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易引發焦慮抑鬱

2021-01-09 今日惠州網

工作上的一件事情,規定了一周內必須完成,但是想著還有時間,一天拖過一天,一直拖到最後一天才來著手完成,結果工作效率低下,事情做得不好,被領導批評,自己也煩惱。學習上,完成作業拖拖拉拉,注意力不集中,做2分鐘作業就起來喝水、玩手機,影響了學習的效率。

想要高效的學習工作,卻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能動起來,看到這些表現,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數據調查顯示,有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情況。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調適科心理治療師楊啟璠表示,拖延症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疾病,更多的是行為能力的失調。拖延症有時其實並不是生理上的懶惰,更像是心理上的無法控制。拖拖拉拉,該做的事情不做是典型的表現,拖延症患者容易引發焦慮、抑鬱等疾病。

多因素可能導致拖延症發生

拖延症是如何患上的呢?德國科研人員實驗發現,人的大腦有一個叫「杏仁體」的「零件」,其主要功能是對形勢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作出判斷。研究分析認為,做事愛拖延的人,大腦杏仁體體積較大,可能會更擔心行動的負面影響,因此表現出猶豫和拖延。

楊啟璠指出,除了生理性原因,拖延症的發生還與個人的性格、學習工作環境有著較大的關係。例如,從拖延症患者的工作環境上來說,工作越困難,他們迴避、拖延的情緒越明顯;反之,工作如果比較輕鬆,拖延的程度也會相應的好很多。學習環境也一樣,如果學習時周圍可以玩的事物較多,那麼部分學生學習也會出現拖延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在學校比在家裡的學習效率更高的原因。

調整節奏改善拖延情況

楊啟璠表示,拖延現象普遍存在,對拖延症的幹預,主要看拖延的情況是否影響生活、學習或工作,如果自身明顯感覺已經受到很大影響,則需要儘早到專業機構介入治療。

據介紹,拖延症的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通過改變認知、改變行為來改善拖延行為。其中,改變行為可以通過分解行為來進行。例如,對於一個月內要完成的具體某項工作,可以把一個月的時間分解為4周等多個截止時間段,這樣對於拖延者而言,就有了4個截止時間段,可以要求自己儘快完成工作。

此外,還可以通過強化法來改變行為。例如在完成某項工作後給予自己獎勵,可以是完成一項工作獎勵自己一朵小紅花,設定目標,如集滿6朵小紅花就滿足自己的一個要求。楊啟璠提醒,拖延者改變認知、改變行為的療法應按工作量、學習量來劃分設置,按時間來設置有可能會加重拖延情況。

積極情緒可預防拖延症

拖延不僅會對人們的情緒、學業表現等產生不利影響,更有甚者,還會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須要引起重視。

對此,楊啟璠表示,拖延症是可以預防的。首先,要調整自己對工作學習的看法和態度,告訴自己說工作現在不做,放到最後還是要做。其次,很多拖延者是完美主義者,擔心自己做不好或有做不好的風險,希望在盡善盡美情況下才完成某件事情,因此要調整過於追求完美的心態。再次,要調整情緒和休息時間,如果沒有規律的休息時間,在完成工作的最後時間裡會很容易焦慮,因此,適當休息、放鬆很有必要,可以幫助自己獲得積極情緒,有正向性鼓勵。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群體作用。

楊啟璠提醒父母,對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有動力的,學習氛圍和環境很重要。因此父母也要做好榜樣。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黃婷 通訊員鄭願佩

