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型創傷後應激障礙 | 童年經歷與個體發展(完結篇)

2022-01-12 鹿鳴心理
複雜型創傷後應激障礙 (complex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PTSD)通常源於(隱性)虐待、忽視,以及各種讓個體感到無力控制又逃脫不了的場合。反覆無常的父母、動蕩不安的成長環境都會造成兒童的「複雜創傷」,它不僅阻礙個體的心理發展,也損及個體的神經與情緒發展。
累積性童年創傷讓個體被迫掩埋最純真、最有生命力的自我(也可以稱為你的內在小孩)。每個人的真我都是自由、隨性、充滿生命力的,但有的個體因為在情感層面感到被遺棄,學會了封藏自己的真我。這種與真我斷絕連結的現象,不是由單一的創傷經驗造成,而是由多次痛苦的情緒記憶逐漸累加造成──比如,旁人的冷漠以對、情感遭受誤解、被禁止表達感受、行為受到懲罰等。類似的經驗迫使個體的童年提前結束。

由於反覆受到情緒虐待或情感忽視實在太過痛苦,個體唯有以解離、麻木自我的方式應對。可能出現的情況包括斷絕與身體、情緒、他人的聯結,壓抑熱情、內在的生命力,以及與人保持距離等。結果,個體可能總是感到空虛,在內心深處也為了否定真實的自我而充滿罪責感。(詳見《複雜創傷,邊緣性人格障礙以及結構性解離》)當壞事發生時,孩子們通常會自責——被欺負時,他們會相信是因為自己不夠好;尋求父母的關注卻遭到忽略,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太粘人;如果無法完成父母的要求,會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孩子而內疚……假如被父母貼上了「太麻煩」「太敏感」的標籤,孩子便真的會相信錯在自己,而內化自己有缺陷的觀念。接著,他們會認為自己討厭、醜陋、蠢笨,這份罪責感將他們與負面信念牢牢綁在一起,並產生「我不管做什麼都不夠好」、「我有問題」、「我很壞、我沒救了」等信念,進而掉入自證預言的陷阱(詳見《從信念到現實 | 自證預言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對於有這種的經驗的個體而言,罪責感會讓他們認定自己什麼也不配,只值得次一等的待遇,從而導致自卑,自信心低下,乃至於完全無法發揮自己的潛力。成長在父母情緒不穩定的家庭中,個體自然就會成為家中的「小大人」(詳見《有害的家庭動力和看不見的複雜創傷》)。如果家長情緒不穩定,個體可能會因為要隨時留心他們情緒波動的細微跡象,以保護自己(和兄弟姊妹),而養成了長期高度警戒的習慣。長此以往,個體的神經系統便會因為持續處於高度活躍狀態而無法放鬆,並下意識地覺得必須時刻提防危機發生。這樣的個體可能容易被激惹、緊繃不安、受失眠所苦,或有其他跟焦慮有關的障礙(如完美主義與強迫傾向等),並且常常覺得生活缺乏穩定與重心;自己就像擁有大人身形的受驚小孩,一旦發生預料之外的事件,就無法負荷、瀕臨崩潰。

