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崔大夫和育學園教育中心心理學專家郭豔老師進行了一場以「疫情期間,如何發展孩子的社交能力」為主題的直播。直播過程中,很多網友都遺憾自己的提問沒有被翻牌,那麼今天,小園子就把大家關於「社交能力」的疑惑梳理一下,並統一作答吧!
1.怎麼判斷孩子的社交能力有沒有問題?
答: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從他和成人的溝通交往以及他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往判斷。就現階段來說,孩子出門的機會較少,主要社交都是在家中進行,也就是他和家裡人的溝通交往。擔心孩子在家中社交能力發展受限,家長可以通過育學園APP中的成長發育測評進行測試,其中就有關於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判斷,通過測評,家長可以很好地知道孩子的社交能力處於什麼狀態。
2.育學園的成長發育測評跟其他測評有什麼不同?
答:育學園成長發育測評按照孩子年齡不同,分為0-3歲和3-6歲兩個階段的測評。不同的階段,測評的維度也不一樣。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測評主要包括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能力、社會交往以及認知五大方面的測評。測試完成後,系統會根據測試結果給出一個完成的測試報告,報告中會包含孩子現階段的發育水平以及所欠缺的能力,並根據所欠缺的能力給出相應地改進方法和手段。最關鍵的是,我們不會因為一次測評就定義孩子的成長、發育好壞,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我們的測評也需要持續跟進,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定期進行測試,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狀態。
3.兩歲多的孩子,天天說要去遊樂場玩,應該怎麼跟他解釋疫情、病毒這些問題呢?
答:其實在跟孩子解釋疫情期間不能出門的原因時,不太建議家長使用「恐嚇」的辦法,把新冠病毒和疫情說得過於可怕。我們更推薦的做法是,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科學、理性地看待疫情。家長不妨告訴孩子一些簡單的關於疫情發展的知識,並告訴孩子:疫情暫時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暫時做出一些生活上的改變,比如儘量減少外出、出門佩戴口罩等,但只要做好健康防護、注意個人衛生,不需要過度恐懼;等疫情過去,我們的生活又會恢復到往常的狀態。
4.孩子平時出去也不太愛跟其他人說話,是社交能力問題還是性格問題呢?
答: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家長平時出去,遇見熟人或是朋友是怎麼做的,願不願意主動跟其他人打招呼,有沒有起到「示範作用」,要知道家長的行為對孩子一定會產生影響。其次,要考慮孩子自身的性格。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外向的孩子出去可能願意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內向的孩子可能就不喜歡主動跟人打招呼,但這並沒有好壞之分。最後,要考慮是孩子一直都是這樣,還是最近這段時間才開始表現得「不愛跟其他人說話」,如果是最近才表現得如此,很大原因是受環境、客觀條件影響所致。
5.兩歲男寶寶,出門多半時間見到人都會往媽媽身後躲,又不敢太強迫他,怎麼能改善寶寶這種狀態呢?
答:首先建議家長通過育學園APP中的成長發育測評,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常性格、社交特點。兩歲的孩子,雖然具有和其他人交流的欲望,但同時他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面對陌生人,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可能大於了和人交流的欲望。這時候,家長不要著急給孩子貼「內向」或「害羞」之類的標籤,可以身體力行,當著孩子的面和別人愉快地交流,孩子看到家長和這個人交流得特別好,可能就會放下「戒心」,願意和他人交流了。
6.兩歲多的男孩,在家很活潑,出去面對其他孩子就有點木訥,是社交能力有問題嗎?
答:實際上,這樣的小朋友不在少數,在家很活潑,但一出門就像變了個人。這類小朋友一般有一個共性,可能家長並沒能真正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與人交往。比如,孩子在幼兒園受了欺負或是闖了禍,如果家長第一反應是責怪和訓斥孩子,而並沒有真正去了解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也沒能給予孩子及時、正確的指導,那麼孩子自然就很難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社交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甚至在社交活動中表現出木訥、害羞,或者只能用具有攻擊性的方式來應對問題。所以,從根本上來說,這並不是孩子本身的社交出了問題,而是家長沒能正確地引導孩子。
7.兩歲三個月的寶寶還不會說話,需要怎麼引導呢?是不是有問題啊?
