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羅綺有粗麻,還有棉布,古人的衣著的發展有多令人自豪?

2020-12-12 戴老師講歷史

導讀

作為現代人,衣服的選擇其實比較多,而古代人其實可選擇的衣服確實就很少。那麼,古代人喜好穿啥樣的衣服呢?一般情況下,我們通過觀看一些考古節目,以及去博物館看館藏,都能得到一些結論。這些來自古代的衣服說實在的,就單論其藝術美感,實在是很難讓現代普通人感同身受。

但也不是每件來自古代的衣服都「get」不到現代人的「點」,比如說馬王堆漢墓的那個素紗單衣,作為內衣,它又輕又薄,而且質量還特別好,款式還特別新潮(半透明),就算是見多識廣的現代人,其實也都是有些心動的。

這也側面展示了我國古代絲織品的發展水平,應該說,古代人還是比較喜愛這類絲織品的,不然也不會花這麼大力氣去發展它對吧。

絲織之祖:嫘祖

中國神話故事源遠流長,其中關於絲織衣服也有相關的神話傳說,據說嫘祖就是絲綢織造的始祖。她有一手養蠶的功夫,而養蠶的目的其實就是讓它們吐絲,將蠶蛾吐出來的絲進行必要的編織後,最早的 絲綢衣物就這樣出現了。

嫘祖

當然了,神話傳說把這事情說的有點玄乎,我其實認為這個可能不是什麼神跡,而是上古時代的一次偶然發現——比如說蠶蛹長得有點像果子,結果發現吃不了,但是嫘祖又發現這玩意兒和蜘蛛的絲線有點像....於是,心靈手巧的上古人類嫘祖就試著編織了一下,結果就成了絲綢之祖。

蠶蛹的樣子像不像果子

我還是比較認可這種猜測的,然而不管怎麼說,這位嫘祖肯定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她一定是通過這種手段贏得了部落人的尊重,所以名字得以流傳下來,故事本身也被加工成了神話傳奇。

黃帝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劉恕《通鑑外記》亦曰:西陵氏之女嫘祖,為黃帝元妃,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祀為先蠶。

很明顯,正是因為有嫘祖這種有史籍記載的偉大母親,所以古人很早就穿上了絲綢製品的衣服,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這個時候的絲綢衣服是不是未免有點單調呢,自古就熱愛美麗的華夏人民自然是不肯的,於是圍繞著絲織品的發展還在繼續...

周朝的斜紋提花織物

到了周朝,絲織物的發展比起曾經那叫一個不可同日而語,在中學教科書上說這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斜紋提花織物」,從款式格調上來看,此時的衣物已經不僅僅是一件遮風避雨的東西了,她有了藝術性的特質,有了紋理和圖案之後,這個格調和氣質自然就上去了。

那麼,這種「斜紋提花織物」長什麼樣子呢?由於存世量比較少,我窮盡幾乎兩個小時的時間也沒找到相關圖片,只能用現代的「斜紋提花織物」給大家展示一下來自古人的審美(不要太介意,確實難找出土的西周織物):《衛風碩人》中描寫莊姜穿的服飾是「衣錦襞衣」,「錦」就是有花紋的絲綢,「裝衣」就是披在外面的罩衫。

斜紋提花織物

周代制定了禮樂制度用來規範約束諸侯的行為,其中關於穿著也確實有相關的要求,在《周禮》裡面多次強調關於穿著的樣式,穿絲綢的天子有天子的打扮,以及穿絲綢的諸侯有諸侯的打扮。但是庶民也有屬於庶民的打扮,由於他們處在最底層,因此他們的製衣原料很是粗劣,主要是葛、聹等。

《周南葛覃》中「葛之覃兮,施於中谷……是刈是漫,為稀為裕,服之無致。」就是講的老百姓怎麼製作他們的衣服的。這種材料的衣服其實談不上舒適,更加不用說美感(要等到元朝黃道婆之後,才會有更好的棉紡布取代葛麻布衣)。

漢代的東西兩織室

到了漢代,絲織品的水平更加高超,在漢代長安特別設置東西兩織室進行全天候的製衣,所用的東西自然全是蠶絲,由於這個時候的技術和機械比前代更高,所以在漢代的時候,各種精美的絲織品甚至遠銷海外,包括當時的「羅馬」執政官凱撒本人都不得不驚嘆於中國絲綢的精美與華麗。

