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將軍郭
一個剛參加工作的女孩子,總是無法建立穩定的戀愛關係。
她經常感到壓抑、焦慮、情緒不穩定,在親密關係中經常感到不安,分手後感覺不舍,迷迷糊糊投入到下一段戀愛中,又會糾結想跟前任複合。工作狀態和生活狀態也是復刻如此模式,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好,對生活絕望。她的自我評價很低,遇到問題都會習慣性自責,即便跟自己沒有關係的事情,也會感到內疚,把問題都攬到自己身上。
她深感困惑,也覺察到自己的問題跟原生家庭有關。她有時候會怨恨父母,但自己狀態好的時候又會覺得並不是家庭和父母的問題。
問起早期童年經歷,她的確成長在一個變故多發的家庭環境中。父親脾氣不好,經常跟母親吵架,連帶著也會影響到自己,有時候父親會將無名之火發洩到自己身上,有時候又會莫名對她很好、很溺愛。母親原本很疼愛自己,但因為跟父親的關係不好,情緒一直低落,有時候會在她面前落淚、抱怨甚至也出手打過她。父母要務農,特別忙的時候會把她送到親戚家生活一段時間,於是,整個童年,她一邊承受著原生家庭中父母的暴力對待,另一邊又時常寄人籬下。
一個無處安放的動蕩童年,就這樣被它一直背負著直到成年都無法釋懷。她的問題是不是跟原生家庭、父母有關?
怎麼會跟那麼惡劣的成長環境沒有關係呢?她曾經受的那一切讓她缺失安全感、情緒波動大、處理不好現在的人際關係、負罪感重以及絕望,這都是童年創傷未得療愈在成年後的表現。
依照這個女孩的描述,她有可能是典型的創傷後應激障礙症候群(PTSD)。在童年遭受過精神方面的創傷,而導致成年後出現延遲的一些心理問題。
這樣的人絕不是個例。
雖然普遍來講,PTSD一般發生在重大的創傷事件之後,如地震、火災、車禍、死亡等。但對於兒童來講,尚未成熟,沒有自己的認知體系和豐富的情感體驗之時,來自於家庭的各種負性經歷也往往會構成嚴重的創傷。很多人即便到了耄耋之年,也未必能躲得過PTSD對自己的破壞性影響。
童年創傷,是近乎於一種毀滅性的、最難以治癒的創傷。大多數人,都會在童年或多或少經受過不善的對待,有過創傷性的傷害體驗,而傷害的來源往往正來自於自己最親密的親人之中。
童年創傷一旦觸碰,就像開了閘門的洪水,它可能會席捲了憤怒、羞恥、怨恨、疼痛等很多負面的感覺,一齊衝擊你的心房。
像父母離異、長期與父母分離、父母吵架、矛盾分歧的父母教育方式等等,都可能是我們今後人生出現問題的伏筆。當然,也不乏能夠自愈,或者能在成長過程處理好創傷的厲害角色,但是如果你可能不那麼走運,經歷過不太愉快的童年,現在又無法忘懷,那麼,這可能是你面對自身問題的一次契機。
雖然,童年創傷是很難療愈的。但並不代表,長大後的我們無能為力。
像這個女孩一樣,最大的疑問是為什麼這明明是過去的事還會在多年後仍然掛懷。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第一站,是我們最初接觸世界的第一印象。那時的我們還年幼,對大多數信息都是被動的接受,我們沒有還沒有成熟的三觀,也難以去分辨和判斷事物,在這時發生的一切,對於當時的我們都是難以理解的。雖然,此時你已長大成人,能夠試著回溯過往去分析和解釋早年經歷的一切,但卻無法取代當時那些負面事件給自己帶來的衝擊。
那個小小的稚嫩心靈尚未具備理解一切發生的事的能力,即便是再早熟的孩子,也不過是似懂非懂的狀態。但是我們能看到的最直接的、最客觀的東西就是結果,那可能是父母對你的暴力、冷漠、忽視,也可能是他們的爭執、分裂。
很遺憾,即便現在的你能自圓其說的解釋過去的所有事情,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當時的你認知是需要依附於父母這樣的成年人。
所以,不必去糾纏為什麼明明那麼簡單的事情,會給你帶來難以想像的衝擊和創傷。在那時那刻,你只是個孩子,你還難以用理性去理解和判斷來為自己趨利避害。
在我們還未發育至能判斷這個世界的時候。我們看到父母莫名發火,我們聽到只是因為你不小心打破了一隻水杯,父母就苛責我們甚至罵「沒用」,我們體會過因為作業比要求晚完成了十分鐘就遭受了皮肉之苦。
