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麥 來自/搜狐娛樂
經授權轉載自/中國電影產業
01
《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都是戰爭題材,都是世界級名導的作品,但結果完全不同,不管是在評論上還是票房上。
這三部電影的命運,實際上反映了電影行業的諸多複雜規則,上至投資商,下至觀眾,以及電影本體商業性和藝術性的永恆衝突。
02
《敦刻爾克》在中國上映10天,淨分帳票房2.87億。在《蜘蛛俠3》的衝擊下,開始進入疲態,最終可能止步3億多。去年上映的《血戰鋼鋸嶺》最終票房4.26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最終票房1.65億。
在北美,《敦刻爾克》票房1.82億美元,《血戰鋼鋸嶺》6721萬美元,《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174萬美元。全球範圍內,《敦刻爾克》票房4.75億美元,《血戰鋼鋸嶺》1.75億美元,《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3093萬美元。
《敦刻爾克》導演諾蘭是好萊塢最受寵的商業類型片導演,好萊塢六大之一的華納兄弟參與投資,並主控全球發行,預算1億美元。《血戰鋼鋸嶺》導演梅爾-吉布森曾因「反猶太」言論遭到好萊塢多年封殺,電影是中國的上海熙頤文化等很多獨立小片商組的局,預算4000萬美元。《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經常拿歐洲三大電影節獎及奧斯卡獎的華人導演李安的實驗性作品,索尼哥倫比亞旗下的三星影業和中國的博納等公司投資,預算4800萬美元。
03
結果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最慘,在北美本土的票房只有可憐的174萬美元。
口碑也差到讓人震驚。專業評分網站爛番茄的新鮮度只有46%,媒體平均分5.4,屬於「爛片」級別。大眾評分網站IMDb觀眾評分也只有6.3。
但在中國,這部電影在影迷居多的豆瓣評分8.4,《血戰鋼鋸嶺》和《敦刻爾克》分別是8.7和8.6。在大眾購票及評分網站貓眼上,《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8.3分,《血戰鋼鋸嶺》和《敦刻爾克》分別是9.3分和8.1分。
通常來說,對一部電影的評分,中國觀眾要比北美觀眾寬容,給的分更高。但是《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變成了一個特例,美國媒體、觀眾全都不喜歡,反應在票房上,幾乎像是遭遇了抵制的冷遇。
這不得不讓人相信電影行業裡的「政治正確論」和「觀眾情緒論」。
從內容上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在赤裸裸地展現美國當下生活中的本質,而且是用極度寫實又高清的方式。一個外來者,揭人家的短給人家看,從來都宣揚「英雄主義」,當慣了「世界老大」的美國人,誰願意?比如假設馬丁-斯科塞斯拍了《阿Q正傳》,放給中國人看,票房會好嗎?
另一方面,《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不是一部典型的商業片,更像一部文藝片。它太沉悶,太冷靜,太含蓄,沒有套用好萊塢幾分鐘一衝突,十幾分鐘一高潮的劇本框架,沒有某種價值觀的輸出或者情緒的引導。政治傾向上既不左也不右,也沒有明確的反戰主題。它太真實,太像生活本身,讓觀眾得不到情感的寄託和宣洩。
這種拍法,恰恰是票房的死敵。
你看《血戰鋼鋸嶺》,有激烈精彩的戰爭戲,有反戰和人道主義的內核,最後男主角捨命救人的場面多麼觸動觀眾的情緒。你看《敦刻爾克》,雖然戰爭不及《血戰鋼鋸嶺》刺激,但也在音樂的烘託下顯得驚心動魄,尤其是空軍飛機戰。雖然拍的是一次逃亡,但也同樣有英雄主義的核,表現了英國人的勇氣和堅定。船長為救同胞義無反顧,飛行員為爭取時間耗盡最後一滴油,指揮官最後留下來支援法國人。
04
從官能刺激以及情緒帶動這兩個方面看,票房排序應該是《血戰鋼鋸嶺》>《敦刻爾克》>《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中國,還真是這樣。三部片的票房分別是4.26億、2.87億(暫時)、1.65億,差距看起來也很合理。
但為何在北美及全球範圍,《敦刻爾克》票房均是《血戰鋼鋸嶺》的2.7倍,而《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嚴重撲街?