護臂「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因此連溝通西域的貿易古道都被稱之為「絲綢之路」,在今天新疆等地的考古研究中,曾經出土了一面「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絲綢,被譽為國寶,名在禁止出國展覽文物之列,我在網絡上搜尋片刻便得到了一張圖片,由此也可見漢代絲織品發展到什麼程度了: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遺址學術考察隊成員在新疆和田地區民豐縣尼雅遺址一處古墓中發現該織錦。現在收藏於新疆博物館。被譽為20世紀中國考古學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漢代蜀地織錦護臂,為國家一級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展覽文物。

除了這個織錦護臂之外,關於漢代的絲織品考古還有最上面我提到過的「馬王堆漢墓的素紗單衣」,這件衣服來頭也不小,為中國國家一級文物,該文物於1972年在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土,是西漢時期紡織技術巔峰時期的作品。

我在網上尋找到的圖片

這件單衣其實是一件內衣,半透明的它據說輕若浮塵,還可以摺疊成火柴盒大小進行收納(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誇張),這背後反應出來的漢代製造和工藝已經不是一般的可怕了。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詠誦這詩句,以為詩中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繚綾的描寫不過是詩人的藝術誇張。直至聞名於世的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墓中大量絲織品,特別是兩件素紗襌衣的出土,證實了詩人的描寫並非憑想像誇張而作,而是據實形象化的描寫。

素紗單衣的介紹

這裡我直接引用一下當時專家學者的原話:

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四眠蠶)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此件襌衣的組織結構為平紋交織,其透空率一般為75%左右。這件「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較重的邊緣,重量只有40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它也是西漢紗織水平的代表作,更是西漢陳留郡及長沙國文化的驕傲。

什麼叫歷史自豪(戰術後仰),這就是歷史自豪!

宋的花鳥寫實織物與元的黃道婆棉紡

到了宋代,絲織品更是進入了發展的黃金時代,宋代人經濟發展是一把好手,基本上通過宋代人的努力讓宋代的經濟冠絕當時整個東亞,因此宋代的小市民尤其的關注各種娛樂活動,對身上穿著也比較講究起來,這個時候的絲織品開始大量的流入社會的各個階段。

影視作品的宋人

由於受眾變廣了,所以很理所應當的,宋代的絲織品風格變得很符合宋代繁榮的商品經濟和市民階層,比如說宋人特別喜歡帶一朵小紅花在耳朵上(真的,宋代男人超級喜歡這麼幹),那麼相對於的就是絲織品衣服上繡著各種各樣的花朵,再比如說宋代人比較喜歡逗鳥和欣賞山水畫,那麼對應的在絲織品上就是各種各樣的寫實山水鳥畫。

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人玩得很開心,但是當遊牧民族的鐵蹄頻繁南下之後,宋人也開始變得苦悶起來,尤其是底層,當到了宋末元初的時候,底層百姓的日子再也不會像曾經那樣過的無憂無慮了,他們只能穿著破破爛爛的葛麻衣服疲於奔命。

好在,到了元朝,黃道婆的存在給予了底層百姓真正的「人文關懷」,通過她改進的棉紡技術,真真切切的讓百姓再也不用忍受來自葛麻的各種「摩擦」了,相比較而言,被黃道婆改進的棉紡其實完全比得上絲綢之祖嫘祖的貢獻,畢竟黃道婆這個棉紡雖然和名字一樣普通無奇,但往往能惠及更多的底層蒼生。

我認為不輸絲綢之祖的黃道婆

總結

古人的生活日常其實還是比較豐富單調的,衣食住行裡面的衣服也不例外,基本上可供選擇的東西由於生產力擺在那裡,能夠發展的空間十分有限,但古人從來沒有故步自封,自怨自艾,而是各種擼起袖子幹,從來都是有羅綺有粗麻,還有棉布,古人的衣著的發展就是各種把衣服變美、變舒服的發展。

對古人而言,衣著就是臉面,他們衣著的發展在千載之後,當後人看到古人的生活衣服的時候,不會說這是土包子,而是會讓後人驚嘆一聲「這也太漂亮了吧!」這就是來自歷史的自豪感,獨屬於我們歷史悠久的華夏大地。

