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詠史之作《登金陵鳳凰臺》描寫了六朝古都的繁華與滄桑,也把李白的人生軌跡和南京緊緊聯繫在一起。大詩人李白到底在南京發生了哪些故事?一直以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作為2020紫金文化藝術節新創舞臺劇目之一,由南京市越劇團出品,李曉旭主演的詩韻越劇《鳳凰臺》將於10月18日晚在紫金大戲院上演。該劇首度將李白與南京因緣際會娓娓道來,為南京這座世界文學之都又塗上了一道濃亮的色彩。
從一部劇撥開一段歷史,為一座城增色。10月17日下午2點,「2020紫金文化藝術節·我們在藝起」第四場活動現場,新華日報昆蟲記戲曲工作室邀請了越劇《鳳凰臺》導演翁國生、編劇羅周、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楊慶錦、著名越劇畢派小生李曉旭和越劇戲迷面對面交流,講述了立足文學之都南京,詩韻越劇發展中的步步用心。
團長楊慶錦:用越劇講好南京故事
不論是從《烏衣巷》到《鳳凰臺》,還是青春傳承版《梁祝》、現實主義題材《丁香》……南京市越劇團近年來的努力與創新贏得了戲迷們的口碑,團長楊慶錦功不可沒。在當天的活動現場,楊團長向大家展示了南越的志向:好好挖掘南京題材,講好南京故事,讓更多的人通過越劇了解南京。
楊團長坦言,越劇儘管發源於浙江、發祥於上海,但是南京越劇團的實力不容小覷。南京市越劇團成立於1956年,已經在南京耕耘了60多年,創作了一大批優秀劇目,如《南冠草》《柳毅傳書》《八女投江》《烏衣巷》。南越兼收並舉,流派眾多,除了主打竺派、商派、筱派,其他流派如畢派、戚派、範派等都有很好的傳承人,隨時可以拿出來演的大戲有十多部,折子戲有200多,這在劇團中非常少見。
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南京是一個非常有文化歷史的城市。通過挖掘南京豐富的歷史題材,把傳統和當下進行結合,創作出非常有文化品位的劇目,是南越人的責任與擔當。《烏衣巷》《桃花扇》和《鳳凰臺》都是立足於此。這也讓眾多喜歡南越的戲迷更加喜歡南越,更加關注南越的成長。
而楊團長也非常感恩陪伴南越一路走來,博愛、包容、專業、高素質的南京越劇戲迷,正是有了這群觀眾的支持,南京市越劇團和一代又一代的南越演員們才會更有自信地走到今天。
編劇羅周:愛和詩情可超越千年慰藉我們的靈魂
《鳳凰臺》編劇是大名鼎鼎的羅周,她也是越劇《烏衣巷》的編劇。談到《鳳凰臺》的創作起因,羅周表示,這源於她對南京這座城市的喜愛。從上海來到南京工作生活了13年,羅周心中的南京是個很有文化分量的城市。金陵、建鄴、建康、應天、石頭城……從南京每個別稱上都能感到一層層的積澱。
烏衣巷、鳳凰臺、江寧織造……南京可供創作的歷史素材可以拉很長的名單,羅周說,之所以選擇鳳凰臺,一來是因為自己寫戲不可能繞過李白,而南京入選世界文學之都的消息也給了她一個創作的契機。李白在南京留下100多首詩文,劇中那句「白家本金陵」就道出了他對南京的喜愛:心之所至,便是故鄉!她要寫一個以越劇為本體的生旦戲,表達愛和詩情在人生中的意義。
羅周說,李曉旭的畢派越劇讓她覺得和李白有天然的契合度。畢派帶著喜劇性的放曠與豁達。這種市井戲劇性的歡樂投放到文人氣質上有很強的李白辨識度。他讓你感覺到整個世界都在閃光。所以《鳳凰臺》中的李白也和我們傳統印象中蓄著鬍鬚的老生形象李白不同,是女小生的一種表現。
歷史文化不是過去式,即使跨越千百年也能給人精神慰藉。羅周介紹了自己創作恰值2月份疫情最嚴重時期,自己也處於隔離狀態,本來惶恐不安的內心,一提起筆來就進入詩人李白的浪漫與放曠的狀態,這種對愛與自由酣暢的靈魂擁抱,讓她在精神上得到巨大的慰藉,內心也變得安定平和。羅周說,有一種永恆一直是我們在追求的,就像李白在劇中最後所說:自古興衰如流水,皎皎不變一月輪。
主演李曉旭:在薄醉中享受與李白的靈魂交替
主演李曉旭是畢派傳人,表演自帶一種風流瀟灑。從《烏衣巷》到《鳳凰臺》,她非常慶幸自己在黃金年齡遇到了如此好的作品,所以完全是精心呵護的心態對待這個作品。排練最密集的8月份,她每天練得汗流浹背,心中卻非常快樂。
正如編劇羅周評價的那樣:「曉旭人美、音好、人緣好、體力好,我寫的李白時心中就有曉旭的模樣。」如此佔盡四好的李曉旭,在面對《鳳凰臺》這部戲有沒有難點?曉旭坦言,難度最大的是場場都有醉酒戲。李白是酒仙,李曉旭作為一個女生,平時基本不沾酒。為了感受酒仙的醉意,她特地買了點黃酒,在喝得暈乎乎的狀態中醉演醉摔。這讓她在演出時更加如魚得水,更能享受到與詩仙李白靈魂交替的感覺。
導演翁國生:詩韻越劇是舞臺上一道靚麗風景線
因為臨時出差,《鳳凰臺》導演翁國生未能出席當天的交流會。在現場連線中,作為浙江人的他對於南越人的努力大為讚嘆。《鳳凰臺》是南越新編歷史劇《人文詩韻》三部曲之二。這部劇採用完全不同的創作手法,對演員和主創挑戰性很強,也動用了非常多的新手段和形式。通過半年多的排演,他看到是演員在進步、南越在進步。
翁導表示,從《烏衣巷》到《鳳凰臺》,南越立足本土文化,將豐富的人文底蘊作為劇目的創作源泉。通過創作新人物,突破過去,開闢出全新的舞臺內容和表現手法,讓觀眾耳目一新。在贏得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的同時,一撥撥的青年演員也在挑戰中迅速成長。這不僅展示出獨特的南越風採,也為越劇舞臺帶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文字 陳起崢 高利平
攝影 範俊彥
視頻 滕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