這些情況太複雜了。我們也許曾經會問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們會自責,「一定是我不乖,我不好,他們才這樣對我」,我們會懷疑,「是不是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我還應該喜歡他們嗎?」,我們還會羞愧,「為什麼別人的孩子沒有被打?」如果一次又一次經受這樣的對待,你會漸漸形成,「這一切都是我不好,都是我造成的」,或者是「我不值得他們喜歡」這樣的深刻感覺。
這些感覺可能從未從你嘴裡說出,但在你的潛意識裡,你已經把自己判定為這一切問題和煩惱的始作俑者,你像個罪人,你長大後不敢愛人,不敢信任別人,你總是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第一個道歉,儘管那並不怪你。
他們也許未必有你想像的那麼好,你心裡的那個父母形象,只是你自己內心投射出的客體(父母)形象。因為各種社會道德倫常所帶來的壓力,你想要在內心中保護他們,不肯承認父母的錯誤和問題。
這一切並不怪罪你。
如果在我們經歷創傷之後,能很快的將體驗到的情緒表達和發洩出來,就不會造成它們的淤積,而這些情緒未被表達,就會牽動著那時的負性經歷不由控制的頻繁出現。同時,積攢到一定程度,這些情緒就會試圖找到其他的出口釋放出來,而往往並不是適合的時機。
回憶一下,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
不過是女朋友不讓你看球,你就暴怒大發雷霆;不過是開車時別人沒給你併線機會,你就破口大罵問候他全家;不過是孩子考試沒考好,你就怒不可遏想要拳打腳踢……
你其實是想對誰發脾氣?你到底是想給誰臉色看?你到底是想向誰證明你比TA強大?
這些看似無名之火,或者本沒必要的怒氣都是來自於哪?
冷靜下來,你也覺得真的不至於,但卻搞不懂為什麼會如此這般?
其實追根溯源,這些忽然而至又難以自控的強烈情緒的源頭恰恰就是你童年經受創傷後那些未曾表達過的感受,它們經年累月的持續增長,偶爾爆發嚇你一跳。
如果可以找到你信任的人,在心平氣和的時候表達你童年的創傷經歷,能在成年後把當年因膽小不敢表達的體驗全部講出來,將會是一種大有裨益的情緒疏導。
當然,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心理諮詢,除了情緒的疏導,會更有利於創傷的療愈。
兒童時期所遭受的創傷是最難治療的一種,如果不接受專業的心理諮詢,只想自己幫自己的話,可能會是更艱難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兩點,一個是正常化,第二個是與創傷共生。
正常化,即接納自己的現狀,不要因為出現不良情緒而苛責自己。就像當你感冒,鼻塞、流鼻涕是很正常的反應;當你磕碰了膝蓋,淤青也是很正常的反應:當有不幸的事情發生在你的童年,並且這些事情給你的生活帶來了負面影響,比如你一想起這些事情來就會抑鬱,會低落,這同樣是很正常的反應。
即便是沒有經歷過創傷的人,也不可能一直處在積極的情緒中,同樣會有情緒的波動,並經歷人生的低潮。人生本就不可能完美,即便我們無法徹底去癒合這樣的傷口,依然還有其他選擇,我們還可以與創傷共生。
文章來源:公眾號「我們心裡都有病 」 (文章有刪減,原標題:經歷過童年創傷,現在能做些什麼讓自己好起來?)網際網路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生態圈,我們崇尚學習與分享。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小編微信:925905411
音樂 心靈 愛
滕王軒音樂心理健康服務中心
Email:kefu@yyzl.net
諮詢預約電話:021-31322866
網址:www.yyzl.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