相關焦點

  • 羅綺造句和解釋_羅綺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羅綺(luó qǐ)。 多借指絲綢衣裳。 指衣著華貴的女子。 喻繁華。 羅綺參考例句: 1、舟中俱有婦人,自揚州掠來者,裝飾俱羅綺珠翠,粉白黛綠。 2、滿城羅綺拖春色,幾處笙歌揭畫樓。
  • 古人怎麼禦寒?宋朝之前沒有棉花,那古人用什麼做衣服被子?
    上期,小宮帶大家探秘了唐朝是否以胖為美,今天,小宮要帶大家來看看古人沒有棉花,怎麼禦寒呢?廢話不多說,來一起看看古人們的禦寒發展史吧!宋朝的時候,棉花傳入了中國。可惜的是,起初,宋朝的人們並沒有當棉花是禦寒之物,反而將棉花作為觀賞植物。
  • 棉布的用途有哪些?它給人們的穿衣方式帶來了怎樣的改變?
    直到17世紀末,印度棉布才開始越來越多地用在服裝上。塞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小心翼翼地接觸印度棉布,他在日記裡寫到,「給夫人買了一塊軋光印花布,這是一種東印度的印花棉布,用於裝飾她的新書房」,但是,是「選了很久之後」才買的。後來他和他的夫人才有了棉布做的衣服。
  • 印度棉布的獨特性有哪些?它靠什麼在棉的發展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
    那麼問題依然存在:印度棉布究竟有什麼特別呢?它們為什麼在全球市場如此暢銷呢?我推測,原因在於後期加工的工藝而不在於生產和原材料成本。棉紡織品很容易通過印花、染色或著色等方法進行美化。在中世紀和現代早期,吸引全球消費者的,正是印度的圖案和色彩,即使廉價的布料也是如此。
  • 古代有沒有褲子,古人是如何為腿部禦寒的呢?
    看古裝劇的朋友會發現一個問題,古代人的服裝大多都為裙袍,這就不僅讓人感到疑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古人究竟有沒有褲子,如果沒有,古人裙袍下面又穿著什麼呢?眾所周知,中國處於溫帶地區,四季分明。如若夏天不穿褲子,那倒還有幾分涼爽。
  • 棉布貿易在大西洋的擴張,是怎麼與歐洲棉布生產發展聯繫起來的?
    不少歐洲國家都處於以歐洲棉紡織品替代印度棉紡織品的過程中不過,如果沒有國外市場提供的刺激因素,本土產品在國內市場對印度棉布的進口替代,有可能無法支撐歐洲棉紡織生產的長期發展。18世紀的英、法商人,還包括一些荷蘭商人,均已開始出口蘭開夏、魯昂或荷蘭生產的棉布和棉麻粗布,不再從印度購買棉布用於再出口。這就是所謂的「再出口替代」。
  • 制止棉布的發展?禁令的頒布是否限制了棉布進入普通人衣櫃?
    在巴黎,警察在1721年提出了3起針對穿印度棉布衣服女子的法律訴訟,1727年為11起,1737年增加到63起。她們被發現穿的上衣、裙子或家居衣衫為違禁棉布。這些棉布不只是來自印度和黎凡特,還有的是在馬賽等城市印染的。這些城市具有半自治的法律地位,因此1686年的法令予以了它們特許權。在18世紀最初幾十年裡,這些法律的實施尤顯乏力。
  • 棉布的40支紗60支紗還有90支紗有什麼區別?
    棉布的40支紗60支紗還有90支紗有什麼區別? 2017-06-27 09:36:32 來源:全球紡織網 棉布的40支紗60支紗還有90支紗有什麼區別?織數越高越好!
  • 棉花明代才普及,之前古人穿什麼過冬?曾流行穿紙衣
    以麻布為主要衣著材料的庶民,被稱為「布衣」。麻不僅是織布和編麻繩的原料,還是平民填充被褥、衣物的原料。《詩經》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裡所謂的袍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長衣服。還有一種用麻製成的衣物叫「褐」,通常由粗麻或獸毛等捻成線編織的粗衣,不但粗劣笨重,而且保暖性能也很差,但即便這樣,還有人穿不上褐。因此才有感嘆:「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國風·豳風·七月》)。
  • 棉花明代才普及,之前古人穿什麼過冬?為什麼最後都改用棉花了?
    以麻布為主要衣著材料的庶民,被稱為「布衣」。麻不僅是織布和編麻繩的原料,還是平民填充被褥、衣物的原料。《詩經》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裡所謂的袍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長衣服。還有一種用麻製成的衣物叫「褐」,通常由粗麻或獸毛等捻成線編織的粗衣,不但粗劣笨重,而且保暖性能也很差,但即便這樣,還有人穿不上褐。因此才有感嘆:「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國風·豳風·七月》)。
  • 經濟的巨變使棉布印花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扭轉?
