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三年級,小學生的成績開始出現明顯分化,家長對孩子的態度也開始有所轉變,一二年級吼著教,那時候所有題目都會,底氣十足,看到很簡單的問題孩子都不會,不由「怒火中燒」,從三年級開始,家長也發現,語文數學題目難度明顯增加,再不能一下子就能看出正確答案了,所以對孩子的語氣也柔和許多,不然有時候會被打臉,在孩子面前掛不住。
一位小學生語文期末模擬測試考了99分,媽媽很不滿意,問他為什麼被扣了1分,兒子回答說有個字不會組詞,媽媽很疑惑:「啥玩意兒,組詞不會?但凡有點智商的人,都不可能不會組詞吧?啥字啊?」兒子回答「蘋果的蘋」,除了蘋果還能組啥詞啊?媽媽想了半天也就只想起來蘋果,兒子反問:還有呢?媽媽一下子就傻眼了,當初自己有多「義正言辭」,最後就有多尷尬。
這是家長輔導作業過程中的一個非常典型的場景。比起語文,數學的難度似乎更高,另一位家長就被下面這道三年級數學題難住了:60名同學去旅遊,每人想買一瓶單價3元的飲料,正趕上超市促銷活動,實行買五送一,他們一共花多少錢就能買到60瓶飲料。
家長解答這個題目並不難,難的是如何給孩子講明白,也就是家長覺得比較簡單,但是不能理解為何孩子理解不了,繞不明白。
先說題目的解法,比較好理解的方法是,飲料3元1瓶,買五送一,就相當遠15元可以買5+1=6瓶,15除以6,算出每瓶的單價是2.5元,再用2.5乘以60瓶,合計150元。
再簡單一點的算法,買五送一,仍然是15元可以買6瓶,60人需要買10個6瓶,15乘以10等於150元。
但是試卷上這位同學的解法問題出在哪呢?按照他列的算式,可以看出來他的解題思路,先按照每瓶3元的價格買下來60瓶,一共花銷180元;60除以5應該是60人按照每組5瓶的方式,一共可以分為12組,然後因為買五送一,所以每一組可以退一瓶給老闆,也就是12乘以3,最後以60瓶的總價格180元減去退給老闆12瓶的錢(36元),所以他算出來的總花費是144元。
難就難在如何給他解釋不能以退貨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老闆的前提是買五,然後才能送一,按照這位同學的算法,按照每組5瓶,所以才出現了將60人分成12組的情況,但這5瓶中實際上就包含了送的一瓶,才能正好每組5瓶,一共分成12組,(否則12組按照買五送一應該是72瓶,付72瓶的錢,然後每組退1瓶,相當於沒有優惠)換言之,這種計算方法已經變換了老闆給的前提條件,成了買四送一,老闆肯定不幹了。
是不是感覺有些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有些捋不清楚。不過也是因為這位同學一開始的思路出現了問題,所以才會走了彎路,按照正確的解法,這道題目並不困難。
三年級出現差距,實際上是學習方法和學科思維出現了差距。在啟蒙階段就注重數學思維的培養非常關鍵。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張梅玲教授說:數學學習不可早,數學思維啟蒙不可晚。這句話一點不假,具備了良好的數學思維,不僅不會覺得數學難,相反會覺得不斷解決數學難題很有趣,有了興趣才會持續深入學習,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
豐子愷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以前有這樣的數學書,也許我不會拋荒數學。他說的數學書,就是數學大師劉燻宇先生編撰的給孩子的數學三書,這套書的顯著特點深挖數學的內在趣味,通過輕鬆活潑的方式將深奧難解的數學題變成趣味豐富,讓人愛讀的文字,適用於小學生啟發興趣,中學生掌握方法。既可以作為課外的學習資料,也可以作為今後興趣拓展的啟蒙書。
對於這個題目,您還能用什麼更清晰的思路給孩子講清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