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濤答疑:孩子在家活潑、出門不敢叫人,該怎麼引導?

2020-12-23 騰訊網

3月31日,崔大夫育學園教育中心心理學專家郭豔老師進行了一場以「疫情期間,如何發展孩子的社交能力」為主題的直播。直播過程中,很多網友都遺憾自己的提問沒有被翻牌,那麼今天,小園子就把大家關於「社交能力」的疑惑梳理一下,並統一作答吧!

1.怎麼判斷孩子的社交能力有沒有問題?

答:孩子的社交能力可以從他和成人的溝通交往以及他和孩子之間的溝通交往判斷。就現階段來說,孩子出門的機會較少,主要社交都是在家中進行,也就是他和家裡人的溝通交往。擔心孩子在家中社交能力發展受限,家長可以通過育學園APP中的成長發育測評進行測試,其中就有關於孩子社會交往能力的判斷,通過測評,家長可以很好地知道孩子的社交能力處於什麼狀態。

2.育學園的成長發育測評跟其他測評有什麼不同?

答:育學園成長發育測評按照孩子年齡不同,分為0-3歲和3-6歲兩個階段的測評。不同的階段,測評的維度也不一樣。對於0~3歲的孩子來說,測評主要包括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能力、社會交往以及認知五大方面的測評。測試完成後,系統會根據測試結果給出一個完成的測試報告,報告中會包含孩子現階段的發育水平以及所欠缺的能力,並根據所欠缺的能力給出相應地改進方法和手段。最關鍵的是,我們不會因為一次測評就定義孩子的成長、發育好壞,因為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此我們的測評也需要持續跟進,建議家長根據孩子的年齡,定期進行測試,及時了解孩子的成長發育狀態。

3.兩歲多的孩子,天天說要去遊樂場玩,應該怎麼跟他解釋疫情、病毒這些問題呢?

答:其實在跟孩子解釋疫情期間不能出門的原因時,不太建議家長使用「恐嚇」的辦法,把新冠病毒和疫情說得過於可怕。我們更推薦的做法是,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應該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科學、理性地看待疫情。家長不妨告訴孩子一些簡單的關於疫情發展的知識,並告訴孩子:疫情暫時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暫時做出一些生活上的改變,比如儘量減少外出、出門佩戴口罩等,但只要做好健康防護、注意個人衛生,不需要過度恐懼;等疫情過去,我們的生活又會恢復到往常的狀態。

4.孩子平時出去也不太愛跟其他人說話,是社交能力問題還是性格問題呢?

答:首先,我們需要知道家長平時出去,遇見熟人或是朋友是怎麼做的,願不願意主動跟其他人打招呼,有沒有起到「示範作用」,要知道家長的行為對孩子一定會產生影響。其次,要考慮孩子自身的性格。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外向的孩子出去可能願意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內向的孩子可能就不喜歡主動跟人打招呼,但這並沒有好壞之分。最後,要考慮是孩子一直都是這樣,還是最近這段時間才開始表現得「不愛跟其他人說話」,如果是最近才表現得如此,很大原因是受環境、客觀條件影響所致。

5.兩歲男寶寶,出門多半時間見到人都會往媽媽身後躲,又不敢太強迫他,怎麼能改善寶寶這種狀態呢?

答:首先建議家長通過育學園APP中的成長發育測評,了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常性格、社交特點。兩歲的孩子,雖然具有和其他人交流的欲望,但同時他也有一定的「自我保護」意識。面對陌生人,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可能大於了和人交流的欲望。這時候,家長不要著急給孩子貼「內向」或「害羞」之類的標籤,可以身體力行,當著孩子的面和別人愉快地交流,孩子看到家長和這個人交流得特別好,可能就會放下「戒心」,願意和他人交流了。

6.兩歲多的男孩,在家很活潑,出去面對其他孩子就有點木訥,是社交能力有問題嗎?

