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的「我執心」和森田療法的「精神交互作用」是精神疾病的根源

2020-12-12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佛曰:我執,是痛苦的根源。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2010年初公布的數據:我國各類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人數已超過1600萬。官方數據1600萬,佔人口總數1%多一點。

根據WHO國際疾病分類ICD-10精神疾病分為10大類、72小類、近400種,中國最新流調數據患病率17.5%,包括精神分裂症、痴呆、智力低下、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多動症、孤獨症、社交恐懼症、酒依賴(酒癮)乃至慢性疼痛、貪食症、厭食症等數百種精神疾病,又稱精神障礙。

而有個問題,究其根本產生精神障礙的原因腦科學和心理學一直在不斷探究,而且意見也不是很統一,不過根據臨床發現,很多神經症和精神障礙患者,他們對待事情異常執著

什麼是我執和精神交互作用

根據佛教的觀點,我執就是講一個人太看重自己了。比如對待一些自己根本無能為力的事情還是特別執著,關於這一點有心靈疾病的人,往往也是太過於自我中心,比如 一旦得不到認可,就覺得「他傷了我的自尊、侮辱了我的人格」……

很多負面情緒都是來自我執。通常一個人會執著貪慾、執著嗔恨,執著嫉妒,執著攀比,執著傲慢,執著「我的」錯誤觀念。

其實這個觀點和心理學中森田療法裡一個概念「精神交互作用」非常類似。

森田療法作為國外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是否適應中國人群,關鍵是森田療法的治療原則同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否一致。

森田療法認為很多人產生心理疾病是因為有些人生存欲望很強的人,就把這些正常的東西視為不正常導致注意力過分的關注,從而引起病症。

比如一個人產生強迫念頭或焦慮情緒,本身這些都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但是有強迫症和焦慮症的人會特別執著於消除這些,所以反而更加束縛其中。

這就是森田療法中所說的「精神交互作用」,其實本質上也是對自己情緒過度執著的表現。

如何破除我執和精神交互作用

關於佛教中破除我執的方法無外乎就是破除自我心胸的狹隘性。破除私慾就是破除私心所造成的心胸的狹隘性。人性生來自私,學會關愛別人非常困難。

而這一點佛教有個詞叫「慈悲心」,和心理學的共情能力很像,也就是要走出對自我的執著,人必須學會允許世界的多樣性,從自己的角度來說,就是允許自己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情緒,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建立這種平等心,而且對他人和自己可以能產生情感共鳴。

森田療法中,強調要患者接受症狀,承認現實,這也就是為何森田療法總是講「順其自然」,「事實唯真」,一方面可以消除外界阻力,緩和人際關係,另一方面可以減少內心衝突,使變形的心靈得到恢復。

在治療細節上,森田療法認為,患者的症狀不過是情緒變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主觀性的感受。治療注重引導患者積極地去行動,「行動轉變性格」、「照健康人那樣行動,就能成為健康人」。

