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家人文歷史(ID:gjrwls),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很多人都聽過一種說法,假如穿越回秦朝,我們能吃到什麼美食呢?魚香茄子、土豆燒牛肉、番茄炒蛋,再不濟總能來張玉米餅吧。這些當然統統都沒有。無論是茄子、土豆還是番茄,都是在張騫通西域、甚至一千多年以後才傳到中國來的。
今天要談的棉花,也一樣是舶來品。直到宋元之際,棉花栽培的技術才傳入江南和中原,到了明代才普遍種植。所以,如果我們穿越回去,別說是秦朝,就是在唐朝也沒有棉衣棉褲穿。那麼在此之前,古人是靠什麼衣物禦寒保暖,度過漫漫長冬呢?人們最後又為何選擇棉花來替代之前的禦寒物呢?
電視劇《甄嬛傳》截圖,清朝已有棉袍,但還是會有皮毛類裝飾來增強保暖
最悠久的選擇:皮衣毛氅
動物毛皮是人類最早採用的服裝材料之一。天然的獸皮具有極強的絕熱保暖作用,原料的獲取也不困難。人們捕獵各種動物,吃掉肉後,骨頭用來製作工具,皮毛留下製成衣裳。考古學家曾在中國遼寧海城小孤山原始人遺址中發現了3枚骨針,在著名的周口店山頂洞遺址也發現1枚骨針。證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使用骨針縫製獸皮衣服。而這兩座遺址最晚的年代都在距今1萬8千年以上。
與這個時期相當,一批古人——他們穿著精心縫製的皮衣,也許驅趕著獵物,在寒冷的末次冰盛期時,穿過白令陸橋,穿越巨大、蕭瑟的勞倫太德冰蓋,抵達一片全新的大陸,並在此繁衍生息下來——他們正是今天美洲土著人群的祖先。
電影《瘋狂原始人》截圖
獸皮不僅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天然服飾原料,也是使用時間最久的。商周時期已經可以根據不同獸皮的特點進行加工。當時天子的大裘採用黑羔羊皮,大夫、貴族穿錦衣狐裘,其中以白狐裘最為珍貴。不同等級所穿裘皮各個不一。《詩經秦風終南》就有記載:「君子至止,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獻裡也有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飾的記載。其中狐、羊兩大類最為重要。
有趣的是,皮裘原本是古代北方人常備的冬服,後來南方人也開始喜歡穿皮裘。清代葉夢珠的《閱世編》裡就稱,自從順治以來,南方也開始穿皮裘過冬,長袍這類衣服價格隨之下降不少。
紡織品的興起:絲綿麻縷
在《宋書》撰成以前,漢字裡是沒有「棉」字的,只有「糹」旁的綿,指的是用蠶絲製成的棉絮。白居易曾經賦詩稱,「桂布白似雪,吳綿軟如雲」,說的就是吳地所產細軟如雲的絲綿。實際上,中國人很早就已經養蠶繅絲。傳說養蠶技術本是黃帝的妃子螺祖所發明。歷史上是否有螺祖其人尚且兩說,考古學家的發現卻足以佐證很多說法。
電視劇《楚漢傳奇》中的劉邦,早期穿著麻布衣服
1926年,考古學家李濟在發掘仰韶文化西陰村遺址時,發現了半個蠶繭。不過孤證難立,加上那個時候測年技術落後,這半個蠶繭的真實性屢遭質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們又在浙江錢山漾遺址中發現了距今4700年的絹片。後來,又在滎陽的青臺遺址中發現了留有絲綢殘痕的甕棺,距今大約5000多年,這些發現都說明,早在史前時期,中國先民就已經開始利用蠶絲編繩、織布。到了商周時期,植桑養蠶的規模更大,在河南洛陽、安陽等商代貴族墓中都發現了不少絲、絹織物腐爛後留下的殘跡。創作於這一時期的《詩經》裡,與「蠶作」「桑」「絲」的內容就有大約四五十首,充分顯示了養蠶在這時的重要地位。
鄭州雙槐樹遺址發現的「亞雕蠶」,距今約5000年
不過,使用絲綿畢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平民百姓禦寒,只能求助於更為廉價易得的「麻」。麻、葛原本都是野生植物,它們的纖維可以用來織布。早期文獻裡所稱的「布」,一般指的都是麻布。以麻布為主要衣著材料的庶民,被稱為「布衣」。麻不僅是織布和編麻繩的原料,還是平民填充被褥、衣物的原料。《詩經》中「豈曰無衣,與子同袍」,這裡所謂的袍就是填充了麻絮的長衣服。還有一種用麻製成的衣物叫「褐」,通常由粗麻或獸毛等捻成線編織的粗衣,不但粗劣笨重,而且保暖性能也很差,但即便這樣,還有人穿不上褐。因此才有感嘆:「無衣無褐,何以卒歲」(《國風·豳風·七月》)。
電視劇《楚漢傳奇》截圖,衣服厚度也以皮毛體現
除了絲與麻之外,早期人們還用木棉花絮來充填枕頭和衣服。木棉花又叫「紅棉」,是一種高大的落葉喬木,因為開的花是紅色,因而得名。木棉花的果實和棉花一樣,蓬鬆多絲,因此既能用來紡布,也能用作填充的材料。不過,木棉紡織技術過於複雜,保暖性能又不如棉花,還得了個「木棉花冷得虛名」的稱號(唐·白居易《新制綾襖成感而有詠》),因此在棉花大量種植以後,就迅速被取代了。
另類的創造:紙裘
唐、宋兩朝的六百年間,隨著人口的增加,麻的種植一部分讓位於更重要的糧食種植。這樣一來,穿衣又成了緊迫的問題。恰好在這個時期,中國的造紙技術大為發展。在原先原料豐富的基礎上,製造技術和紙張種類也有了重大創新,於是一些受困於衣著問題的人便把主意打到了紙張上。
這一時期,出現了禦寒、耐穿且特意加厚的紙衣,叫做「紙裘」。唐代的紙衣取材於麻紙,它的纖維強度高,既抗老化,又能防蟲;宋代改成用楮皮紙製作,紙裘變得更加耐磨,不僅可以抵禦風寒,透氣性還好,造價也十分便宜。於是,迫於饑寒,文人、士兵、小吏以及僧侶紛紛穿上「紙裘」禦寒。宋代就有一位隱居在王屋山的王姓居士,因為常穿紙裘,被人戲稱為「王紙襖先生」。