答:實際上,這樣的小朋友不在少數,在家很活潑,但一出門就像變了個人。這類小朋友一般有一個共性,可能家長並沒能真正教會他們如何正確與人交往。比如,孩子在幼兒園受了欺負或是闖了禍,如果家長第一反應是責怪和訓斥孩子,而並沒有真正去了解隱藏在孩子行為背後的深層原因,也沒能給予孩子及時、正確的指導,那麼孩子自然就很難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社交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甚至在社交活動中表現出木訥、害羞,或者只能用具有攻擊性的方式來應對問題。所以,從根本上來說,這並不是孩子本身的社交出了問題,而是家長沒能正確地引導孩子。

7.兩歲三個月的寶寶還不會說話,需要怎麼引導呢?是不是有問題啊?

答:適齡的寶寶不喜歡開口說話,可能與兩方面因素有關。一方面是孩子在生活中獲得的有效語言輸入較少,家長可以回想一下,在養育過程中是否很少用語言與孩子交流、或者過度依賴早教機等產品來陪伴孩子,如果有的話,要及時改正。另一方面,如果家長過於「善解人意」,孩子只需要用肢體語言或「嗯」、「啊」等語言表達需求,家長就馬上滿足孩子,也會使得孩子缺少用語言交流的欲望。不過,如果在不開口說話的同時,寶寶的運動能力也存在明顯的落後,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寶寶的適應性和反應性比較弱,不排除存在發育方面的問題,建議家長帶寶寶諮詢專業的兒科醫生。

8.三歲的孩子不喜歡出門,就喜歡在家自己玩,怎麼辦?會不會變得越來越孤僻?

答:其實不用太過擔心。每個小朋友的興趣點不同,相比於外出活動或和其他小夥伴一起玩耍,一些小朋友的確會更喜歡待在家裡,玩玩具、看繪本,或者做些其他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情。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孤僻。家長可以在孩子本身的性格上進行引導,但沒必要非得強迫孩子增加外出活動。

9.三歲男孩,在家裡也會想要穿裙子,化妝打扮,這樣有沒有問題啊?

答:首先,孩子從2~3歲開始,會逐漸產生性別意識、建立性別概念,開始關注性別相關的事物,這是比較正常的現象,媽媽不必過於擔心。建議媽媽在日常生活中,將孩子的關注點從女性的外部形象特徵上,引導到其他事物上來。比方說,孩子經常會看到媽媽做飯,媽媽可以跟孩子說,「你看,媽媽做了西紅柿雞蛋面,你要多學習哦,下次你給媽媽做好嗎?」

另外,同性別的家長的陪伴和引導,對孩子建立性別概念有很大的幫助作用。比方說,爸爸可以跟孩子說,「你看,我是男人,你是男孩子,我們男生穿衣服要帥帥的。」

10.三歲半的孩子,一開始在家還說想老師、想幼兒園,現在完全不讓提幼兒園、小朋友和老師,也不想回幼兒園,怎麼辦?

答:家長可以和孩子在家玩一些情景模仿、角色扮演的遊戲,模仿幼兒園熟悉的場景、老師和小朋友,讓孩子慢慢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或者和孩子一起看一些有關幼兒園的繪本,讓小朋友再次熟悉幼兒園的感覺。天氣好的時候,也可以戴好口罩帶孩子出門玩一會,告訴他回到幼兒園就可以繼續在外面玩了等等。

11.五歲的女孩,去遊樂場還不敢自己去玩,讓爸爸媽媽一步不離地陪著,家長都比較外向啊,怎麼引導她增加膽量?

答:遊樂場不是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5歲的孩子,如果只是偶爾去一次遊樂場,面對眾多陌生人和豐富的遊樂設施,有些膽小害怕是正常的現象,家長不必過於擔憂。孩子的性格與先天氣質與後天養育都有關係。如果孩子天生比較內向,家長首先要接受孩子的性格表現,不必強迫孩子到了遊樂場就主動自己玩。可以在平時多帶孩子去一些人比較多的場合,或者多帶孩子去遊樂場玩,當孩子熟悉了這種特別熱鬧的環境,自然就不會再表現得膽小了。

12.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者訓斥孩子,對孩子性格會有什麼影響?