我們的身體中存在一種自我保護的切斷或解離機制。當遭受創傷時,個體的大腦會自動觸發保護機制,記憶編碼中出現「空白」而不自覺。創傷記憶以「時間暫停」的形式儲存在大腦深處。這些壓抑的記憶隨後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例如大起大落的失控情緒、長期的悲傷與抑鬱症、突然爆發的憤怒等(詳見《被遺忘的內隱記憶》)。為了麻痺那些被拼命壓抑的痛楚,或是填補內在的空洞,個體可能會有成癮行為,包括酗酒、無節制消費、暴飲暴食、藥物依賴等。隨後,這可能演變成強迫性的循環,因為這些外在事物的麻痺/填補效果終究不會長久,一旦效果消褪,個體勢必尋求更大劑量的麻醉劑。初來這個世界時,假如個體沒有獲得被接納的感覺,之後可能會一直覺得自己像個流亡者,無望地在世間尋找歸屬,終生在尋找同類的強烈渴望與對親密的恐懼之間徘徊掙扎。由於被理應愛護、支持自己的人所背叛,個體可能決心從此以後再也不要承受痛苦與失望,並認為只要停止懷抱希望、停止相信任何人事物,就能消除期望落空的可能;「抱持希望與期待太危險」的觀念深植於潛意識,所以個體拒絕對任何人事物產生依戀,並用充滿懷疑的濾鏡看待世界(詳見《我們對愛的恐懼: 「我不需要任何人,也無法相信任何人」》)。另一方面,假如父母保護過度、行為霸道,個體可能會感到窒息、害怕束縛和喪失獨立自主性,並因此在人際關係中出於擔心他人要求太多的緣故,習慣性地與人維持距離、有所保留。個體可能沒有全然孤立自己,但隱藏了一部分的真我,表面上照樣參與社交活動,卻不與任何人交心;或者,安於假性親密感,卻從不真正深入地了解愛人。

《她》劇照分裂也是一種防禦機制。分裂是指將信念、行為、物體或他人區分為兩種極端,只聚焦於其正面或負面特質。如果某人某事是「好的」,個體就對其負面特質視而不見;如果某人是「壞的」,個體就認定他「壞得無可救藥了」。產生分裂現象時,個體眼中的一切非黑即白,毫無灰色地帶,可能會做出一些並非出自本意的事情。舉例而言,假如被自己所信任的人傷害,個體會立刻感覺受到背叛、遺棄,並馬上退縮、以言語攻擊或出現暴怒反應,稍後又懊悔用這些舉動破壞了彼此的關係;同時,個體也可能將怒火指向自己,整個人被罪責和羞恥感淹沒。個體也可能會與自我產生分裂: 如果認定自己有缺陷,就會對自身的力量與正面特質視而不見。即使實際上擁有許多天賦,潛能無限,也往往因為分裂而看不見自己的任何長處,反而對自己的每個錯誤吹毛求疵,變得極度完美主義、自我懲罰、自我厭惡。在最極端的狀況下,這份自我厭惡甚至會危及生命。 個體過去的經歷可能使其相信,萬一自己得到成功或快樂,會威脅到父母、手足,招人忌恨;倘若自己得到高成就,就會被說成是個「傲慢」的人。個體在內心深處懷有「倖存者內疚」,以為要是自己獲得更多成就、成長得比家人更快,就等於背叛家人。儘管只是潛意識的,卻仍然害怕自己的能力。也許父母基於狹隘的世界觀,不明白孩子的天賦所在,在個體還小時,必須仰人鼻息。可是,如果想要活出更完整、更真實的自己,這類不再適合自己的思維方式就必須有所改變(詳見《有人害怕失敗,還有的人,害怕成功》)。

環境敏感度與能量界線

 

Heller與LaPierre(2012)在Healing Developmental Trauma一書中,提出了「能量界線」的概念:能量界線構成個體上下左右的三維空間,形成緩衝,調節個體與他人和環境的互動。

 

每個人多少都能感覺到能量界線的存在——不妨回想一下在公共運輸工具上的時候,有人站在離你太近的地方,你會有什麼感覺。那種不舒服的感覺,是因為你的能量界線被侵犯了。

不過,與身體界線不同的是,精神上的能量界線是肉眼不可見的,所以你可能無法清楚覺察你的能量界線是何時受到侵犯,又是如何受到侵犯。

 

能量界線完好無缺的話,個體會有根深蒂固的安全感,在面對他人與周遭世界時,也有能力設立適當的底限。然而,如果小時候遭受長期威脅,個體便可能很難發展健全的能量界線——也許變得對周遭環境極端敏感,而且能夠靈敏感知到他人與環境的能量,也可能因此過多地受到他人的能量與情緒的侵擾,以致難以負荷。(參見《情緒易感:你的身邊也有情緒傳染源嗎?》)

