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雕母的特徵和鑑定(一)

2021-01-07 泉藏優品

目錄

清代雕母概述

順治和康熙雕母

雍正雕母

乾隆、嘉慶、道光雕母

鹹豐雕母

祺祥、同治、光緒雕母

宣統雕母

清代大制錢、宮錢大樣雕母的特點

清代雕母概述:

雕母又叫祖錢。

我國自宋以來就採用翻砂法鑄錢,每當出新錢,就用銅塊或錫、鉛塊直接雕刻成雕母,鑄錢時用祖錢作模,翻鑄母錢。雕母錢文精美,字口深峻,每個字的筆畫都非常清晰,從細部看還保有手工雕刻的痕跡。

由於清代中後期經歷了重大變遷,清代鑄錢工藝也相應有所改變,因此每個時期的雕母有所不同。

順治和康熙雕母:

順治錢的鑄造工藝比較複雜,尤其是製造錢範這個環節,由於缺乏史料記載,現存的母錢又極其稀少,順治的鑄錢工藝非常耐人尋味。

從康熙制錢分析,康熙朝的鑄錢工藝沒有順治複雜,並且有開門的康熙母錢存世。可能順治朝有一部分版式不是採用雕母鑄造母錢這種工藝鑄錢的,康熙朝應該也有這種情況,再加清初制度較嚴等等因素,到代的順治和康熙雕母幾乎無法見到。

上海博物館現有一枚順治通寶雕母,但從文字風格和雕刻工藝分析此枚雕母最早不會超過乾隆朝,雕工極其細膩,雕痕基本化盡,從雕刻工藝分析應該不晚於同治朝。從錢肉的雕刻工藝分析,此錢非常接近清代中後期雕母的雕刻工藝,銅質的年代也達不到順治朝。

上海博物館藏品(後期雕刻)

雕刻工藝對比圖(錢肉比較近似)

雍正雕母:

清代鑄錢工藝在雍正時期比較規範。從雍正制錢分析,大多數的雍正制錢都是由標準的鑄錢工藝鑄造的(即:雕母鑄造母錢,由母錢製造錢模的工藝)。

博物館和大收藏家藏有珍貴的雕母、雕樣、母錢、進呈樣錢等珍貴藏品。

雍正寶泉雕母 上海博物館藏品

乾隆、嘉慶、道光雕母:

清代中期鑄錢已經大量採用母錢制範工藝,乾隆、嘉慶、道光雕母的現存量最多。

乾隆和嘉慶雕母形制比較類似。

道光雕母主要分兩大類:早期雕母和乾隆、嘉慶時期近似,錢肉平坦;中後期道光雕母的錢肉隆起。

絕大多數京局乾隆雕母的錢肉比較平坦:

清 乾隆通寶寶源小平雕母(鎦金)(26.7*1.6mm),此品乾隆雕母淡淡鎦金,且為方穿 北京古玩城207000元

道光中後期京局雕母,錢肉隆起,文字細瘦:

道光通寶寶源小平雕母,(25.48~25.57)*(1.86~1.90)mm,金口未開,2015年華夏古泉的167400元

鹹豐雕母:

鹹豐雕母非常複雜,小型、中型、大型雕母都有不同,而且各個地方局雕母都有其地方特色,相對京局雕母比較有規律可循。

京局鹹豐雕母極具特色,小平雕母錢肉隆起的幅度最大;當五和小型當十雕母錢肉隆起的幅度較大;大型當十雕母錢肉隆起的曲面不明顯;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雕母的錢肉隨著錢型增大,錢肉隆起的幅度越來越不明顯了。

不同錢型鑄造工藝稍有區別,鹹豐年間物價飛漲,錢幣的銅質非常差,鑄錢時金屬在錢範中的流動性較差,錢肉隆起的雕母可以增加錢範型腔內的空間,有效的增加了金屬在錢範中的流動性,減少了鑄錢的廢品率。大型錢具有一定的厚度,鑄造大型錢幣時不太擔心金屬在錢範中的流動性,所以大型錢幣雕母的錢肉不必大幅度隆起。

鹹豐京局雕母的特徵:

鹹豐寶泉小平雕母 25.16~25.21*1.88~1.90mm 華夏古泉561000元

鹹豐寶源當十中型雕母

鹹豐寶泉當十大型雕母(有樣錢性質,可稱作雕樣)

鹹豐寶泉當五十雕母58.58~58.59*3.83~4.02mm

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直徑:60.4mm)

鹹豐寶源當千雕母(有樣錢性質,可稱作雕樣)

祺祥、同治、光緒雕母:

祺祥年號僅存兩月多。祺祥錢雖鑄即停,行用錢已經屬於名譽品,雕母更是鳳毛麟角,祺祥和同治雕母的特徵基本沿襲鹹豐雕母的特徵。

光緒雕母的特徵有了一定的變化,早期雕母和同治雕母類似,中後期雕母的雕工文字頂部非常細,底部很寬,錢肉處的刀工比較粗狂,這種雕母的走刀幅度較大,每一刀刻下的銅屑量很大。這種風格的成因主要是光緒朝制錢工藝粗略造成的,但這種風格極為難仿造,反而成為經典後期光緒雕母的要素之一,光緒雕母的文字細瘦挺拔,比較符合收藏家的審美標準。

