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作為現代人,衣服的選擇其實比較多,而古代人其實可選擇的衣服確實就很少。那麼,古代人喜好穿啥樣的衣服呢?一般情況下,我們通過觀看一些考古節目,以及去博物館看館藏,都能得到一些結論。這些來自古代的衣服說實在的,就單論其藝術美感,實在是很難讓現代普通人感同身受。
但也不是每件來自古代的衣服都「get」不到現代人的「點」,比如說馬王堆漢墓的那個素紗單衣,作為內衣,它又輕又薄,而且質量還特別好,款式還特別新潮(半透明),就算是見多識廣的現代人,其實也都是有些心動的。
這也側面展示了我國古代絲織品的發展水平,應該說,古代人還是比較喜愛這類絲織品的,不然也不會花這麼大力氣去發展它對吧。
絲織之祖:嫘祖
中國神話故事源遠流長,其中關於絲織衣服也有相關的神話傳說,據說嫘祖就是絲綢織造的始祖。她有一手養蠶的功夫,而養蠶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它們吐絲,將蠶蛾吐出來的絲進行必要的編織後,最早的 絲綢衣物就這樣出現了。
嫘祖
當然了,神話傳說把這事情說的有點玄乎,我其實認為這個可能不是什麼神跡,而是上古時代的一次偶然發現——比如說蠶蛹長得有點像果子,結果發現吃不了,但是嫘祖又發現這玩意兒和蜘蛛的絲線有點像....於是,心靈手巧的上古人類嫘祖就試著編織了一下,結果就成了絲綢之祖。
蠶蛹的樣子像不像果子
我還是比較認可這種猜測的,然而不管怎麼說,這位嫘祖肯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一定是通過這種手段贏得了部落人的尊重,所以名字得以流傳下來,故事本身也被加工成了神話傳奇。
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劉恕《通鑑外記》亦曰: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
很明顯,正是因為有嫘祖這種有史籍記載的偉大母親,所以古人很早就穿上了絲綢製品的衣服,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這個時候的絲綢衣服是不是未免有點單調呢,自古就熱愛美麗的華夏人民自然是不肯的,於是圍繞著絲織品的發展還在繼續...
周朝的斜紋提花織物
到了周朝,絲織物的發展比起曾經那叫一個不可同日而語,在中學教科書上說這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斜紋提花織物」,從款式格調上來看,此時的衣物已經不僅僅是一件遮風避雨的東西了,她有了藝術性的特質,有了紋理和圖案之後,這個格調和氣質自然就上去了。
那麼,這種「斜紋提花織物」長什麼樣子呢?由於存世量比較少,我窮盡幾乎兩個小時的時間也沒找到相關圖片,只能用現代的「斜紋提花織物」給大家展示一下來自古人的審美(不要太介意,確實難找出土的西周織物):《衛風碩人》中描寫莊姜穿的服飾是「衣錦襞衣」,「錦」就是有花紋的絲綢,「裝衣」就是披在外面的罩衫。
斜紋提花織物
周代制定了禮樂制度用來規範約束諸侯的行為,其中關於穿著也確實有相關的要求,在《周禮》裡面多次強調關於穿著的樣式,穿絲綢的天子有天子的打扮,以及穿絲綢的諸侯有諸侯的打扮。但是庶民也有屬於庶民的打扮,由於他們處在最底層,因此他們的製衣原料很是粗劣,主要是葛、聹等。
《周南葛覃》中「葛之覃兮,施於中谷……是刈是漫,為稀為裕,服之無致。」就是講的老百姓怎麼製作他們的衣服的。這種材料的衣服其實談不上舒適,更加不用說美感(要等到元朝黃道婆之後,才會有更好的棉紡布取代葛麻布衣)。
漢代的東西兩織室
到了漢代,絲織品的水平更加高超,在漢代長安特別設置東西兩織室進行全天候的製衣,所用的東西自然全是蠶絲,由於這個時候的技術和機械比前代更高,所以在漢代的時候,各種精美的絲織品甚至遠銷海外,包括當時的「羅馬」執政官凱撒本人都不得不驚嘆於中國絲綢的精美與華麗。
護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因此連溝通西域的貿易古道都被稱之為「絲綢之路」,在今天新疆等地的考古研究中,曾經出土了一面「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絲綢,被譽為國寶,名在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列,我在網絡上搜尋片刻便得到了一張圖片,由此也可見漢代絲織品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現在收藏於新疆博物館。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
