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有些孩子在日常交往中表現得落落大方,而有些孩子卻總是害羞、膽怯,不願意表達,甚至產生社交恐懼。
而當家長發現自己的孩子出現這樣害羞的情緒時,往往不知道如何做好引導。只是很焦急和孩子說:"不要總是悶在房間裡,出去和同學玩會唄,別這麼膽小嘛..."
明明孩子在家活潑愛鬧,怎麼一出門就無法和同學玩在一起呢?
家裡條件很好也不是獨生子女,從小到大的放下學都是父母車接車送,出去和朋友玩也是送到約定地點,不允許一個人打車出門。
上大學以後,這種情況依舊如此,和朋友出去玩,才下午六七點,父母就瘋狂打電話催著回家,一個人或是和同學出去旅遊根本不可能。
我的人生規劃也是他們提前做好,我想學什麼基本上都會被拒絕,感覺什麼都被安排我已經不會思考了。
家長的過度保護對於孩子來說,有時候是愛的負擔,對於孩子要做一些事情時,都會首先拒絕他們。
對孩子的行為過度的擔心,總是在說"乖乖待在家,外面太危險了;這個太危險了,不能做。"
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都做好萬全安排,從不讓孩子獨自去做任何事,導致孩子過分依賴父母,缺乏自信心。
也有這樣的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欲特別強,希望孩子什麼都聽自己的。父母通常會告訴孩子"你要這樣做;你按照我的步驟來就行。"
總是在給孩子輸入各種道理,當孩子做出反抗時,家長就會表現得特別焦躁,告訴他們"你要立刻就去做。"
在這種情況成長的孩子通常想要去做一些事情,但是又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逐漸喪失自己的想法,遇到問題會逃避,遇到挫折就退縮,做任何事沒有動力。
這些家庭中的孩子因為家長教育的忽視也好、用錯方法也罷,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卻是影響一生的。
無論只是害羞還是已經拒絕交往,這種情緒和行為都不會完全先天性的,而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慢慢形成的,需要家長採取一些正確的疏導方式,引導孩子走出社交障礙。
1.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家庭環境對孩子性格的影響也是很大的,父母不要忽視了關注孩子的情緒。
社會在進步,物價在升高。孩子的到來給家庭帶來的不止是溫馨,還有壓得人不能喘氣的生活壓力。
想給孩子好的生活,勢必就會發生這種情形:當家長回家時,孩子已經睡了;出差一個星期都見不到孩子,常常讓孩子陷入一個人,更別說同孩子進行溝通了。
長此以往,孩子跟父母之間的信任感降低。因為他覺得"無論我說什麼,也不會有人在乎的吧,"在和其他人交往的時候就會非常拒絕。
忙於工作也不能忽視了對孩子的陪伴,每周抽出一些時間和孩子談談心,引導孩子說出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2.尊重孩子的喜好,肯定他們的才能、儘量減少指責
上學的時候,班級上都會有那麼一個人,基本上不說話,不和其他人溝通,上學放學都獨來獨往。甚至連體育課兩兩合作時,他都是被剩下的,最後還是老師要求其他同學配合他去完成課程安排。
在面臨人多的環境時,這些孩子會感到不安,沒有安全感,就會變得很拘謹,話也很少。就會讓人覺得高冷、不易接近,也就沒有人和他一起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會對自己形成一種認知,而害羞的孩子的自我認知都是比較消極的,覺得自己什麼的不好,也不會受到大家的喜愛。
當發現有人看他時,就會局促不安,不敢同他人對視。不願意被他人提起,喜歡一個人呆在角落裡,沒有存在感也不會難過。
孩子喜歡什麼,只要是積極向上的,做家長的就要支持,告訴他們"喜歡什麼就去做什麼吧,爸爸媽媽也相信你一定可以最好的,"給他們足夠的信心去和身邊的同學交往。
降低對孩子的要求,孩子在幼兒園的六一晚會上沒有表演好,也不能回家就去批評他們,而是鼓勵他們下一次一定要爭取表現得很好。
3.在小事中培養獨立的能力,帶孩子接觸不熟悉的人、參加集體活動
膽怯、害羞的孩子在內心深處是渴望交往的,但是又會被不安、害怕所支配,不敢邁出那一步。而這種情緒是會逐漸積累的,越沒辦法溝通就越自暴自棄,逐漸開始放棄與人交往。
在心裡總是和自己說"沒事,一個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很美好,""同學們玩的很好,我的加入也是多餘的。"會給自己很多的安慰,讓這件事有合理化的解釋。
所以家長要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在孩子拼樂高的時候,家長別急著幫忙,讓他自己去發散思維,實在想不出來的時候,也要讓孩子自己說出自己需要幫助。
家長在參加一些好友聚會,不妨把孩子帶上,讓他們多去接觸一些不熟悉的人和事。帶他參加一些夏令營活動,走出家庭這個舒適圈,開闊視野也能夠提升膽量。
沒有孩子一出生就擅長社交,也沒有父母開始就是優秀的教育家;孩子從羞於表達到落落大方,離不開父母的正確引導,家長從不知所措到遊刃有餘,也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