前面提到,梅爾-吉布森被好萊塢封殺了很多年。這是真事兒。
八九十年代,這個俊俏的美國男人因《瘋狂的麥克斯》系列、《致命武器》系列、《天荒情未了》等電影,成為好萊塢大明星。後來又自己當導演拍了《無臉的男人》、《勇敢的心》、《耶穌受難記》、《啟示錄》,部部好評,其中《勇敢的心》還拿了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和最佳導演獎,事業如日中天。
2006年7月的一天,梅爾-吉布森在高速公路上超速酒駕,被警察攔下,爭執中他飆了一句:「該死的猶太佬,他們該為全世界所有的戰爭負責。你是猶太人嗎?」在宗教敏感的美國,梅爾-吉布森從此被扣上了反猶太的帽子。況且,他曾經還拍過一部很有爭議的《耶穌受難記》。
這之後,梅爾-吉布森就再沒演過好萊塢主流大製片廠的電影,也沒有再導過電影。一來,好萊塢的權力系統,基本都是猶太人在把持,那麼多明星可以用,大製片廠的老闆們沒必要再給一個肆意妄為的反猶太者機會。再來,反猶太這種政治不正確像是一個標籤,明星帶著它,勢必會影響電影票房。而梅爾-吉布森自己,後來身上又加了家暴、種族歧視等負面新聞。
雖然梅爾-吉布森曾多次為自己的言論澄清和道歉,但作用都不大。直到十年後,他才又有機會拍了一部《血戰鋼鋸嶺》。
當然,這部電影跟主流好萊塢系統沒多大關係,只有4000萬美元的成本,來自中國的上海熙頤文化、澳洲的宇宙電影娛樂、美國的十字小溪影業等十幾家公司,全是獨立的小公司。北美發行是獅門在負責,這也是一家好萊塢六大以外的獨立公司。
獅門雖然這幾年崛起的很快,但是跟華納這樣的老牌大製片廠比,發行能力還是有限的。而且,《敦刻爾克》是華納自己參與投資的片子,製作預算1億美元,發行預算也少不了,這會直接影響到票房。而獅門只是從外面拿了一部片子來掙個發行費,而且製作預算只有4000萬美元的《血戰鋼鋸嶺》,宣發預算能有多少呢?上映首日,《血戰鋼鋸嶺》在北美的影院數是2886個,《敦刻爾克》是3720個,差距立見。
還有,別忘了,諾蘭雖然是英國人,但這些年在好萊塢是個嘴巴嚴實的「好孩子」,作品也好看,觀眾的期待值當然高。而梅爾-吉布森這個美國人養的「壞孩子」,多年未出作品了,而且還有「前科」在身,是否去看他的作品,是不是不少人會猶豫一下呢?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除了作品本身,同樣也遇到了宣發的問題。據說,北美口碑危機後,索尼就沒再怎麼投入宣發,選擇了止損策略。在中國票房還不錯,是因為中國區的宣發主要由投資方之一的博納負責,該花的錢是花了的。
05
再回到口碑。在北美,不管是媒體評分還是大眾評分,都是《敦刻爾克》>《血戰鋼鋸嶺》>《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爛番茄新鮮度《敦刻爾克》93%,媒體平均分8.7;《血戰鋼鋸嶺》86%,媒體平均分7.2;《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46%,媒體平均分5.4。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特殊原因不說,《敦刻爾克》和《血戰鋼鋸嶺》的媒體平均分差距很明顯,差1.5分。
IMDb觀眾評分《敦刻爾克》8.4,《血戰鋼鋸嶺》8.2,基本相當。
為什麼美國的媒體,對諾蘭那麼寬容,對梅爾-吉布森那麼苛刻?
最終,《血戰鋼鋸嶺》也在奧斯卡角逐中沒拿到什麼重要的大獎。是因為競爭對手《月光男孩》、《愛樂之城》、《海邊的曼徹斯特》太強?或者片子真的不行?
在中國,豆瓣評分《血戰鋼鋸嶺》8.7,《敦刻爾克》8.6,《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8.4,基本相當,都屬於佳作。貓眼觀眾評分《血戰鋼鋸嶺》9.3分,遙遙領先,《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8.3分,《敦刻爾克》8.1分,墊底。
這反應了大眾標準和媒體/影迷標準的不同。
但一般情況下,不論北美的媒體、觀眾,還是中國的媒體、影迷型觀眾、普通觀眾,雖然給一部電影打分有差距,但好壞的標準基本是一致的。而票房,和普通觀眾的評分也多數是成正比的。
這三部題材屬同一大類,導演名氣也都響噹噹的電影,結局如此不同,正是電影行業及電影產品複雜性的一次集中體現。
「悅幕中國電影觀察」已入駐以下平臺:
今日頭條|一點資訊|騰訊新聞|百度百家
企鵝媒體|UC平臺|搜狐新聞|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