    從1753年林奈《植物種志》(Species plantarum)的第一次出版,到19世紀早期法國植物學家奧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Augustin Pyramus deCandolle)《植物界自然系統概論》(Prodromous)的出版(詳細列出了四十三種不同種類的茜草),染料的知識大幅度地增多。
  • 古人避孕有多野?
    但是說到避孕,你有沒有想過,古人在啪啪啪前,如果不想生孩子,怎麼辦?不用懷疑,古人也要避孕的!而且路子野到讓你分分鐘懷疑人生,心裡一萬個問號奔過,然後忍不住發生震顫心靈的驚天疑問:這也可以??避孕手段千千萬,古人的路子到底有多野?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避孕的前世今生。4000年前,是的就是這麼早!
  • 古人衣著搭配巧妙更替,風格更是獨特典雅,做工細膩技藝精湛
    在當今時代,可以看到各類衣著都打扮得很時尚,不同的風格類型在大街小巷都能隨處可見,其實也在很早以前的古代已經開始嘗試不同的穿衣風格。我們如今的衣服也是吸收了古代精湛的技術再加以創新而來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點,就像一年四季我們會穿不一樣的衣服也是這個道理,古人一樣也會隨著時令而改變,今天我們就重回古代看看古時候的人們是如何抵禦寒冷和炎熱的。
  • 為何古人的鞋子前頭總是翹起來,有何作用?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冬天到了,女性總會覺得自己還缺點什麼,衣服有了鞋子也是必不可少的。現代的鞋子可謂是多種多樣,但買鞋子也不僅是女生喜歡的,男性也會喜歡。隨著漢服的興起古代人的鞋再次走進了人們的視線,能發現古代人的鞋跟現代鞋尖是平的不一樣,他們的鞋前頭是翹起來的,這是為什麼呢?有什麼寓意和作用嗎?
  • 從3種常用製衣材料談起,中國古代服飾文化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養蠶人亦或是普通平民雖然每天紡織「羅綺」,但是卻只能賣給城市中的達官貴人,而自己則僅能穿著粗布麻衣。四、古代服飾文化之服裝材質按照古代社會禮制規定只有「上等人」,才能身著質地優良、色澤光鮮的綾羅綢緞,而處於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則只能穿粗布麻衣。
  • 歐洲棉布印花的發展階段都遇到了哪些問題?商人們是怎麼解決的?
    在法國從1689年持續到1759年的長時期禁令期間,生產被局限於享有自治權的那些城市,比如馬賽,還有一些城市因而後來發展成為中心,比如巴黎的阿森納(Arsenal)(1746年)、昂熱(Angers)(1753年)、魯昂(1755年)和南特(1758年)。
  • 棉布和棉麻的區別 如何辨別棉麻布料的好壞
    棉布舒服,不含對皮膚有害物質,夏天薄點兒的純棉穿著也透氣;吸水透氣,柔軟,對皮膚好。棉布易粘染雜色,清洗存放時多注意。棉布和棉麻的區別1、棉布比棉麻的舒服棉麻制的衣服穿上薄,涼快,麻料的硬點,粗糙些。純棉舒服,不含對皮膚有害物質,夏天薄點兒的純棉穿著也透氣;吸水透氣,柔軟,對皮膚好。
  • 丹鳳眼有多罕見?古人說它自帶氣場又有威嚴,那些韓星是丹鳳眼嗎
    中國現代藝術家豐子愷先生曾說:「人慾有五:食慾、色慾、知欲、德欲、美欲。」自人類誕生以來,對於美的追求,就從未停止過,也正是因為對美的追求,才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毫不誇張地說,美學的歷史,就是人類的歷史。
  • 古人的名字有多麻煩,除了姓名、表字還有別號、室號、雅號
    古人不同於現代人,他們一個人可以同時擁有多個名字,尤其是身處於文人士大夫階層如果名字少了,好像就會讓人小瞧一樣。比如大家熟知的蘇東坡,他姓蘇名軾,表字子瞻,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海上道人。如果提到東坡居士,大家一定會反應過來說的是蘇東坡,但如果提到的是鐵冠道人和海上道人呢?
  • 古代護膚VS現代護膚,古人的護膚路子到底有多野?
    生而為人,我就要美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女人在追求美麗的道路上總是永不休止的但跟現代的科學護膚相比古人在護膚上的路子能有多野呢古人洗臉&現代人洗臉古代你知道嗎,最早的肥皂是以豬胰臟為原料的,唐代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中就有記載:豬胰拌勻更搗。每日常用,以漿水洗手面,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