 

圖片來源:hollywarbs.com

環境敏感度是能量界線受損的另一項指標。正常來說,我們靠能量界線來過濾環境刺激。少了能量界線,個體會覺得極度脆弱,仿佛「少了一層皮」,無休無止地被環境刺激給淹沒,包括人際互動、聲音、光線、觸覺、毒素、過敏原、氣味,甚至是電磁活動」的侵擾(Heller & LaPierre, 2012)。

 

因無法過濾外界刺激,世界看似處處危機,導致個體持續處於緊繃、高度警戒狀態,於是變得自我孤立。由於缺乏適當的內在安全感和能量界線可以依靠,個體可能會把與他人的接觸降到最低,才覺安全。

從複雜型創傷恢復的過程,與單純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抑鬱或焦慮不同。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就重新面對創傷有關的人、事、物,就可能導致二次創傷。在療愈過程中,安全、哀悼、再次連結是相當關鍵的主題。幾個不可或缺的療愈目標包括:

1. 找回或發展內在安全感

2. 透過正念與其他身心技巧,與自我、身體、情緒建立連結

3. 拓寬對不同情緒的「容忍閾限」,讓自己不至於時時處於高度警醒(強烈壓力、暴怒、緊繃、驚慌)或低警醒(解離、脫節、感到空虛或抑鬱)的狀態

4. 當情緒不堪負荷時,找出調適方法,避免逃避或採取補償行為

5. 學習把與人的情感聯結視為豐富生命的經驗,而不是一件危險的事

6. 覺察自身的能量界線,找到維持界線的方法

7. 減輕內化羞恥感、內在批判的影響

1. 盧斯亞尼. (2011). 改變自己:心理健康自我訓練(遲夢筠,孫燕 譯).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 Lo, I. 複雜型創傷後壓力症候群.EGGSHELL CONSULTING.

3. Heller, L., & LaPierre, A. (2012). Healing Developmental Trauma. CA: North Atlantic Books.

存在性危機:回歸我們自身

                                                

      

