以乾脆就來個破罐子破摔。他們不毀掉繩梯的目的之一就是想讓美軍造成更大的傷亡,只要他們不毀繩梯,美軍就會不斷衝鋒,這樣日軍可以佔據主動,相比主動出擊,這樣反而能夠誘使美軍襲擊,更何況日軍根本沒有多餘兵力毀繩梯。

二是,在可能的情況下,日軍可以利用攀爬網主動出擊,搞一次或多次自殺衝鋒。比如沿著繩梯火攻,或者扔手雷,而美軍全部在繩梯上,無處可躲,能夠造成非常大的傷亡。

日軍知道自己在制海權和制空權方面打不過美軍,所以只能充分發揮步兵的作用,我們都知道,日本的碉堡戰術很是變態,所以美軍在進攻的過程中,沒有割斷他們的繩梯,日軍就可以享受舉步維艱的美軍被他們殺戮的快感。從這點來看,日軍絕對是變態的「陰謀家」。

相關焦點

  • 《血戰鋼鋸嶺》:一個有信仰的男人是多麼的可怕
    信仰對一個人來說有多重要,在你走投無路時,可以指明你前進的方向,在你擔驚受怕時,會成為你家的港灣,在你遇到困難時,還能夠給予你面對的勇氣,所以一個人萬萬不能沒有信仰!而就在小編最近看的一部電影《血戰鋼鋸嶺》中,男主道斯的經歷讓我真正明白了什麼才是信仰。
  • 二戰美軍醫療兵哭訴:德軍很「紳士」,日軍卻是「屠夫」
    為了在戰場上能讓敵人很好區分醫護人員和作戰人員,二戰時期美軍也算是煞費苦心。 在混亂的戰場環境下,最顯眼直接的區分方法就裝備標識,這些美軍醫護兵們會在鋼盔上塗上鮮明的紅十字標識,同時還會在左右兩臂都佩戴紅十字袖套,以此鮮明地表明其醫療人員的身份。這種美軍塗裝在義大利戰場逐漸出現,在諾曼第登陸後的歐洲各大戰區是一種普遍做法。
  • 血戰鋼鋸嶺:身為軍人不拿槍不殺生,真的合理嗎?
    多斯年幼時最愛在家裡和哥哥打架,父親老多斯是個退伍老兵,他生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陰影中整天以酒度日,看見兄弟打架不加阻撓,卻極力說誰贏誰有理,小多斯打不過回頭一板磚就把哥哥拍翻在地,差點失手殺死哥哥,把自己也嚇壞了,在醫院內看著哥哥,他暗暗發誓,絕不再對人施暴。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這次我信了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以前我從不明白外國人對宗教的推崇與信仰,談不上不屑一顧,但也絕對算不上尊敬,最近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我才了解真正的信仰確實是可以升華一個人的。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也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戴斯蒙德是一個善良虔誠的基督教,他理想中成為軍醫是只救人,不傷人,所以他不願拿起槍枝操練,而既然選擇參軍,哪能不會拿槍?哪能不服從軍令呢?
  • 為何「敦刻爾克、鋼鋸嶺、比利林恩」票房差距這麼大?
    去年上映的《血戰鋼鋸嶺》最終票房4.26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最終票房1.65億。在北美,《敦刻爾克》票房1.82億美元,《血戰鋼鋸嶺》6721萬美元,《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74萬美元。全球範圍內,《敦刻爾克》票房4.75億美元,《血戰鋼鋸嶺》1.75億美元,《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3093萬美元。
  • 為什麼衝繩島戰役中,美軍付出了慘重代價?
    當時日本法西斯武士道精神也讓美國人在塞班島和硫磺島等戰役中深有體會,知道此次戰役絕對是一場硬仗,美國人也對戰役傷亡有了一定的預估,然而讓美軍指揮部沒有想到的是,這場戰役卻遠遠比他們想像得要慘烈得多。當時負責駐守在衝繩島上的日軍部隊是日本第三十二集團軍,指揮官為牛島滿,其在日本軍界被稱之為「最優秀的戰術家」。
  • 兩位英雄兩個營救奇蹟 "血戰鋼鋸嶺""薩利機長"即將上映
    原標題:兩位英雄,兩個營救奇蹟 《血戰鋼鋸嶺》和《薩利機長》即將上映 本周有兩部關於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備受觀眾期待,分別是梅爾·吉勃遜的《血戰鋼鋸嶺》(8日上映),以及老硬漢伊斯特伍德的《薩利機長》(9日上映),雖然一部是戰爭片,一部是空中事故片,但兩者有很多共性,都有一個「英雄」,創造了救援的
  • 集暮光女的冷豔與寡姐的風情於一體,這個《血戰鋼鋸嶺》的女主不...
    今天橘子君給大家介紹一個最近熱播的電影《血戰鋼鋸嶺
  • 《寶貝老闆》亂入奧斯卡提名影片 萌娃「血戰鋼鋸嶺」
    《寶貝老闆》亂入奧斯卡提名影片 萌娃「血戰鋼鋸嶺」 發布時間:2017-02-27 09:08:07.0光明網       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盛典將於明日(2月27日)隆重拉開帷幕,被提名的熱門候選大片自然成為眾多影迷的關注話題。
  • 殲滅日軍數量超過臺兒莊大捷,孤軍以少戰多,血戰47天創造奇蹟
    一、戰爭力量對比和戰果分析臺兒莊戰役,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國軍隊人數佔據絕對優勢,裝備上不及日軍,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 。但臺兒莊戰役中方兵力是佔據絕對優勢的,最後獲得了勝利,雖然傷亡大於日軍,但暫時保住了徐州,日軍被迫撤退。臺兒莊戰役的勝利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有人把衡陽保衛戰稱讚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我認為這貶低了衡陽血戰。