所以從這一點上,佛學和心理學的有些觀點還是類似的。

相關焦點

  • 森田療法因《完美關係》火了,但你一定沒理解對這個心理療法
    其中之一就是,別總研究森田療法,要更加注重行動。我上述提到了,森田正馬本人認為,幾乎所有的心理症狀都是因為精神交互作用導致的,那麼要想走出症狀就需要擺脫精神交互作用。所以要明白,很多人總是停留在「想」的層面,總希望用邏輯思維思考森田療法原理本質是什麼,其實這就是這幫人患病的根源,平時太希望用大腦解決世界上所有的事情,結果什麼都沒處理好。森田療法本質更要告訴你,直接行動,根本不要管那些條條框框,一個人只有通過行動才能理解很多道理,沒有行動的道理都是假的。
  • 第四屆中國—東協精神醫學國際高峰論壇暨第十三屆中國森田療法...
    11月7—8日,第四屆中國—東協精神醫學國際高峰論壇暨第十三屆中國森田療法學術大會在南寧舉行。本次論壇主題是「共建、共享」,論壇邀請了新加坡、日本和臺灣、香港等海內外精神心理領域的專家進行線上報告,並邀請了國內知名專家到現場作專題報告。此次論壇圍繞前沿課題進行課程設置,頗具科學指導性與實用性。
  • 經典重溫:《森田療法基礎理論概述》
    關於疑病素質的來源,森田正馬認為這是一種先天性的素質,但是也沒有完全排除後天因素的影響。 3、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 生的欲望和死的恐怖是森田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了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二者的內涵,筆者將做一個對比討論。
  • 都知道森田療法解決神經症好用,那麼它的原理是什麼?
    要知道創造森田療法的人是日本人,那麼日本是一個佛教大國。所以很多時候森田療法又名「禪療法」。其思想根源是來自大乘佛教智慧和東方傳統文化,尤其是禪宗思想。關於神經質症其實森田正馬先生根據自己的經歷以及對病人的觀察,發現了這些人有些共同特點。
  • 森田療法:順其自然與疫情「順變」
    原創 和你在一起的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森田療法順其自然與疫情「順變」人的頭腦中有許多念頭,有愉悅的,也有痛苦的;有高尚的,也必然有骯髒的。它們都會自然而然出現在頭腦中,我們將它們統稱為雜念。
  • 要走出抑鬱強迫症,我建議你可以好好學習一下森田療法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種技術——森田療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為何我要給你推薦森田療法?關於為何我要給你推薦森田療法呢?後來就一直深受這些恐懼症困擾,直到上了大學因為一次偶然事件(具體是什麼由於篇幅問題,我之後專欄會持續更新)而康復。後來自己學習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立志要幫助很多人走出神經症的痛苦,最後成為了精神衛生領域的專家,並且開創了森田療法,也稱為這250多種心理治療技術種,唯一一種以人名命名的方法。
  • 《森田療法:醫治心理障礙的良方》讀後感
    本書我是在微信讀書上看的。前後共花了4天時間,閱讀了7.1h,平均每天兩小時。「順應自然,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根基,共16字原則「順應自然,為所當為。重在行動,著眼目的。」我想書中有一句「無所居心,隨意流動。」
  • 當下最常見的4種精神疾病,希望你都沒有
    我們具體估算了一下,大概將近十個人裡就有一人有精神問題,據WHO國際疾病分類ICD-10精神疾病分為10大類、72小類、近400種,包括精神分裂症、痴呆、智力低下、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多動症、孤獨症、社交恐懼症、酒依賴(酒癮)乃至慢性疼痛、貪食症、厭食症等數百種精神疾病,又稱精神障礙。
  • 創意和精神疾病之間的真正連結
  • 強迫症:本我和超我的衝突,森田療法幫你減輕痛苦
    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認為強迫症是由於患者的防禦機制不能處理強迫性人格而形成的焦慮,當本我的情慾和攻擊本能與超我的自我控制和調節發生矛盾時,自我如果不能用理性機制來調節它們的衝突以及由衝突所引起的焦慮時,就會出現強迫症狀。這個有點難理解,先了解一下什麼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 遊戲成癮是「精神疾病」?重讀了一遍福柯《精神疾病的歷史構成》
    福柯在《精神疾病與心理學》一書裡,曾以瘋癲病人為例,回顧了從十五世紀開始直到今天,「瘋癲」一步步被列入「精神疾病」的歷史。>摘自|《精神疾病與心理學》(有刪減)- 聲明:如需轉載先請私信聯繫 -西方世界給予瘋癲以精神疾病的身份是相對新近的事。
  • 失眠、抑鬱是精神疾病!不想吃藥,試試這樣做!
    到現在,越來越多的意識到精神疾病同樣能威脅身體健康。但是,直到現在精神疾病沒能引起人民的足夠的重視。 以下羅列出幾種普羅大眾最易患、最易忽視的精神類疾病,請對照生活日常,格外的注意吧! 一、喜歡在晚上挑戰極限 各種壓力山大,晚上睡不著,早上醒得早。
  • 關於精神心理疾病的11個常見誤解
    心理健康失調是疾病,而不是性格不好的標誌。同樣,患抑鬱症等疾病並不意味著「不可救藥」,是完全可以治療並康復的,就像患有糖尿病或銀屑病的人照樣可以康復一樣。如果有影響的話,情況恰恰相反。與心理健康疾病作鬥爭需要很強大的力量。5. 只有沒朋友的人才需要心理醫生結構化的談話療法和與朋友交談有很大的不同。
  • 筆記|《變態》C2 異常行為的理論模型和治療
    疑病素質是日本森田正馬創立的森田療法術語,是神經質患者共有的一種擔心患病的心理傾向。主要表現為對自身健康過分關注,並伴有焦慮和抑鬱。患者的精神活動內向,對自己的心身活動狀態及異常極度敏感。森田療法視之為神經質症的發生基礎。衝擊、暴露療法是建立在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上的一種行為療法,通常應用於恐怖症等焦慮障礙的治療之中。
  • 為什麼精神分析治療青少年抑鬱症不靠譜?還有這些坑值得家長注意
    而對於精神分析流派,我已經多次闡明,極不建議青少年患者接受精神分析療法。當然,這裡不是否認精神分析流派的全部價值,它能意識到精神心理障礙是創傷導致的、並提出了「潛意識」的概念,這是它的一大貢獻。關於我對精神分析流派更多的介紹,如果青少年患者接受這種治療,可能會產生怎樣的不良後果,又或者哪一類成年人患者可以考慮嘗試。
  • 在杭州哪裡看精神疾病好?
    核心提示:杭州天目山醫院針對各精神科疑難疾病,採用生物治療+物理治療+中醫理療+中西醫結合+心理輔導+個性化康復訓練一體化綜合綠色療法,避免大量服用西藥對身體產生毒副作用,幫助患者早日擺脫疾病困擾,回歸正常生活。
  • 男子確診肝囊腫,卻老是懷疑自己得了肝癌……這種心理疾病需重視!
    李春苗說,一般疑病症的治療手段包括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和暗示療法,需要到專業的心理諮詢與治療機構諮詢與治療。 李春苗說,作為疑病症患者的家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幫助緩解疑病所帶來的痛苦: 一是增強對疾病的認知。
  • 心理學:精神分析療法
    在心理學流派中,精神分析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對整個20世紀西方文化都有劃時代的意義。當然,精神分析也是一個十分具有魅力與張力的心理學技術。它會為你打開一扇精彩的大門,領略到有關人性的精彩或奇異的風景。說到精神分析,不得不說弗洛伊德。
  • 網絡成癮竟是精神疾病?對待「網癮」少年,家長該怎麼辦?
    我身邊有個單親家庭的同事小陳,她家裡的小孩經常坐在電腦前,長時間的玩著各種遊戲,有時候長達七八小時。 2018年6月1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ICD-11)手冊,新增了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的診斷分類,並將其納入物質使用或成癮行為所致障礙環節。 簡單來說,就是沉迷遊戲可能是精神疾病!
  • 重視夏季服藥情況,預防精神疾病復發
    半島記者 王鑫鑫精神疾病是常見病,但由於人們傳統觀念對精神疾病的認識偏見和對精神衛生知識缺乏了解,患者和家屬常不能面對現實、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在發現有精神疾病症狀後不能及時到專科醫院就診,而是隱瞞或者求神拜佛、找偏方,直到發展到非常嚴重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