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5日下午,洪俊一行在圓滿完成2011海峽兩岸茶文化產業論壇之後,在臺灣海峽兩岸文化經貿科技觀光發展協會理事長彭王信先生的陪同下,驅車前往東方美人茶的主產區新竹縣「北埔第一棧」光君茶樓(光君茶業有限公司)品茶參觀。
彭乾道和膨風茶文物館
剛一下車,迎面看到的是一個女孩給一位老者倒茶的塑像。看了雕像旁的簡介,才知道這是光君茶業董事長彭乾道的二女兒彭玉萍、當年的小學五年級學生,給「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倒茶的場景。
光君茶樓內部全部用原木搭成,自然古樸。大堂陳列著他自家產制的各種茶,還有列年獲得的獎狀、獎牌、證書以及與不同領導人的合影。彭乾道先生正好在家,他熱情地把洪俊一行迎入茶樓,先帶著大家參觀了「膨風茶文物館」。隨後,他招呼大家在大堂落座,並親自為大家泡茶。
蔣經國來北埔的事雖已過去了30多年,但彭乾道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恍然如昨。他說,茶是北埔鄉民生活主要的經濟來源,他的家族在北埔有大片茶園。民國69年(1980年)4月19日,蔣經國先生到峨眉鄉驗收第一個推行地方基層建設的成果——峨眉湖光大橋的啟用,回程經過北埔,進入光君茶園參觀茶葉產銷過程。期間,蔣經國先生落坐品茗,主動招呼當年彭乾道的二女兒、小學生彭玉萍替他泡茶,於是便有了這座「請上座泡好茶」的雕像。
彭乾道曾於上世紀80年代到大陸經營茶園,但因大陸非海島型氣候區,山區日夜溫差不大,茶葉含汁度不足,制茶後並不耐泡,不符合他的經營理念,最後轉手讓人,重回臺灣經營茶業。
彭乾道是個懂得茶葉營銷的人,他是新竹縣政府膨風茶推廣協會主委。近年來,隨著東方美人茶知名度的大幅度提高,膨風茶之產制和銷售逐漸成為北埔鄉對外的一項主要文化產業。膨風茶過去沒有分級,彭乾道仿科舉制度,對它重新包裝,設計了書童、秀才、舉人、探花、榜眼、狀元、御品共七級,再把家裡昔日制茶的文物整理出來,開設了「膨風茶文物館」,配合四周觀光茶園、果園、歷史古蹟、水域遊憩設施等,使它不僅成為北埔鄉遊憩據點重心,更吸引了不少國內遊客甚至國際觀光客。
近幾年,光君茶業還推出一批水果茶,有柚子茶、酸柑茶、檸檬茶。據說,檸檬茶磚製作很費時,首先要選用本土生產的有籽檸檬,將內部的檸檬肉挖出,除去籽,再將果肉與膨風茶角、羅漢果、山藥、枸杞子、高級中藥材等拌和,再裝回檸檬帽中,蓋上小蓋。再經過九蒸九曬、慢火燻制,約需42天而成。為了方便衝泡,只要取一茶包用300CC熱水泡3-4分鐘,便可以飲用,可以回衝一次。也可以煮雞湯,湯頭味道鮮美。聽了彭乾道的介紹,洪俊先生當即買了2斤柚子茶。
徐耀良和他的10個特等獎
離開「北埔第一棧」光君茶樓後,洪俊一行來到峨眉鄉「富興茶葉產銷班第一班」。
據介紹,峨眉鄉茶葉產銷班第一班的班長曾潤廷先生,1990年自教職退休後,當時已56歲的他毅然決定延續家族傳統、投身轉做茶行業。除了帶領富興第一班走上自然茶園管理軌道,更榮獲2007年農委會評選全國十大經典名茶之一,提升了東方美人茶鄉的品質與名氣,曾潤廷扮演著幕後推手的重要角色。
由於時間緊迫,洪俊一行只在這裡稍作停留。大家喝了這裡的東方美人茶,聽了黃副班長的一番介紹後,就匆匆離開了趕往峨眉鄉峨眉村的「徐耀良茶園」。
徐耀良是臺灣茶界的名人。他19歲起學做茶,迄今已有32年制茶經驗,奪得過10個特等獎。2008年,他產制的特等獎東方美人茶拍出了1斤101萬元新臺幣的天價,至今無人能刷新紀錄。
走進徐耀良茶園,大堂牆上掛著滿滿一圈的「特等獎」獎牌。徐耀良看上去十分精幹。其時,他正在烘製新茶,撲鼻的茶香溢滿茶園。浙江大學茶學系教授楊賢強拿起一瓣茶葉展開,果然茶邊如同被火燙一般,呈黃褐色。
聽了彭王信先生的介紹,徐耀良邊與他的妻子利索地把烘箱中的茶葉取出晾曬,邊回答記者的提問。徐耀良的祖父、父親均以種茶為業,他從小即在茶園中幫忙,對種茶、制茶比較熟悉。他高中畢業後服了兩年兵役,之後回鄉潛心研究制茶技術和方法,接手了家傳的5公頃茶園,並承包了周邊十五六公頃的茶園,僱工20多人,產制東方美人茶,但一年產量也就3000公斤左右。除了有五分之一出口到韓國、加拿大、法國之外,其餘的基本上銷在臺灣本地,流往大陸的極少極少。自1997年至今,他共獲得全臺灣和新竹縣東方美人(膨風茶)優良茶比賽的10個特等獎,2007年還當選為「十大經典神農暨模範農民」。
說起制茶「秘訣」,徐耀良說:「好茶就像美女一樣,絕對不寂寞!茶與人一樣有生命,做茶要有悟性,要了解茶性,要用心做。只有懂茶,才能做好茶。」他遵循祖父制茶的口訣「頭水、二香、三外觀」,認為茶湯滋味最重要,任何茶泡出來的茶水滋味不佳,再香、葉片再好看也枉然。為了製作「好入喉有質感」的好茶,他常常要品嘗隔夜茶,「如果隔夜茶的口感同樣清香甘醇,才說明你的茶葉品質優秀」。
徐耀良相信自己就是品牌,所以以自己的名字作為店名。「這是一種責任,也是品質的保證。」他說,他也想把茶產業做大,為此還曾去過江西,想找一塊可以栽種東方美人茶的茶園,但沒能找到。黃一鋼
來源:《國際茶訊》第14期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