答:適齡的寶寶不喜歡開口說話,可能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方面是孩子在生活中獲得的有效語言輸入較少,家長可以回想一下,在養育過程中是否很少用語言與孩子交流、或者過度依賴早教機等產品來陪伴孩子,如果有的話,要及時改正。另一方面,如果家長過於「善解人意」,孩子只需要用肢體語言或「嗯」、「啊」等語言表達需求,家長就馬上滿足孩子,也會使得孩子缺少用語言交流的欲望。不過,如果在不開口說話的同時,寶寶的運動能力也存在明顯的落後,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寶寶的適應性和反應性比較弱,不排除存在發育方面的問題,建議家長帶寶寶諮詢專業的兒科醫生。
8.三歲的孩子不喜歡出門,就喜歡在家自己玩,怎麼辦?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孤僻?
答:其實不用太過擔心。每個小朋友的興趣點不同,相比於外出活動或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一些小朋友的確會更喜歡待在家裡,玩玩具、看繪本,或者做些其他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情。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孤僻。家長可以在孩子本身的性格上進行引導,但沒必要非得強迫孩子增加外出活動。
9.三歲男孩,在家裡也會想要穿裙子,化妝打扮,這樣有沒有問題啊?
答:首先,孩子從2~3歲開始,會逐漸產生性別意識、建立性別概念,開始關注性別相關的事物,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建議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將孩子的關注點從女性的外部形象特徵上,引導到其他事物上來。比方說,孩子經常會看到媽媽做飯,媽媽可以跟孩子說,「你看,媽媽做了西紅柿雞蛋面,你要多學習哦,下次你給媽媽做好嗎?」
另外,同性別的家長的陪伴和引導,對孩子建立性別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比方說,爸爸可以跟孩子說,「你看,我是男人,你是男孩子,我們男生穿衣服要帥帥的。」
10.三歲半的孩子,一開始在家還說想老師、想幼兒園,現在完全不讓提幼兒園、小朋友和老師,也不想回幼兒園,怎麼辦?
答:家長可以和孩子在家玩一些情景模仿、角色扮演的遊戲,模仿幼兒園熟悉的場景、老師和小朋友,讓孩子慢慢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或者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有關幼兒園的繪本,讓小朋友再次熟悉幼兒園的感覺。天氣好的時候,也可以戴好口罩帶孩子出門玩一會,告訴他回到幼兒園就可以繼續在外面玩了等等。
11.五歲的女孩,去遊樂場還不敢自己去玩,讓爸爸媽媽一步不離地陪著,家長都比較外向啊,怎麼引導她增加膽量?
答:遊樂場不是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5歲的孩子,如果只是偶爾去一次遊樂場,面對眾多陌生人和豐富的遊樂設施,有些膽小害怕是正常的現象,家長不必過於擔憂。孩子的性格與先天氣質與後天養育都有關係。如果孩子天生比較內向,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性格表現,不必強迫孩子到了遊樂場就主動自己玩。可以在平時多帶孩子去一些人比較多的場合,或者多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當孩子熟悉了這種特別熱鬧的環境,自然就不會再表現得膽小了。
12.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訓斥孩子,對孩子性格會有什麼影響?
答:如果家裡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父母經常爭吵甚至動手,對孩子也是經常呼來喝去,那麼孩子很容易模仿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性格也容易走向兩種極端,要麼變得很暴躁,要麼變得很懦弱,非常不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如果家長們只是偶爾發生爭吵,一定要注意妥當處理,事後跟孩子道歉並解釋清楚。不過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還是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
13.老人和家長的育兒觀念衝突,對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影響嗎?