答:如果家裡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父母經常爭吵甚至動手,對孩子也是經常呼來喝去,那麼孩子很容易模仿家長錯誤的溝通方式,性格也容易走向兩種極端,要麼變得很暴躁,要麼變得很懦弱,非常不利於孩子以後的成長。如果家長們只是偶爾發生爭吵,一定要注意妥當處理,事後跟孩子道歉並解釋清楚。不過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們還是要儘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吵。

13.老人和家長的育兒觀念衝突,對孩子的社交能力有影響嗎?

答:如果父母跟老人之間的育兒觀念差異較大,對待孩子同樣行為的態度也不同的話,確實會讓孩子產生困惑和不安全感。不過鑑於這類問題一般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裡只講一個總的解決思路。首先,只要家長和老人能夠在「為了孩子」這一點上達成一致,家長可以跟老人帶著孩子一起去尋求醫生或諮詢師的幫助,或者一起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漸漸統一育兒觀念,緩和衝突。

14.我自己好像有點兒社交障礙,不愛跟陌生人說話,氣場不同就不想多說話,這樣會影響孩子嗎?

答:這個當然會影響孩子,因為孩子時時都在觀察並模仿家長的行為。如果家長自己都不能或者不願意熱情地跟別人打招呼,多說話,卻還想要求孩子熱情開朗,這的確不太現實。如果家長不希望孩子「社交障礙」,應當自己先以身作則。

15.家長跟孩子怎麼互動,才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答:如果孩子喜歡自己單獨玩,家長也不必過多幹涉。如果家長想參與其中,可以給孩子設置一些小任務或小問題。比如孩子在搭積木的時候,你可以跟孩子說,「你能幫媽媽/爸爸搭一個房子嗎?」引導孩子帶著目的去玩。另外,在孩子玩遊戲時,家長引導孩子要適度,不要直接指揮孩子「你做得不對,要這樣、要那樣」這樣做會使孩子失去遊戲中互動的樂趣。家長在互動中不妨變得「幼稚點」,跟孩子說「寶寶,下一步該怎麼辦呢?」,引導孩子主動思考問題,將遊戲延續下去。

16.什麼叫親子遊戲?

答:所謂親子遊戲,重點在「親」和「子」。也就是說,一定要是家人跟寶寶一起玩才叫親子遊戲。而且親子在前遊戲在後,重要的是家人跟寶寶一起共渡的時光。所以」專不專業「是次要的,如果家長實在不知道該跟孩子玩些什麼,也可以從育學園APP中搜索「親子遊戲」,查看相關內容。

17.父母雙方喜好的遊戲不一樣,應該怎麼一起帶著孩子玩遊戲呢?

答:建議父母雙方先確定爸爸或媽媽一方作為遊戲主導者。如果父母雙方對遊戲的規則、角色的理解,甚至對孩子玩遊戲成功與否的評價都不一致的話,很容易引起孩子內心糾結,孩子心情就會比較煩躁。因此,在玩遊戲前,一定要先確定主導者,即聽誰的。避免遊戲中父母雙方發生衝突,讓遊戲順利進行下去,孩子才能有良好的遊戲體驗。

18.孩子沉迷手機遊戲、直播,喜歡線上交流或者通過遊戲體驗不同的角色,不喜歡線下交流,怎麼辦?

答:首先,不建議讓孩子玩手機遊戲。孩子所需要的社交溝通,是需要在真實場景下,看著溝通者的表情,理解對話的語境及上下文的含義,然後進行的語言交流。而遊戲的封閉環境,虛擬的人物,實際上並不利於孩子溝通能力以及社交能力的發展。另外,如果家長有玩遊戲的習慣,建議在孩子面前克制一些,避免孩子模仿學習。

19.現在即便帶孩子出去,也是戴著口罩,又不能跟其他人接觸,怎麼鍛鍊孩子社交啊?