相關焦點

  • 「長期拖延」致焦慮抑鬱?就醫「拖」不得
    「拖延是一種心理現象,長期拖延可以導致心理亞健康狀態,甚至心理疾病,拖延症本身不是心理疾病的診斷,而不同個體的拖延行為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問題。」柳春旺說,偶爾拖延,常與當事人不願或不喜歡做、時間不夠、不會或對某事能力不夠等有關。而長期的拖延,是心理、生理失調的表現,與性格、心理健康狀況等有關。
  • 令人焦慮的「拖延症」:也許在潛意識裡,你的拖延,是在恐懼成功
    一個立志改變拖延,加入打卡群的人,剛開始堅持的挺好,也對自己越來越有信心,但一段時間後就越來越難以堅持,剛開始允許自己「放縱」一點點,到最後剎不住車,完全回到解放前....打卡失敗,自我否定的感覺更進一步。 生活中,很多人飽受拖延症的侵擾,自己雖然也知道拖延不好,可就是控制不住。可以說,「拖延症」已經和現代人的生活緊密相關。
  • 克服拖延症的感覺比做愛還爽?
    多少勇士,沒有倒在艱巨的工作任務面前,而是倒在了拖延症上。拖延症不僅給他們帶來學業、工作和人際關係等生活層面的糟糕後果,還給他們帶來情緒上的嚴重困擾——滿滿的負罪感、挫敗感,並且越來越討厭自己。我自己也曾是「戰拖大軍」中的一員,曾經火急火燎改論文到凌晨三四點,曾經因為屢屢推遲完成工作而自責萬分。基於自己的感受還有身邊夥伴的要求,我們組織了第一次關於拖延症的沙龍。
  • 拖延症要如何自我調整?心理諮詢師:試試這些辦法
    說起拖延症,可能很多朋友都很關心。到底什麼是拖延症?面對拖延症,我們可以做哪些調整?21日,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治療師劉天對此進行了解答。  什麼是拖延症?拖延行為通常延續至此任務的最後期限,才著手利用剩餘的少量時間完成任務,通常會產生不符合標準的任務結果。拖延行為往往會伴有低自我效能感,並會引發個體一系列的負性情緒,如焦躁、愧疚、抑鬱等。另外拖延還會導致人際關係緊張,自我形象嚴重受損等。  拖延症的成因往往較為複雜,涉及人格特質、社會心理環境等,由此可以大略分為以下三種不同類型。
  • 拖延症是一種病嗎?有了拖延症該怎麼辦?
    二、自信心低,自我評價低而擔心做不好,過分在意外界的評價自信心低,擔心做不好自然會因焦慮和恐懼而拖延,一旦開啟一個新任務,面對新的挑戰,往往得到的嘲諷挖苦會比鼓勵更多,也正因為這種外部環境,讓我們不敢直面應該做的事.
  • 「為了逃避焦慮,我選擇拖延」 |6個實用方法戰勝拖延症
    拖延是現代人經常提及的一個話題。提到拖延,大家就會想到拖延症。那麼到底什麼是拖延?拖延是指: 自我調節失敗,在能夠預料後果有害的情況下,仍然把計劃要做的事情往後推遲的一種行為。 敲黑板,劃重點啦:拖延是一種行為,並非某種心理疾病。
  • 《終結拖延症》:戰勝拖延症最好的方法,讓你不再為拖延而煩惱
    領導安排的工作報告明天要交,今天心情不佳,明天交明天在寫吧……明明可以提前把一件事情做好的,可是拖延的心裡讓自己一拖再拖,到最後後悔自己浪費了時間感到很痛苦。有嚴重拖延症,沒有自控能力,工作永遠幹不完,總是磨時間怎麼辦?《終結拖延症》這本書是拖延青年的福音,以行之有效的心理學方法,搞定拖延症!
  • 不等明天 給拖延症的你
    根據萬有拖延定律,每一個人都患有或輕或重的拖延病症。而延遲眼前的滿足,卻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人生飛揚的一面一定要有素樸的一面來打底。大方向要隨心,日常上則克己。」面對考研、四六級、期末的步步緊逼,如何才能將夢想轉化為現實?首先你要有一個小目標:拒絕拖延但!是!
  • 拖延症背後的行為心理學依據,如何緩解拖延症的心理折磨?
    01拖延症是一個世紀難題。早在古希臘時期,哲學家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就發明了一個詞,用於描述意志力薄弱、無自制力的現象:akrasia。Akrasia指的是儘管你知道現在應該、必須去做某件事,但就是不去做,而是去做其他並不要緊的事情。
  • 拖延症有救了?科學家為你找到了「藉口」
    調查英國成年人是否有拖延習慣拖延症是因為懶嗎?德國波鴻大學生物心理學系教授Erhan Genç多年來一直在研究拖延症與大腦之間的聯繫,他表示絕大部分拖延不是因為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加拿大渥太華卡爾頓大學心理學教授Tim Pychyl博士表示,拖延不是性格缺陷,不是病,而是一種應對某些任務引起的挑戰性情緒和負面情緒(無聊、焦慮、不安全、沮喪、不滿和自我懷疑等)的方法,是一種情緒調節問題,而不是時間管理問題。
  • 有效改善拖延症