鹿 其 鳴 也,尋 其 友 聲

相關焦點

  • 第12期:由《從心開始》解讀創傷後應激障礙
    影片講述了男主人公查理在美國「9·11」恐怖襲擊中失去自己的愛人和孩子,產生了嚴重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繼而導致自閉和抑鬱。而與高中老友艾倫的意外相遇,則成為查理治癒心理障礙的起點。艾倫在得知查理的遭遇後,決心幫助昔日好友走出陰影,他們彼此坦誠溝通,面對心魔,最終開啟了新的人生旅途。
  • 心理學:創傷後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心理陰影?
    你是否遭受過創傷事件,並且產生心理陰影呢?你是如何走出來的呢?所謂創傷後應激障礙,指的是個體經受突發的、緊急的事件,令個體直接陷入手足無措、孤立無援的境遇,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反覆出現當時的場景。個體長時間處在心理陰影中,哪怕事件已經結束很多年,仍然會心有餘悸。不僅影響了正常的工作生活,也不利於個體的成長和發展。一個總是抱著過去不放的人,他的心理年齡也就停留在了那一刻。那麼,經歷過創傷後,產生應激障礙該如何走出自我呢?完全沉浸法個體產生心理陰影之後,在腦海中呈現的往往只是創傷事件中的幾個片段。
  • 如何判斷創傷後應激障礙,又知道它有哪些症狀?
    由危機事件引起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包括急性應激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在不同時期,障礙、抑鬱、焦慮障礙、自殺、酗酒等行為問題相繼出現,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因其後果嚴重、發病率高而受到廣泛關注。流行病學研究發現,40%到90%的人經歷他們生命的某些階段一些創傷性事件,但不是所有經歷創傷性事件的人都會在普通人群中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的患病率為7% - 12%。據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統計,美國PTSD的總患病率為1% - 14%兩人都是8%。
  • 戰疫史志訪談啟示錄|郭勇:搭建心靈護城河 預防「創傷後應激障礙」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戰疫關鍵詞: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是指在受到各類傷害後一段時間出現的精神障礙的一種精神心理疾病,即因某一次嚴重的精神創傷性事件致使患者出現異常強烈的精神應激後,創傷的經歷反覆闖入意識或夢境中,致使患者的心理
  •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時間:2020-09-02 16:22   來源:親親寶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   原標題:ptsd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這梗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     指的是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屬於一種心理疾病。     《戰狼》這部電影火得不僅僅只是一時,有人喜愛,有人吐槽。
  • 腦科學日報: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潛在症狀維度網絡;肌肽的合成秘密
    5,首次揭示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潛在症狀維度網絡來源:中科院心理所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個體在經歷創傷性事件後最常出現的心理問題。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於歐洲創傷應激研究協會官方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traumatology。6,動態信息交互有利於群體/雙人決策嗎?
  • 心中壓抑、終日抑鬱、創傷後應激障礙……31條心理援助熱線為你...
    重慶市衛生健康委疾病預防控制處副處長楊天蓉介紹,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由重慶精神衛生、高校、心理健康相關協會及學會發動具有災後心理危機幹預經驗的專家,組建了醫務人員心理幹預、患者幹預、疑似患者心理幹預、密切接觸者幹預、公共人群幹預等5個心理救援專家組,在各專家組下組建5支幹預隊伍,為各區縣開展心理熱線人員業務培訓和督導、人群心理狀況評估、擬定幹預計劃、實施心理危機幹預、公眾健康教育等。
  • 「奧姆真理教」東京沙林恐襲案受害者仍遭受創傷後應激障礙折磨
    研究認為,超過三分之一的受害者患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受害者長期遭受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折磨,呼籲為受害者及其後續健康問題提供定期關懷。1995年3月,在東京築地地鐵站口的臨時急救站,以治療沙林毒氣襲擊案受害者。
  • 如何從童年創傷經歷(ACEs)中痊癒?——8個科學方法
    作者/ Donna Jackson Nakazawa譯者/ 燕妮的歌前沿研究告訴我們,經歷童年時期的情感創傷對我們成年後是否會患上身體疾病有很大影響。在本系列的第1部分中,我們探討了童年逆境經歷和成年後身體疾病之間的科學聯繫。這項研究告訴我們,那些殺不死你的,不一定會讓你更強大;更多時候,情況恰恰相反。
