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喝東方美人,大概是六七年前。當時還沒正經學茶。平日裡喝最多的是普洱鐵觀音和巖茶,對於這種有著花名的茶,總覺得綿軟無力。但是因為聽說它很貴,我很認真地去喝了。
記得第一口茶湯入喉的時候,有股很奇特的幽香從喉口躥出來,然後在鼻腔蔓延開來。那會兒正是深夜,大家似乎都感受到了同樣的氣息,剛剛還在七嘴八舌討論的空間一下就安靜了下來。花果香,蜜香,幽幽的,細細地停留在口腔裡好久。現在想起那天喝的茶,雖然已經記不清具體的味道了,但那種感覺依舊猶新。有些茶,它的味道不一定直擊人心,卻能在你的腦子裡留下抹不去的印象。
上個月在臺灣,恰巧趕上東方美人的採制。我去了趟新竹縣的峨眉鄉,看到了它的生長環境和製作的過程,記憶庫裡的美人形象又立體了不少。
新竹離臺北開車大概一個小時候左右,最早的東方美人茶就出自那裡。雖然印象裡的東方美人聽到最多的是北埔,但從鄉史記載來看,最早的美人應該是從這裡走出去的。那會兒詩意的東方美人茶還被叫做是」膨風茶」,臺語就是吹牛茶的意思。相傳早期有一茶農因茶園受蟲害侵食,不甘損失,還是把這看起來已經不值錢的茶挑到了城中售賣,沒想到竟因風味特別而大受歡迎,回鄉後和鄉親提及此事,被指為吹牛,從此膨風茶之名就傳開了。
這個故事裡的蟲害,就是後來耳熟能詳的」小綠葉蟬」。正是它成就了最初的美人。
東方美人茶的採收期通常在夏季的六月,這個季節也是小綠葉蟬最活躍的時期,它們在茶園密集地活動,用身上的刺扎進茶葉的根莖位置,吸食茶樹的汁液。而被叮食過的茶葉由於混合了蟲子的唾液就產生了一種非常特別的香氣。因為茶葉根莖位置被蟲子咬過,這個茶的葉子不容易長大。
我們進入茶園的時候採茶阿姨正忙著採摘。她們剛剛發現了幾個蜂巢,見我們要進去朝我們連連地擺手,」不要進去哦,有蜜蜂啦!」
茶園不大,邊上有樹有湖。有瓢蟲在葉子上爬,小野花從茶葉叢中鑽出來探著頭透氣。真是個充滿了自然趣味的小世界。
到廠裡的時候阿堂師傅正在發酵,炒制好的茶青放置在大竹篾裡,用手翻動,幫助均勻溫度,大概20分鐘後,用布包裹,放在竹簍或鐵桶內的靜置回潤。這樣的程序來來回回地要進行五次左右才能進入後續的製作。
重度發酵,讓東方美人既擁有烏龍的特點又飽含了紅茶的花果蜜香。
成茶後的東方美人葉身會有白綠黃紅褐五色相間,非常特別。所以坊間也叫它」五色茶」。而另一個關於名字的故事,就是幾百年前英國茶商將膨風茶呈獻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故事。
想像當年的女王看到茶葉在杯中慢慢地舒展開來,如同一個曼妙的美人款款走來。她的心應該是被這優雅的感覺給抓住了,才會給它取名叫東方美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