答:其實,孩子的社交不僅僅是與同伴的社交,也包括與父母的社交。在特殊時期,孩子既然不能出門與同伴近距離互動,那麼在家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家長可以通過與孩子進行親子遊戲,比如情景假扮遊戲、角色互換的遊戲等,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在育學園家庭成長遊戲課中,我們會根據孩子的實際年齡和能力測評結果,為大家進行個性化的親子遊戲推薦,幫助大家在家完成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

20.在家跟孩子待久了,怎麼看孩子都覺得有問題,我也知道這樣不對,應該怎麼調節這種心理呢?

答:問題只描述了一種狀態,沒有具體說某件事。我想這裡說的覺得孩子「有問題」,可能更多的是指孩子的種種「小動作」吧,比如調皮、閒不下來等等。其實很能理解家長的這種心理,不過既然家長已經意識到這種方式不對,想要調整。首先家長應當意識到,如果總看孩子不順眼批評的話,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關注,反而會強化孩子的不良習慣;其次家長可以了解一下,不同年齡段孩子的發育水平和行為表現,當知道了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之後,心態就會好很多,也更容易接受孩子的種種表現。

相關焦點

  • 崔玉濤答疑:孩子總是坐不住,是不是多動症?怎麼引導?
    答:如果孩子長時間宅在家裡不出門,或者是因為戶外活動過少而運動量不足時,家長可能會觀察到孩子的行為和心理都會出現一些細微的變化。比如,有的寶寶脾氣變得暴躁、愛「找事兒」,或者是出現食慾不佳、作息規律被打破等問題。
  • 著名兒科專家崔玉濤來啦 !12月15日晚八點,寶寶樹直播間,不見不散!
    "寶寶快4周歲了,呼吸道反覆感染,怎麼提高免疫力?""出現呼吸道症狀,怎樣區分感冒還是過敏?""聽說霧化可以緩解咳嗽,可以在家做嗎?"崔玉濤醫生團隊的寶寶樹直播專題頁上密密麻麻地滾動更新著寶爸寶媽們的各種問題。而這只是崔玉濤團隊通過他在寶寶樹的個人頁預告直播消息後的1個小時,提問區的問題就已經達數千條。
  • 在家活潑好動,一讓他跟人打招呼就害羞,孩子這是內向嗎?
    也許你會覺得,這孩子明明在家的時候挺活潑的,可為什麼一到公共場合就幾乎不敢跟成年人對視,真的讓你太丟人了。於是經常聽到有家長嘮叨孩子「你這孩子,就不能跟叔叔阿姨打聲招呼?」「你就不能懂點禮貌?」內向的孩子不是不敢表達,只是不善言談,但他們卻愛思考,而害羞的孩子是不敢表達、害怕表達。當爸爸媽媽用無奈的口吻向別人解釋孩子是內向的時候,無形之中是把內向這個性格視為了缺點。也把害羞的孩子當作了內向的孩子,因此有些明明很活潑開朗只是有些慢熱的孩子一直被誤解為內向,以至於突然有一天發現自己並不是內向。
  • 孩子害羞不願意表達,家長需要做好引導,幫助孩子克服社交恐懼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孩子在日常交往中表現得落落大方,而有些孩子卻總是害羞、膽怯,不願意表達,甚至產生社交恐懼。而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這樣害羞的情緒時,往往不知道如何做好引導。只是很焦急和孩子說:"不要總是悶在房間裡,出去和同學玩會唄,別這麼膽小嘛..."
  • 孩子膽小、怕生、內向,該怎麼引導?
    「無理」的要求;在物權敏感期,霍思燕知道尊重嗯哼對自己玩具的處置權利,沒有強迫孩子去分享;在婚姻敏感期,面對嗯哼的「早戀」與花式「撩妹」,杜江沒有大驚小怪,而是積極地去引導孩子理解愛的觀念,明白尊重對方的原則。
  • 孩子性格孤僻不愛說話?父母學會3步引導,讓娃娃變得活潑開朗
