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07:02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像追電視劇一樣去看戲
南京戲劇人探索「舞臺連續劇」
雜技劇《橋·家》海報
《世說新語·調箏》劇照 石小梅崑曲工作室供圖
雜技劇《橋·家》演員一瞥
雜技劇《橋·家》的排練照
最近這段日子,很多崑曲戲迷是這樣度過的——每周到點就守著B站,等崑曲《世說新語》一周兩集的更新。讓觀眾像追電視連續劇一樣追戲劇,新鮮!而這,未來可能會成為潮流。在南京,各種「舞臺連續劇」將接連和觀眾見面。南京市雜技團正在打造「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系列雜技劇;南京市越劇團的「越劇金陵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將上演,第三部正在醞釀……一部部「舞臺連續劇」,將南京故事挖掘得更深入,也讓戲劇傳播至更多的人群、抵達更廣闊的天地。
將南京故事講述得更動人
這一系列的「舞臺連續劇」,都和南京的歷史文化緊密相連。
用越劇講好南京故事,這是南京市越劇團創作「越劇金陵三部曲」的初衷。楊慶錦表示,「越劇金陵三部曲」在內容上,始終定位於挖掘金陵文脈,講好南京故事。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這座美麗古都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金陵文脈就是南京市越劇團的創作沃土和基因。」
只有紮根於傳統文化的土壤,在文脈中汲取生長所需的養分,才能結出真正值得欣賞與品味的文藝果實。「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千古流傳的唐詩讓南京烏衣巷聞名天下。越劇《烏衣巷》取材於南朝劉宋王朝的宗室劉義慶所作的中國古代志人筆記《世說新語》,也化用了其中一些經典典故,例如「雪夜訪郗」的情節;「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首《登金陵鳳凰臺》是李白留存南京眾多詩歌中的一首,也是千古流傳的佳作名篇。越劇《鳳凰臺》通過講述李白在南京發生的故事,展現南京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積澱。
同樣取材自《世說新語》,崑曲系列劇則展現不同的風格。在內容上,《世說新語》具備打造成系列劇的天然基礎。《世說新語》共計1200多則故事,涉及人物1500餘人。每則文字精簡,長則數行,短則一語。這給改編留下了巨大的想像空間。編劇羅周從中整理出三國系列、竹林七賢系列、謝氏系列、王氏系列四條主線進行《世說新語》系列劇的創作。
在羅周看來,這樣系列折子戲的創作是極有價值、極其必要的。以明清「傳奇」代表作《長生殿》為例:清代劇作家洪昇以唐明皇、楊貴妃愛情悲劇為藍本,取材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詩《長恨歌》和元代劇作家白樸的雜劇《梧桐雨》,10年下來共寫了50齣,被譽為「中國戲曲的鴻篇巨製」,誕生至今已300餘年。然而進入清中葉後,由於折子戲的興起以及崑劇衰落等原因,《長生殿》全本近乎絕跡。羅周說:「崑曲傳統折子戲一直在不斷的流失中,我們必須為下一代人留下點什麼。不僅要留下一折或幾折戲,還要留下一條道路,使後人能沿著這條路繼續前行、發揮他們的創造力。《世說新語》便是這條路上的標的之一。」
南京市雜技團打造的系列劇,則是當代題材。《橋·家》通過回溯南京長江大橋建造者的精神和生活片段,以雜技詩畫的形式展示出建橋群英們的家國情懷。整部劇由七幕組成,從一個「橋三代」的視角出發,帶領觀眾重溫上世紀50年代南京長江大橋的建設回憶。充分還原了從1959年南京長江大橋初建到1968年正式通車的重要場景,劇中碎片式的情景呈現,與今天美好的生活大環境形成一種時空關照。編劇董爭臻介紹:「這個劇本修改了十多稿,由於這個題材不能有太多虛構,同時又需要通過適合而精彩的雜技本體語言來表達,為此,在編創中,我通過對雜技再創作後有著獨特品相、站位前沿的技術技巧,智慧地融入合理的故事架構中,使情節與高難度的動作技巧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觀眾被劇情、人物及人物背後歷史文化的積澱關注的同時,也更為這些立體多維的、與劇情高度融合的精彩的雜技演繹所嘆為觀止。」
