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對於現代人來說,一雙最完美的鞋子只需要兩個條件——好看和好穿。穿鞋子沒有高低貴賤,只要人們願意付錢,就能買到心儀的鞋。那麼,古人們穿鞋是不是也這麼自由?古代又有哪些特別的鞋?這些鞋子的背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遠古時期人類穿鞋嗎?
對於鞋子,讓人們最好奇的,必定包含了遠古時期人類到底是光腳還是穿鞋?
在我國舊石器時代,人類還處在茹毛飲血的時代,"鞋子"就已經出現了。並且還流傳著好幾種說法。
傳說在遠古時期,人類用獸皮禦寒,所以腳上也會綁上一塊獸皮。不過按照定義,這塊裹腳的獸皮還不能稱之為鞋,算是人類最早的裹腳布吧。
還有另一個說法,遠古時期的人類會去偷雀鳥的窩裹在腳上。這樣人們就能避免腳被劃傷、被蛇咬,冬天也能禦寒。這種能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鞋呢?也不好說。
還有一種相對更靠譜的說法,人類的鞋起源於草編。
人類的祖先在進化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大自然和其他動物的啟發,從而發明工具。當人類光著腳在野外活動時,常常被石子劃傷,被蛇蟲叮咬。當人類看到鳥兒編制的鳥巢時,他們就模擬鳥巢學習草編,草鞋就被發明出來了。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半坡遺址中,考古學家就已經從遺址發掘中發展,我們的祖先在這一時期,至少已經發明了三種編制方法。考古學家推測,這個時期,史籍中記載的"屝"和"屩"這兩種草鞋就已經出現了。
《說文解字》:屝,草屨也。《釋名》:屩,草鞋也。
草鞋什麼時候淪為賤民鞋的?
夏商周是我國奴隸社會時代,這個時代的尊卑禮儀非常嚴苛。奴隸社會初期,草鞋也只供奴隸主穿,奴隸是不許穿鞋的。不過不管天子諸侯的鞋多麼高端,用的材料也不外乎是動物皮毛、麻和草木。畢竟按照當時的生產水平,確實沒有太多原料可選擇。
春秋戰國時,鞋的發展非常快,鞋子也開始有了分類。有舄、履、屨、屐、等幾種。不過,那時的物資依然比較匱乏,草鞋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雖然天子、諸侯和大臣們已經穿上絲、帛等材料做的鞋,但老百姓依然靠著草鞋保護雙腳,甚至有些王公大臣也免不了要穿草鞋。
《戰國策·秦策》:"去秦而歸,羸滕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犂黑。"
說的是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去秦國歸來,腳上穿著草鞋——"蹻",綁著裹腿,擔書荷袋一路風塵僕僕,十分狼狽和憔悴。
大思想家莊子也會打草鞋,還曾穿著破草鞋見魏王。所以,春秋戰國時期,草鞋還沒有淪落到被視為賤民才能穿的地位。
《筆叢》:"六朝前率草為履,古稱芒屩,賤者之服。"
東漢末年,草鞋才被淪為粗俗物,被貴族稱為"芒鞋",變成只有賤民才會穿的鞋。在劉備發家以前,他靠賣草鞋為生。這一點可以看出,草鞋在社會底層還很暢銷。
專為受過刑罰的人發明的鞋
古代有一種叫"踴"的鞋,這是一種專門為受過刖刑的人發明的。也就是一種斷足刑罰。
《左傳·昭公三年》記載:
"國之諸市,屨賤踴貴,民人痛疾。
意思是當時酷法濫用,受到斷足懲罰的人很多,導致市面上正常的鞋子價格下跌,而殘疾人的鞋子反而漲價。這句話出自春秋時代齊景公的大夫晏子,他以此勸誡齊景公減少酷刑。
至於這種鞋子究竟是什麼模樣也不得而知,但是卻為後世留下了踴貴一詞,形容物價上漲得不合乎情理。
古代也有雨鞋?
《唐書》:"德宗人駱谷,值霖雨,道滑。衛士多亡歸朱泚。唯李升、郭曙、令狐章等六人,著釘鞋行幐……"
七百多年前,唐德宗在途徑駱谷,當時下著大雨,朱泚叛軍乘著大雨襲擊,當時很多衛軍都叛投朱泚,只有李升、郭曙令狐章等6人視死保駕,他們當時就穿著釘鞋。
釘鞋就是我國最早的雨鞋,高八寸,鞋底有鐵釘,鞋身塗滿梧桐油。釘鞋和今天的橡膠雨靴很像,據說防滑性比橡膠雨靴更好。在明代,遇上下雨天的時候,官員們便穿上它上朝。
大臣們穿著釘鞋在殿上行走時會發出"叮叮"聲,朱元璋很討厭。於是大臣們就在入殿前在釘鞋外面套上一層布套,這樣就能避免發出聲響。所謂"十年泥宰相,半生靴板忙。"形容的就是這樣的場景。
木屐起源於中國?
春秋時期,晉文公曾流亡國外。回國之後他重賞功臣,但功勞最大的介之推卻不想當官,一心歸隱山林。晉文公為了讓他出來受賞,用大火燒山逼他出來。沒想到介之推寧願抱著大樹燒死也不願出山。
後來,晉文公就命人用這棵樹為大臣們每人做了一雙木屐。每年清明,大臣們都要穿上木屐到介之推墳前憑弔。後來這種木屐一直流行到唐朝。木屐原本是平底,古人為了方便爬山,又將鞋底前後加了兩齒,而且還分男女不同款式。
《搜神記》:"昔作屐,男子方頭,女子圓頭,蓋作意欲男女有別。"
唐朝時,日本派大量遣唐使來到中國學習中國文化,木屐也因此傳到了日本。還起了個名字叫"下馱"。一千多年過去了,日本人依然喜歡穿木屐。
為什麼中國沒有把木屐傳承下來呢?這是因為在元代以後,木屐慢慢被廢了。一說到木屐,人們第一反應這是日本獨有,殊不知這原本是我們老祖宗發明的。
鞋子背後的禮儀和寓意
在今天,我們到訪別人家都會脫鞋,這雖然也是一種禮儀,但主要是因為衛生原因。在古代,拖鞋也是一種禮儀,也是一種權力的象徵。
在漢朝,大臣們上朝時,都是採用跪坐的姿勢在朝堂上議政,所以需要脫鞋子。不過開國功臣蕭何特被授予了特殊待遇,他可以"佩劍著履上殿"。
鞋子除了能代表權力,也能代表一個人的誠意。大家都知道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他光著膀子背上荊條向藺相如請罪,其實他還脫了鞋。用脫鞋赤足的方式,代表他請罪的決心。
《說文解字注》:"晉謨曰:今時所謂履者,自漢以前皆名屨。"
漢代以前鞋子叫屨,漢代以後鞋子統稱履。所以履歷一詞的意思便是你曾經走過的路,寓意你曾經累積的經驗。
瓜田李下這個成語就與鞋子也有關係。
"瓜田不不納履,李下不正冠"
意思就是說經過瓜田和果林時,就算鞋帶鬆散了,帽子碰歪了也不要停下來整理,否則就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
結語
鞋子的發展,是一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從以實用為主到具備藝術內涵的過程。鞋子,是人類服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不僅體現了人類文化和審美變遷,也反映了歷代的社會發展和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