    但每個孩子都是生來就有著不同的,有的孩子天生就外向、活潑,有的孩子生下來性格就比較內向,喜歡獨處,面對這些性格不同的孩子,家長需要以不同的方式去引導,對於那些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如果沒有得到父母及時的關係和正確的引動,可能會產生使孩子性格轉變為孤僻、社交困難等等不良後果。第一:孩子為什麼會性格孤僻?
  • 崔玉濤答疑:寶寶聰不聰明,關鍵要看手!直接影響大腦發育!
    可能孩子只是想要跟別人打招呼,但由於目前的語言和社交技能發展水平有限,無法像成人一樣自如地和別人問好,只能通過身體的觸碰來打招呼。而與此同時,寶寶精細動作發育尚不成熟,難以精確地控制手的力度和動作,所以就出現了像「打」一樣的動作。針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引導並示範寶寶通過招手、觸摸等更適宜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願,而不是想當然地給孩子扣上「打人」的帽子。
  • 孩子眼神躲閃,不敢與人對視,離不開這3種心理,家長要積極引導
    從小活潑可愛的她,現在漸漸變得文靜了起來,沒那麼調皮了。 但細心的寶媽發現,女兒經常有些不敢與人對視,總是會害羞,有時候跟陌生人說話,還會開始緊張,這些都是她小時候不常有的現象。
  • 寶寶樹特約首席育兒專家崔玉濤直播首秀 獲贊超百萬
    「孩子打噴嚏很可能是保護性症狀」,「你以為的過敏性鼻炎,很可能是因為家裡的地板清潔劑過量了」……   12月15日晚八點至九點,寶寶樹直播間人氣滿滿,國內著名兒科專家崔玉濤的直播首秀正在進行中。  「兒科頂流」崔玉濤任寶寶樹特約首席育兒專家 寶寶樹專業內容升級再進一程   崔玉濤這個名字,對有孩子的家庭來說,已經耳熟能詳。
  • 父母給娃起名不走心是啥體驗?孩子:出門不報大名,在家只用小名
    名字起得好不好,真的得看父母的重視程度,有些父母隨意給孩子起名字,鬧出了不少笑話,孩子在被人叫名字時顯得無比尷尬,被人問名字時又羞於啟齒,造成了不少困擾。父母起名不走心是啥體驗?孩子:出門在外不報大名,在家只用小名父母給娃起名不走心是啥體驗?
  • 孩子是否性格孤僻,不愛說話?家長要學會三步引導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不同的特點,有些孩子天生外向活潑,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內向,喜歡獨處,面對這些性格各異的孩子,家長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引導他們,對於那些內向的孩子,如果沒有可以從父母那裡得到及時的關係和正確的引導,可能會會使孩子的性格變化變得孤僻、社會困難等不良後果。第一:為什麼孩子們孤獨?
  • 膽小內向的孩子怎麼辦?爸媽做到以下這幾點,孩子變得開朗又活潑
    寶寶挨著她坐在沙發上,一動也不敢動,朋友的孩子叫他去玩,他藏在自己的身後,也不敢去。所以王女士覺得很尷尬,也很著急。這樣的孩子以後上幼兒園、長大了走向社會可怎麼辦呢?於是我問了一些孩子日常生活,以及平常誰帶孩子多一點?
  • 如何引導「宅」在家的孩子科學鍛鍊?
    原標題:如何引導「宅」在家的孩子科學鍛鍊?各方支招辦法多假期延長,如何引導「宅」在家的孩子進行科學鍛鍊、增強體質?7個易學實用的動作,不僅讓家長和孩子都得到鍛鍊,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這個寒假,各地幼兒園和中小學都延長了假期。「宅」在家裡,如何引導孩子進行科學鍛鍊、增強體質?國家體育總局統一部署,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司快速行動,體育界積極響應,各方通過多種渠道向孩子和家長介紹科學健身知識、傳授有效的居家鍛鍊和親子健身方法。