池文杰說,之所以創作雜技系列劇,一方面是因為在近些年探索雜技「講故事」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比較成功的創作實踐經驗,能夠通過合理的故事架構,把雜技演員高難度的動作技巧和情節的發展巧妙而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種比較成功的新的舞臺劇業態,這種新樣式的雜技舞臺劇演繹,能讓觀眾在被人物、故事和其背後歷史文化的發展進程所吸引和感動的同時,依舊保持著雜技藝術所呈現出來的那種獨有的超然絕妙和美感愉悅。「《橋·家》是『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系列的第一部作品,之後還會對有著發展前沿引領意味、飽含新熱度的現實主義題材雜技劇陸續跟進創作。」
讓戲劇抵達更廣闊的人群
用打開電視劇的方式去追戲劇讓現代人感覺新鮮,但實際上也是一種「懷舊」。回溯過去,幾百年前的人們,曾經就是用追連續劇的形式來欣賞戲曲。「幾百年前人們看戲,跟現代人『追番』『追劇』其實沒有什麼太大區別。」江蘇省演藝集團崑劇院副院長施夏明告訴記者,《牡丹亭》55出、《長生殿》50出、《桃花扇》40出……中國古代經典戲曲大多是要連演數日的鴻篇巨製。
時隔幾百年,當潮流再次奇妙地重合,有相似,但更多的是創新。
自2001年5月18日入選非遺以來,具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崑曲藝術重新煥發了生機。今年以來,因為各種特殊時期的狀況,崑劇人開始更全面地摸索這門古老藝術的網上傳播。這次崑曲《世說新語》系列在B站線上首發更新,也是崑曲史上一次史無前例的嘗試。石小梅崑曲工作室相關負責人表示:「隨著時代變化,崑曲不再只拘泥於傳統觀賞模式,對非遺崑曲的最佳保護和傳承,就是讓它在現實生活中煥發光彩。儘管線上無法完全代替線下的觀劇體驗,但藝術帶來的感動是共通的。同時,也希望讓崑曲『破圈』找到更多新粉絲,在年輕人聚集的直播平臺上找到共鳴。」
留住老戲迷,吸引新粉絲,不但要靠傳播手段的創新,藝術形式、藝術風格等各方面都要有新意。
「越劇金陵三部曲」推出「詩韻越劇」概念,形成南越獨特氣質。楊慶錦介紹,「詩韻越劇」即唱詞上更注重文化內涵;敘事上採用詩性的方式與畫面;舞美上簡約不簡單、純淨而唯美。「對任何一家劇團而言都是因經典劇目而存在,因氣質而發揚光大。創作『越劇金陵三部曲』這樣的系列化作品是劇團在新時期的全新發展思路——打造戲曲IP,擦亮南越招牌。」楊慶錦說。
「雜技劇創作是一條探索之路。」在《橋·家》導演李春燕看來,雜技從過去的獨立節目、單個技巧性表演,到現在根據劇目題材的需要,逐步注重講故事、注重人物塑造、注重情節編排,注重音樂、舞蹈及其他綜合藝術的融入,希望通過對雜技藝術走向多元化發展的不斷探索,來滿足今天觀眾欣賞雜技劇的審美需要。
將傳統的雜技節目提升為更富有藝術性的雜技劇,這條路南京市雜技團摸索了很久。「我們團創作雜技劇起步於《夢之旅》,這幾年又創作了《金箍棒》和《渡江偵察記》。」池文杰說。南京市雜技團在雜技劇上的嘗試,其實也是中國雜技發展的縮影。他認為,藝術創作必須與時代接軌,反映時代精神,「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打造『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既是為了禮讚新時代,反映出國家發展進步,也是為了致敬那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鬥的建設者們。」這次的雜技系列劇,是借鑑了戲曲舞臺折子戲的形式,「打破傳統雜技劇以單一劇目為單元、各個劇目互不關聯的模式,串連起一部部作品。」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 翟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