  • 童年創傷,接納共生
    她曾經受的那一切讓她缺失安全感、情緒波動大、處理不好現在的人際關係、負罪感重以及絕望,這都是童年創傷未得療愈在成年後的表現。依照這個女孩的描述,她有可能是典型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候群(PTSD)。在童年遭受過精神方面的創傷,而導致成年後出現延遲的一些心理問題。這樣的人絕不是個例。
  • 經歷創傷事件後的20種常見軀體症狀▎Physical Symptoms of Trauma
    我們的軀體和心理是緊密相連的,經歷任何一種創傷都會在軀體上留下「證據」。創傷不僅會影響你的大腦,還會影響你的軀體--工作室根據來訪者的實際經歷和相關文獻總結整理,以下是遭受過創傷性事件的人們描述:因創傷經歷所導致的常見軀體症狀:1.
  • 《聽見她說》楊紫:想回到過去殺自己|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
    所以,長大之後的你,該如何自我療愈童年的創傷呢?一、童年心理創傷對成年後的自己有哪些影響人們總是認為童年是一個了解自我、與父母形成安全依賴關係、探索自身潛力的階段,更是一個被鼓勵要自愛的階段,而這對我們未來成長為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至關重要。
  • 心理創傷可能會「遺傳」給後代,但幸好,它也能夠被後天逆轉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這句經典名言出自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並一直廣為流傳。越來越多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發現,童年的創傷的確會對個體產生極大的影響。
  • 童俊:邊緣性人格障礙與代際創傷治療
    孩子們是最容易成為創傷的容器,因為孩子很敏感,都說孩子總說真話,因為孩子是啟用直覺系統的。受過創傷的父母,經常把下一代就完全等同於他自己,沒有邊界,所以代際創傷是上一代鑲嵌在下一代裡面。雖然人生有很多地方可以修復創傷,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通過養育下一代,陪著孩子過這個童年,來修復我們的童年創傷,這是建設性的。
  • 這些童年逆境創傷往往被忽視了
    【那些藏起來的創傷,身體都記得】有醫生對其醫院中沒有和其生病症狀對應原因的小患者進行調研,發現10000多名患各種疾病的孩子中,絕大多數都有過童年創傷。這些創傷造成的主要罪魁禍首是毒性應激反應,我們可以認為它是應激反應的plus版本。應激反應就是身體本來偶爾遇到危險時戰或逃的反應機制,比如偶爾遇到一頭熊,會考慮趕緊跑呢還是裝死。但是如果一直出於應激反應這種狀況,就會影響身體的其它機能的正常生長或到達正常壽命,比如生長停滯、中老年中風等等,這就好比我們每天都會遇見那隻熊。
  • 心理障礙的常見類型
    心理障礙的診斷分類多種多樣,且隨著經濟文化的變遷而不斷修改。常見的心理障礙根據其心理活動的表現、可能引發的因素及對個體本身和社會活動的影響一般分為以下幾類,1.焦慮障礙:既往又稱神經痛。這類精神障礙首次發病年齡多在16-30歲,有容易反覆發作的特點。常見的類型有抑鬱症,破壞性心境失調障礙、心境惡劣、雙相心境障礙等。3.應激障礙應激障礙是指一組主要由強烈的心理、社會(環境)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礙。
  • 「邊緣性人格障礙」其主要病因與症狀有哪些?
    邊緣性人格障礙雖然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但是相比較於其他比較單純易診斷的人格障礙來說,邊緣性人格障礙顯得更加複雜且難以識別。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來訪者往往會被診斷為其他的疾病,因此最終的治療效果往往很不理想。這就給人們造成了邊緣性人格障礙極難治療的印象。
  • 淺談我理解的心理創傷(抑鬱症等)和理想的幹預方法(上)
    受過創傷的人往往會體會到威脅、恐懼、抑鬱,甚至出現意志力癱瘓,自我厭惡。稍有風吹草動,那些負面情緒就可能捲土重來。目前抑鬱症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且大家都體會到了抑鬱症的難治。 童年時的早期經驗,在兒童心理學上已經證實對一個人的個性有極大的影響,一個人的人格常奠定於早期經驗。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會對人的一生產生重要的影響。
  • 基於網絡藥理學的龜鹿二仙膠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作用機制研究
    基於網絡藥理學的龜鹿二仙膠治療創傷後應激障礙的作用機制研究(1. 廣州中醫藥大學 中西醫結合基礎研究中心,廣東 廣州510006;2.北京世紀壇醫院 藥劑科,北京 100038)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由異常威脅性或災難性心理創傷所致的延遲出現和長期持續的精神障礙,可導致明顯的心理生理功能紊亂和社會功能損害。
  • 中醫治好加拿大海軍軍官嚴重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
    通過和史蒂夫交談,我才了解到,他患有很嚴重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這是很多參加過越戰、海灣戰爭的美國老兵落下的心理疾病,其症狀表現為經常性的驚恐不安、強烈的負罪感、失眠、抑鬱症,嚴重的有自殺傾向,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存在交往障礙等。史蒂夫患PISD有9年時間了,是在一次執行任務時落下的病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