除了這個織錦護臂之外,關於漢代的絲織品考古還有最上面我提到過的「馬王堆漢墓的素紗單衣」,這件衣服來頭也不小,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該文物於1972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
我在網上尋找到的圖片
這件單衣其實是一件內衣,半透明的它據說輕若浮塵,還可以摺疊成火柴盒大小進行收納(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誇張),這背後反應出來的漢代製造和工藝已經不是一般的可怕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詠誦這詩句,以為詩中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繚綾的描寫不過是詩人的藝術誇張。直至聞名於世的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墓中大量絲織品,特別是兩件素紗襌衣的出土,證實了詩人的描寫並非憑想像誇張而作,而是據實形象化的描寫。
素紗單衣的介紹
這裡我直接引用一下當時專家學者的原話:
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四眠蠶)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此件襌衣的組織結構為平紋交織,其透空率一般為75%左右。這件「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較重的邊緣,重量只有40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它也是西漢紗織水平的代表作,更是西漢陳留郡及長沙國文化的驕傲。
什麼叫歷史自豪(戰術後仰),這就是歷史自豪!
宋的花鳥寫實織物與元的黃道婆棉紡
到了宋代,絲織品更是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宋代人經濟發展是一把好手,基本上通過宋代人的努力讓宋代的經濟冠絕當時整個東亞,因此宋代的小市民尤其的關注各種娛樂活動,對身上穿著也比較講究起來,這個時候的絲織品開始大量的流入社會的各個階段。
影視作品的宋人
由於受眾變廣了,所以很理所應當的,宋代的絲織品風格變得很符合宋代繁榮的商品經濟和市民階層,比如說宋人特別喜歡帶一朵小紅花在耳朵上(真的,宋代男人超級喜歡這麼幹),那麼相對於的就是絲織品衣服上繡著各種各樣的花朵,再比如說宋代人比較喜歡逗鳥和欣賞山水畫,那麼對應的在絲織品上就是各種各樣的寫實山水鳥畫。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人玩得很開心,但是當遊牧民族的鐵蹄頻繁南下之後,宋人也開始變得苦悶起來,尤其是底層,當到了宋末元初的時候,底層百姓的日子再也不會像曾經那樣過的無憂無慮了,他們只能穿著破破爛爛的葛麻衣服疲於奔命。
好在,到了元朝,黃道婆的存在給予了底層百姓真正的「人文關懷」,通過她改進的棉紡技術,真真切切的讓百姓再也不用忍受來自葛麻的各種「摩擦」了,相比較而言,被黃道婆改進的棉紡其實完全比得上絲綢之祖嫘祖的貢獻,畢竟黃道婆這個棉紡雖然和名字一樣普通無奇,但往往能惠及更多的底層蒼生。
我認為不輸絲綢之祖的黃道婆
總結
古人的生活日常其實還是比較豐富單調的,衣食住行裡面的衣服也不例外,基本上可供選擇的東西由於生產力擺在那裡,能夠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但古人從來沒有故步自封,自怨自艾,而是各種擼起袖子幹,從來都是有羅綺有粗麻,還有棉布,古人的衣著的發展就是各種把衣服變美、變舒服的發展。
對古人而言,衣著就是臉面,他們衣著的發展在千載之後,當後人看到古人的生活衣服的時候,不會說這是土包子,而是會讓後人驚嘆一聲「這也太漂亮了吧!」這就是來自歷史的自豪感,獨屬於我們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