  • 孩子不打扮好看不出門,愛美敏感期,更需要家長的合理引導
    文|奶寶育兒堂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跟同事一起下班,她在樓下買了很多指甲油,無奈地說:我家閨女最近可臭美了,喜歡塗指甲油,還要好多不同顏色的,平時不打扮好看都不出門。想到這裡,突然想寫篇關於「愛美敏感期」的文章,確實這類現象雖常見,卻沒有被父母們正確對待。
  • 孩子總是「宅」在家裡,不願跟陌生人接觸,長大後3個差距很明顯
    現在的社會盛產宅男宅女,連原本活潑外向的孩子也愛待在家裡,不愛出去和別人一起玩耍。只知道在家裡看電視、打遊戲、玩玩具等,這些活動佔據了他們大部分的業餘時間,可是這樣真的對孩子好嗎?貝貝媽媽是個上班族,平時忙得團團轉,貝貝就由姥姥在照顧,成天在家看動畫片或者拿姥姥的手機玩遊戲。這個周末媽媽帶貝貝去參加自己的同學會,卻突然發現自己的孩子和別的孩子不一樣。
  • 崔玉濤答疑:如何培養寶寶自主入睡?趴著睡會壓迫心臟?家長必須知道這幾點!
    二、培養自主入睡,出生起就可以在一開始睡覺時就要讓寶寶有自主入睡的意識,減少人為的幹預,在寶寶犯困、有睡意時將他放到床上,引導寶寶入睡。四、睡眠情況與身高的關係睡眠情況與寶寶後天的身高有相關,但不絕對。身高與遺傳、後天的營養、運動都有關係。是一個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應過度「神話」睡眠與身高的關係。
  • 孩子愛發脾氣,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管理情緒呢?聰明父母這樣做
    所以,從那時候起我就知道,想避免孩子養成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關鍵,聰明的孩子都這樣做。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呢?②因為某件事情做不好很多時候,孩子生氣的原因都不在父母,而在自己身上。比如孩子寫作業寫不好、搭積木總是倒,做某件事經常失敗的時候,孩子就會控制不住情緒,朝父母生氣。
  • 過年孩子壓歲錢該怎麼用?聰明父母有方法,引導孩子正確消費觀
    現在過年回家,長輩和親戚朋友肯定要給孩子壓歲錢,孩子小的時候父母還可以替父母收著,等到孩子上學了以後,逐漸有用錢的地方了,這時候該如何引導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呢?那麼該怎麼引導孩子把錢花在正確的地方呢?1.要尊重孩子的意願,約定一定的比例的錢讓孩子自己消費孩子的每年的壓歲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一個春節下來,至少有1000元左右,這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還真是不少,如果全部都讓他自己掌控,可能會抵制不住誘惑,男孩子會去買些沒有什麼價值的玩具槍之類的,女孩子就會去買些娃娃等,雖然不是絕對禁止孩子買玩具,但是要引導孩子把錢花在有價值的地方。
  • 崔玉濤答疑:孩子牛奶過敏怎麼吃?這些知識要了解
    > 9月8日,崔大夫和育學園高級營養專家賈梅老師進行了一場以「過敏寶寶怎麼吃
  • 把孩子管得服帖,就是成功?管治和奴役、引導與釋放,哪個重要?
    再說若不反思自己孩子問題,不處理好與他人的關係,只教不和人玩是於事無補的。這個時候,真的迫切需要班會課的引導和介入。當然,我身為家長也在尋找介入和引導的辦法,我目前想到的法子是通過閱讀相關圖書來引導、感化。教育小孩是一件難事,孩子的成長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