答:如果父母跟老人之間的育兒觀念差異較大,對待孩子同樣行為的態度也不同的話,確實會讓孩子產生困惑和不安全感。不過鑑於這類問題一般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裡只講一個總的解決思路。首先,只要家長和老人能夠在「為了孩子」這一點上達成一致,家長可以跟老人帶著孩子一起去尋求醫生或諮詢師的幫助,或者一起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漸漸統一育兒觀念,緩和衝突。
14.我自己好像有點兒社交障礙,不愛跟陌生人說話,氣場不同就不想多說話,這樣會影響孩子嗎?
答:這個當然會影響孩子,因為孩子時時都在觀察並模仿家長的行為。如果家長自己都不能或者不願意熱情地跟別人打招呼,多說話,卻還想要求孩子熱情開朗,這的確不太現實。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社交障礙」,應當自己先以身作則。
15.家長跟孩子怎麼互動,才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答:如果孩子喜歡自己單獨玩,家長也不必過多幹涉。如果家長想參與其中,可以給孩子設置一些小任務或小問題。比如孩子在搭積木的時候,你可以跟孩子說,「你能幫媽媽/爸爸搭一個房子嗎?」引導孩子帶著目的去玩。另外,在孩子玩遊戲時,家長引導孩子要適度,不要直接指揮孩子「你做得不對,要這樣、要那樣」這樣做會使孩子失去遊戲中互動的樂趣。家長在互動中不妨變得「幼稚點」,跟孩子說「寶寶,下一步該怎麼辦呢?」,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問題,將遊戲延續下去。
16.什麼叫親子遊戲?
答:所謂親子遊戲,重點在「親」和「子」。也就是說,一定要是家人跟寶寶一起玩才叫親子遊戲。而且親子在前遊戲在後,重要的是家人跟寶寶一起共渡的時光。所以」專不專業「是次要的,如果家長實在不知道該跟孩子玩些什麼,也可以從育學園APP中搜索「親子遊戲」,查看相關內容。
17.父母雙方喜好的遊戲不一樣,應該怎麼一起帶著孩子玩遊戲呢?
答:建議父母雙方先確定爸爸或媽媽一方作為遊戲主導者。如果父母雙方對遊戲的規則、角色的理解,甚至對孩子玩遊戲成功與否的評價都不一致的話,很容易引起孩子內心糾結,孩子心情就會比較煩躁。因此,在玩遊戲前,一定要先確定主導者,即聽誰的。避免遊戲中父母雙方發生衝突,讓遊戲順利進行下去,孩子才能有良好的遊戲體驗。
18.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直播,喜歡線上交流或者通過遊戲體驗不同的角色,不喜歡線下交流,怎麼辦?
答:首先,不建議讓孩子玩手機遊戲。孩子所需要的社交溝通,是需要在真實場景下,看著溝通者的表情,理解對話的語境及上下文的含義,然後進行的語言交流。而遊戲的封閉環境,虛擬的人物,實際上並不利於孩子溝通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發展。另外,如果家長有玩遊戲的習慣,建議在孩子面前克制一些,避免孩子模仿學習。
19.現在即便帶孩子出去,也是戴著口罩,又不能跟其他人接觸,怎麼鍛鍊孩子社交啊?
答:其實,孩子的社交不僅僅是與同伴的社交,也包括與父母的社交。在特殊時期,孩子既然不能出門與同伴近距離互動,那麼在家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進行親子遊戲,比如情景假扮遊戲、角色互換的遊戲等,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在育學園家庭成長遊戲課中,我們會根據孩子的實際年齡和能力測評結果,為大家進行個性化的親子遊戲推薦,幫助大家在家完成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
20.在家跟孩子待久了,怎麼看孩子都覺得有問題,我也知道這樣不對,應該怎麼調節這種心理呢?
答:問題只描述了一種狀態,沒有具體說某件事。我想這裡說的覺得孩子「有問題」,可能更多的是指孩子的種種「小動作」吧,比如調皮、閒不下來等等。其實很能理解家長的這種心理,不過既然家長已經意識到這種方式不對,想要調整。首先家長應當意識到,如果總看孩子不順眼批評的話,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關注,反而會強化孩子的不良習慣;其次家長可以了解一下,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發育水平和行為表現,當知道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之後,心態就會好很多,也更容易接受孩子的種種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