祺祥寶泉局雕母

清 小平「光緒通寶」背「寶泉」雕母(直徑:23.6mm)2013年中國嘉德241500元

宣統雕母:

絕大多數宣統雕母的風格非常接近光緒後期雕母的風格,雕工的力度很大,走刀量也大,文字和錢肉處的刀痕清晰可見,文字細瘦挺拔。

宣統雕母的特性:

光緒晚期到宣統時期,絕大多數雕母的錢肉又回歸平坦的特徵,因為晚清的制錢直徑非常小,直徑一般在2釐米左右,此時機制幣已經取代了澆鑄幣,鑄錢的數量大幅減少,產量的減少大大降低了鑄錢速度,只要降低鑄錢速度是可以避免次品率升高的。

清 「宣統通寶」背「寶泉」小平雕母(小型)(直徑:19.5mm) 2012年 中國嘉德690000元

清代大制錢、宮錢大樣雕母的特點:

絕大多數清代大制錢、宮錢大樣雕母的錢肉鼓起的程度不高。從許多天下太平宮錢的形制可以看出,宮錢的錢肉比較平坦,宮錢屬於中規中矩的錢幣,錢肉鼓起的程度較小,宮廷制錢沿襲了這種形制。

1)宮錢大樣雕母:

乾隆宮錢大樣雕母(28.16~28.35)*(1.43~1.50)mm 大樣

清「嘉慶通寶」寶泉局雙點通宮錢大樣雕母 直徑:31.6mm

道光寶泉大樣宮錢 直徑(27.71~27.76)mm 厚(1.76~1.80)mm

2)大制錢雕母:

乾隆寶泉局大制錢雕母 直徑(26.67~26.72)mm 厚(1.80~1.88)mm

乾隆寶源小平大制錢雕母 直徑(28.58~28.63)mm 厚(1.32~1.38)mm

(乾隆朝大樣宮錢主要由寶泉局鑄造,寶源局暫且歸在大制錢)