  • 血戰貝蒂歐島:日軍少將是怎樣被燒死的
    日軍少將口吐狂言當日軍統帥部探知美國軍隊進攻的重點將是貝貝蒂歐島的時候,守島的柴崎惠次少將曾經在上司面前誇下海口:「即使美國人以百萬雄師,花上一百年時間,也無法攻克我們貝蒂歐。」血戰貝蒂歐島1942年11月20日,作戰剛開始的時候,柴崎的預計並沒有出太大的差錯。海灘上那些三角錐死死地把登陸艇困在淺海區,裝甲車一輛也進不來,美國的海軍陸戰隊員完全暴露在火力網下,死傷累累,淺淺的海灘成為美軍死亡之路。
  • 二戰日軍飛機認錯了家,非要降落美軍航母,執勤美軍的做法亮了
    二戰時由於通信各方面不發達導致一些烏龍事件時有發生,有些烏龍有驚無險,有些鬧起來則是有去無回。小編下邊就和大家講一下二戰時期日寇的一次血色烏龍。二戰時,日軍航母艦載機返航認錯了家,非要降落到美軍航母上,最後被打得空中解體。
  • 硫磺島戰役日軍要塞讓美軍損失慘重?美軍自己的判斷失誤也很重要
    太平洋戰爭裡美軍和日軍打了無數次島嶼攻防戰,除去早期的瓜島戰役算得上是以逸待勞之外,剩下的島嶼大多要經過和日軍的血戰才能拿下。在諸多島嶼攻防戰裡,硫磺島則是美軍遇到過的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在這個小島上美軍的傷亡數字與日軍的傷亡數字相比,還要多上一些。
  • 為何讓敢血戰美國大兵的日軍俘虜,都感到恐懼
    為何讓敢血戰美國大兵的日軍俘虜,都感到恐懼 關東軍總數是70多萬人,蘇軍在戰爭結束以後,還在戰地釋放了7萬多老弱日軍,還有部分日軍隱藏在通化等地。在二戰期間,每個國家的損失都很嚴重,最明顯的就是大量男丁的死亡,因此,那些被抓住的俘虜就被分派到各個國家,算是為他們曾經犯下的惡事贖罪。
  • 血戰日軍,殲滅日寇800多人,竟繳獲日文版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小說
    血戰日軍,殲滅日寇800多人,竟繳獲日文版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等小說。中國有句俗話叫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要想戰勝對手就得全面的了解對手。抗戰中日軍為何那麼厲害?不僅是武器先進還研究三國演義等小說!1939年,馬步芳手下的騎兵第一師在師長馬彪的帶領下攻打淮陽縣城。
  • 日軍在太平洋上最大規模的肉彈攻擊 逼著平民自殺遭美軍打成篩子
    儘管在這次攻擊中日軍口號喊得響亮,但結果卻遠遠沒能達到他們的預期目標。日軍在這次攻擊中僅打死了7名美軍,擊毀飛機一架,擊傷兩架,而日軍卻在機場丟下了近500具屍體。在塞班島的南部,因為日軍缺乏反坦克武器,日軍決定發揮他們所謂的「武士道」精神,決定讓士兵充當「肉彈」。日軍用膠布將炸藥包固定在士兵背部,衝向坦克進行自爆,炸藥包的尺寸為20×20×7釐米,裡面裝滿了炸藥。
  • 為什麼二戰中日本人那麼熱衷於自殺式襲擊?
    文|時間の凝固者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日本軍人除了給人以殘忍的印象之外,還有不怕死的勇氣。特別是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在絕望之際,對美軍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殺式襲擊。我們不禁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何二戰中的日本人不顧自己的生命,那麼熱衷於自殺式襲擊?(電影《血戰鋼鋸嶺》中對日軍的萬歲衝鋒的鏡頭)日軍的這種自殺式襲擊並不是在太平洋戰爭中獨有的。在日俄戰爭中的進攻旅順要塞的戰役上,日軍的乃木希典將軍就曾使用過這種自殺式襲擊。當年的旅順口經過俄國人近十年的經營,已經成為一個固若金湯的要塞。
  •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到底有多可怕?美軍:他們不是人,是一群公狼
    據《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記載:在戰爭中,美軍傷亡情況為:由於武器上的優勢,美軍死亡12萬人,傷亡43萬,整體上佔了很大優勢。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死亡人數居高不下:根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陸軍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軍一共死亡414879人。
  • 硫磺島戰役,美軍用11萬對日軍2萬多,為何結果傷亡近3萬
    (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兩萬多死傷,實在是一個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數字。那麼,明明美軍當時擁有巨大的人數優勢,為何不對硫磺島實行圍而不攻,讓島上的日軍彈盡糧絕呢?說起來,一開始美軍並沒有預料到此役會有如此嚴重的死傷。在1944年的塞班島戰役中,美軍出動6.7萬人,與4.3萬日軍展開了正面對決。戰役結束後,美軍以死傷1.6萬人的代價,基本全殲了日本士兵。在美軍看來,塞班島戰役已經是日軍能夠做到的極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