    數據調查顯示,有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情況。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調適科心理治療師楊啟璠表示,拖延症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疾病,更多的是行為能力的失調。拖延症有時其實並不是生理上的懶惰,更像是心理上的無法控制。 調整節奏改善拖延情況 拖延症是如何患上的呢?
  • 如何戰勝「拖延症」
    「明天再動手吧」「再拖一拖」「截止時間是第一推動力」,是不少人的真實寫照,也是「拖延症」的顯著表現。拖延工作、放任自我,看似輕鬆了一時,實際上不僅浪費了自己的時間,而且耽誤了單位的整體工作進度。那麼如何戰勝「拖延症」呢?請關注今日出版的《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
  • 焦慮是抑鬱之母,那是焦慮由什麼引起?看看這5種類型
    焦慮經常被用來指令人擔憂的想法,天長日久焦慮就會耗費心神讓人抑鬱。但事實是焦慮不止一種,而且每一種都有不同的症狀。識別各種類型可能比較困難,部分原因是可能你同時處於多個類型。患有廣泛性焦慮障礙的人也可能遭受驚恐發作;而患有社交焦慮症的人也可能表現出強迫症的症狀。
  • 生活配方 | flag與拖延症
    假如你也有拖延症又恰好喜歡立flag,那麼flag倒下的聲音一定也曾讓你「臉疼」過吧。其實說起拖延症,就明白我們不愛立flag的「癥結」所在了。 我記得小的時候,自己還是很喜歡立flag的,比如那些異想天開的夢想,那些給爸爸媽媽少吃糖的承諾。
  • 《拖延心理學》①:人人都有拖延症
    《拖延心理學》這本書「道」和「術」都有,作者簡·博克和萊諾拉·袁是心理學博士、資深心理諮詢師,研究拖延症25年。她們研究了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包括認知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社會心理學、神經生物學等,結合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實際案例,得出了自己的觀點,寫成了這本書。比起單純的學習方法,了解成因更加重要。
  • 「拖延症」是因為懶嗎?科學說,還真不是
    這也是人們口中所俗稱的——拖 延 症調查發現,超過20%的美國成年人可能是長期拖延者(Ferrari, 2010; Block, 2003)。事實上,儘管「拖延症」並不是一種臨床意義上的心理疾病,沒有被納入精神疾病診斷體系,但是,影響習慣性拖延的因素,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簡單,它可能源於更深層、更複雜的心理因素。而且,拖延也並不只有一種明確的表現,它在每個人身上的具體表現都有所不同。
  • 拖延症其實就是懶惰,制定目標、立即行動是治癒拖延症的良方
    這是「拖延症」成為了「背鍋俠」,哪些事情會被拖延?拖延症可以克服嗎?拖延的事情有理由任何人都有拖延症,有些事拖延有些事不拖延,很多人都有開車的經歷,有沒有人每次都把油開完了,最後叫拖車拖到加油站加油的(或者每次都打電話讓他人送油的)?我們有見過這樣的人嗎?
  • 一個連「克服拖延症」都拖延的重度拖延患者,是如何走向自律的?
    不僅買了不少克服拖延症的書籍,比如《自控力》、《時間管理》等,還去看B站的拖延心理學視頻,刷遍知乎對這個問題的高贊回答。但諷刺的是,「克服拖延症」這個努力本身也被我拖延了。書翻了十多頁再沒看過,後來實在礙眼扎心,乾脆放進書架落灰。B站的視頻看了一半,跳出鬼畜視頻的更新提醒忍不住點開,瀏覽記錄就永遠停在了53%。
  • 這比拖延症更恐怖
    01說起拖延症,總想起上學的時候,每次作業都會拖到最後一天,才開始奮筆疾書。大學的時候,最喜歡在考試最後關頭,做臨時抱佛腳的事。工作之後,感受沒那麼深了。因此,工作之後的拖延症,稍微收了一些。加上工作有輕重緩急,對於老闆交代的重要且緊急的工作,這點數,心裡還是有的。可是,有拖延症並沒有消失,拖延的原因,只因為一個字,懶。懶,是人性。
  • 拖延症的應對策略④
    拖延有很多原因,比如逃避壓力;害怕失敗的焦慮;認為不是最好就是失敗的完美主義。當然除了交稅和死亡這兩件事是肯定的,世界上沒有那麼多事是必然的,所以也沒有那麼多的失敗。「立即行動」哲學,就是以合理的方式、合理的時間去做合理的事情,拒絕哪些拖拉衝動,找出容易做的事立即行動。三管齊下搞定拖延症,這就是認知、情緒和行為的三管齊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