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上的一件事情,規定了一周內必須完成,但是想著還有時間,一天拖過一天,一直拖到最後一天才來著手完成,結果工作效率低下,事情做得不好,被領導批評,自己也煩惱。學習上,完成作業拖拖拉拉,注意力不集中,做2分鐘作業就起來喝水、玩手機,影響了學習的效率。
想要高效的學習工作,卻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能動起來,看到這些表現,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數據調查顯示,有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拖延情況。市第二人民醫院心理調適科心理治療師楊啟璠表示,拖延症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是疾病,更多的是行為能力的失調。拖延症有時其實並不是生理上的懶惰,更像是心理上的無法控制。拖拖拉拉,該做的事情不做是典型的表現,拖延症患者容易引發焦慮、抑鬱等疾病。
多因素可能導致拖延症發生
拖延症是如何患上的呢?德國科研人員實驗發現,人的大腦有一個叫「杏仁體」的「零件」,其主要功能是對形勢以及可能產生的結果作出判斷。研究分析認為,做事愛拖延的人,大腦杏仁體體積較大,可能會更擔心行動的負面影響,因此表現出猶豫和拖延。
楊啟璠指出,除了生理性原因,拖延症的發生還與個人的性格、學習工作環境有著較大的關係。例如,從拖延症患者的工作環境上來說,工作越困難,他們迴避、拖延的情緒越明顯;反之,工作如果比較輕鬆,拖延的程度也會相應的好很多。學習環境也一樣,如果學習時周圍可以玩的事物較多,那麼部分學生學習也會出現拖延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在學校比在家裡的學習效率更高的原因。
調整節奏改善拖延情況
楊啟璠表示,拖延現象普遍存在,對拖延症的幹預,主要看拖延的情況是否影響生活、學習或工作,如果自身明顯感覺已經受到很大影響,則需要儘早到專業機構介入治療。
據介紹,拖延症的治療主要以心理治療為主,通過改變認知、改變行為來改善拖延行為。其中,改變行為可以通過分解行為來進行。例如,對於一個月內要完成的具體某項工作,可以把一個月的時間分解為4周等多個截止時間段,這樣對於拖延者而言,就有了4個截止時間段,可以要求自己儘快完成工作。
此外,還可以通過強化法來改變行為。例如在完成某項工作後給予自己獎勵,可以是完成一項工作獎勵自己一朵小紅花,設定目標,如集滿6朵小紅花就滿足自己的一個要求。楊啟璠提醒,拖延者改變認知、改變行為的療法應按工作量、學習量來劃分設置,按時間來設置有可能會加重拖延情況。
積極情緒可預防拖延症
拖延不僅會對人們的情緒、學業表現等產生不利影響,更有甚者,還會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因此必須要引起重視。
對此,楊啟璠表示,拖延症是可以預防的。首先,要調整自己對工作學習的看法和態度,告訴自己說工作現在不做,放到最後還是要做。其次,很多拖延者是完美主義者,擔心自己做不好或有做不好的風險,希望在盡善盡美情況下才完成某件事情,因此要調整過於追求完美的心態。再次,要調整情緒和休息時間,如果沒有規律的休息時間,在完成工作的最後時間裡會很容易焦慮,因此,適當休息、放鬆很有必要,可以幫助自己獲得積極情緒,有正向性鼓勵。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就是群體作用。
楊啟璠提醒父母,對於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有動力的,學習氛圍和環境很重要。因此父母也要做好榜樣。
惠州報業全媒體記者黃婷 通訊員鄭願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