乾隆通寶寶源局大制錢雕母,直徑27mm

嘉慶寶源大制錢雕母,直徑26.4mm 厚1.5mm

作者:天眷堂特約撰稿人 徐靈巖(金刀客) 老師原創

相關焦點

  • 清代景泰藍鑑定的基本特徵
    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清代景泰藍鑑定的基本特徵 清代的康熙、雍正兩朝對瓷胎畫琺瑯的貢獻很大,而景泰藍流傳下來的相對較少。
  • 這些古代錢幣的雕母價值連城,有就發了!
    今天小編便大家剖析一下清代錢幣中的雕母,雕母為何收藏價值高?為何那麼稀少?且聽下文分解。清 「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成交價(人民幣):218.5萬北京嘉德2013年秋季拍賣會清 「鹹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直徑:60.4mm),缶寶八貝寶,扁豐長泉,上美品,此雕母大而厚重,銅質精純,呈金黃色,刀法大巧不工,文字大樸不拙,工藝精湛,一氣呵成,同類雕母今僅見有上博及國博有藏,私人收藏僅此一品,為清錢中之頂級珍品,極為珍貴難得
  • 別小瞧這枚小小的光緒重寶雕母,找找你家有沒?有就發財了!
    雕母,亦稱祖錢,是為母錢之母,制錢之祖也。凡鑄錢之法,先將精煉淨銅或鉛錫手工雕鑿成祖錢,遂翻砂鑄母錢,此後用母錢印鑄制錢。故祖錢乃清代鑄錢之根本,素來為藏家所珍視。傳奇古錢主要都集中在先秦和清代兩個時期。
  • 清代康熙瓷器鑑定
    可以說康、雍、乾三朝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長期翻開的鼎盛時期,康熙瓷器鑑定特徵如下:一、瓷胎康熙時期的瓷胎和明代有很大不同,胎質愈加安靖精密,雜質少,含鐵的成分十分少,所以胎的色彩十分皎白。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漿胎瓷器,由於器胎淘洗過細,把胎土中的粘性致堅物質淘洗掉了,效果使胎變得粗松,比較糠,不堅密,分量較輕,這種漿胎器物所佔比例很少。
  • 清代瓷碗鑑定:抓住抓準這11個要點!!
    清代瓷碗腹部特徵比較複雜,常見的有淺腹、斜腹微弧、深腹、折腹、弧腹等,由此可見,清代瓷碗腹部特徵變化不大。不過和口唇特徵相比,清代瓷碗在在腹部特徵上的變化還算豐富,典型的如折腹碗,它是在深腹的基礎上在碗的中部突然有一個大的轉折。顯然有以造型裝飾為主的特點,在清代這種碗以青花瓷為多,在清代末期的民間十分流行。
  • 清代瓷碗鑑定抓住抓準這11個要點,也許就少買假貨了
    本文就鑑別要點進行了整理,供收藏愛好者討論借鑑。       清代瓷碗在品類上傳統的青瓷、黑瓷、白瓷等依然存在,在一些鄉村的小窯場內經常可以看到,這說明傳統瓷碗在民間是根深蒂固的,再者加上清代老百姓生活困苦,許多窮人依然使用著千百年來的傳統瓷碗。這些瓷碗看起來多是以粗瓷為主,顯然不是清代瓷碗的主流。而與傳統瓷碗相對應青花瓷碗,沉靜典雅,在清代形成了「通銷天下」之勢。
  • 鑑賞青花小香爐,清代瓷器鑑定專家張杰老師教您最實用的鑑定小技巧!
    專家幫您掌眼青花小香爐的整體特徵:最典型的特色是在香爐的口沿和底部採用了典型的鐵鏽釉的裝飾手法
  • 清代描金瓷器的鑑定技巧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是關於清代描金瓷器的鑑定技巧,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一、嵌金這種嵌金手法和紫砂器上的嵌金裝飾不同,它是在坯體上釉色之後,刻劃雙鉤紋樣,然後根據要求提取紋樣中的部分釉層,再堆畫其他顏色釉,經過高溫燒制而成。不過,這個高溫不能太高,太高容易將瓷器燒裂。因此掌握火候是工匠們非常重要的技藝。
  • 古陶瓷的出土特徵鑑定
    一、陶瓷胎釉材料辨別古陶瓷鑑定離不開找科學根據。那麼,科學根據是哪裡來的呢?首先,材料學,我們要知道胎和釉都含有那些化學物質成分。還有,機械方面,當時用的什麼樣的工具,不同的加工工序,哪個在先哪個在後。我看到過一個元代扁壺,一看是兩片中間用瓷泥接起來的。燒的時候中間部分可能要扁肚子,要變形。這個工匠聰明,壺肚子裡面加了一條十字筋,這樣一加固就結實了,不容易變形。
  • 古代玉器「橘皮紋」的形成機理與鑑定特徵
    上海博物館藏清代漁翁中國玉器在8000餘年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產生了無數彌足珍貴的藝術瑰寶,這些古代玉器不僅蘊含著豐富歷史信息,同時也表現出獨特的歷史痕記,「橘皮紋」就是古代玉器的重要特徵之一。橘子過去古玩行有句老話叫:「瓷看底,玉看皮」,意思是在瓷器鑑定中,對器物底足特徵的判斷十分關鍵,甚至還有「看瓷不看底,斷代沒道理」的說法;而玉器鑑定中對玉器表面特徵的判斷非常重要,這一方面由於玉器表面特徵相對明顯和直觀
  • 元明清瓷器鑑定之造型和紋飾特徵
    一般說陶瓷器在紋飾、胎釉等方面均能體現各時代的特色,但造型和紋飾等在這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所以若能善於識別其形狀神態和紋飾等,就可以在鑑定工作中掌握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緻,此種接痕多不明顯。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牆向外稍撇,較外牆約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 「清代家具」與「清式家具」的主要特徵
    原標題:「清代家具」與「清式家具」的主要特徵   原標題:清代家具與清式家具的主要特徵    作為社會物質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家具和人們朝夕相處。近年來,我國傳統家具藝術研究取得很多可喜成果,尤其是大量散藏在民間的優秀「清代家具」與「清式家具」作品不斷出現,這些作品逐漸明確了「清代家具」與「清式家具」的主要特徵。    清代家具——雍容華貴 地域風格成形    康熙初期的清代家具,基本上繼承了明式家具風格。
  • 清代鹹豐重寶升值最快的錢
    鹹豐重寶當十是一款發行於清朝鹹豐年間的貨幣,它的存在有著很大的歷史原因,首先是為了壓制當時「反清復明」的風氣,其次是為了整頓當時的經濟,雖然當時並沒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但是鹹豐重寶當十還是被很多人熟知。鹹豐重寶近幾年被市場所認可,頻繁的高價拍出 ,一次次刷新市場。
  • 礦物鑑定之礦物的外表特徵
    摘要:研究礦物的學者,對一種礦物進行鑑定,首先就是先要了解其外表特徵,再進一步進行確認其屬於何種礦物,本篇文章就以此為基礎,介紹一下使用徠卡偏光顯微鏡鑑定礦物的外表特徵。關鍵字:徠卡顯微鏡,偏光顯微鏡,礦物鑑定,礦物的外表特徵。
  • 小小的嘉慶通寶估價90萬,18年嘉德102萬,和普通錢幣有何不同?
    清嘉慶通寶寶蘇特寬緣雕母,直徑:31.2mm,未發現有同版式雕母,為嘉慶蘇局雕母直徑最大者。面文嘉慶通寶,背穿滿文寶蘇,雕母的錢文非常精美,用手雕刻而成,文字細瘦高挺;字口深峻;筆畫剛勁、有力;地章光潔,全身無鑄造痕跡。穿孔由雕鑿之後再銼光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