不過,紙衣流行的時間並不長。隨著棉花種植的普及,紙衣慢慢退出歷史舞臺。作為一種手工技藝,紙衣的製作還在流傳。韓國首爾的博物館裡藏有20世紀中期以紙繩編成的紙衣夏服,而在日本寺院的佛教儀式上,司職人員也仍然會穿一種用紙張製作的「白衣」。
「禦寒王牌」的登場:種棉紡棉
關於棉花傳入中國的時間,人們經常援引明代人蔡清在《四書蒙引》裡的判斷,認為棉花在宋元之際傳入中國,關中從西域引進,福建、廣東由海外引進,這些地區也最先因為種棉花而獲利( 「宋元之間始傳其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 《四書蒙引·卷十五》)。
實際上,棉花在中國栽種的時間遠遠早於宋元兩代。《禹貢·揚州》裡曾經提到,「淮海惟揚州……島夷卉服,厥篚織貝」。揚州在當時的範圍,包括揚州以南直到南海的廣大地區;而島夷,說的是(海南)島上的居民。後世認為,貝,或稱「吉貝」「古貝」,指的就是棉花,而卉服就是用棉布製成的衣服。
電視劇《還珠格格》截圖,小燕子穿著棉服
1978年,福建省的考古工作這在崇安縣武夷山一個洞穴遺址中發現有船棺,船棺中除了絲、麻製品之外,還有一塊青灰色的織物殘片,經上海紡織科學院鑑定,確係棉布,其年代距今約3200年,當時的中原地區還處於商代。無獨有偶,1980年,新疆樓蘭考古隊在對樓蘭城郊古墓進行發掘時,發現了5件棉紡織品,其年代在西漢晚期到東漢初期。可見,至遲到兩漢之際,中國就有一些地區開始種植棉花。
那麼,這些棉花又是從哪兒來的呢?縱觀整個亞非歐地區,最早種植棉花的有印度和埃及地區。產於這兩地的棉花品種略有區別,分別稱為「亞洲棉」和「非洲棉」。據研究,中國南方地區早期種植的棉花,很有可能是在西漢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而新疆地區的棉花,則是最早從埃及傳入中亞,隨後進入新疆的「非洲棉」,又稱「小棉」。
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棉花是一種「不麻而布、不繭而絮」的新型紡織原料,正如王楨在《農書》中記載的那樣——
相比於養蠶,(棉花)不需要辛苦採桑養殖,又能夠保證收穫;
與麻相比,既省了編織的功夫,還有更好的禦寒效果(「比之桑蠶,無採養之勞,有必收之效;埒之枲、薴,免績緝之工,得禦寒之益」《農書》)。
相比於其他的紡織材料,棉花具有的極強的優越性。
元代時期,我國的棉花種植業開始發展,明代更是迅速繁榮。這和當時的政府所提倡的政策有關。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設置有福建、浙東、江東、江西、湖廣木棉提舉司。這是政府設棉花專管機構的開始,那時的木棉提舉司和現在的棉花推廣相差不多。到了明代,明太祖(1336-1398)曾明確下令:民間有五畝到十畝耕田的農民,必須要栽種桑、麻、棉花各半畝,如果超過十畝,種植面積就要翻倍,將棉花的種植上升到法令層面。這項政策對棉花的種植和推廣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在長江流域種植棉花已經相當普遍。明朝末年,徐光啟著有《農政全書》,對棉花有詳細的記載,那時在江南地區已經盛行種植棉花。
清朝乾隆(1736-1795)時,直隸總督方觀承刻「御題棉花詩」,此碑至今仍存於保定市。 圖源:網絡
中國歷史上,縫製衣服的原料隨著時間發展,不斷更新拓寬,從以皮毛禦寒的原始社會,再到絲、麻紡織興起,巧動心思的紙裘,最後終於迎來棉花的種植。每一種新材料的出現,並不意味著舊的立即退出舞臺。而是交錯使用,共同加入到為人們禦寒保暖的隊伍中。
《管子》中有這樣一句膾炙人口的話,「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自古以來,穿衣就是同吃飯一樣重要的主題。只有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人們才能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每一個新的發明,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懈探索,為生存不懈鬥爭的產物。這一過程,不僅是古人智慧的體現,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視作東西方物產、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這些衣著,有的古樸原始,有的時尚奢華。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是它們見證著中國社會生活和審美觀念的滄桑變遷。
參考文獻:
華梅:《東方服飾研究》,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第25頁。
裘暖暖:《古時禦寒穿「紙裘」》,《老年博覽(上半月)》,2013年21期。
劉鹹:《中國植棉史考略》,《中國農史》,1987年1期。
佟建華,薛春雷:《從<御題棉花圖>論棉花的功益和種植起源》,《農業考古》,2005年3期。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