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領:
1.上身保持中定,兩臂自然松垂。腰部平正放鬆,動作均勻連貫。
2.頭頸始終保持不動,身體正面隨腰胯轉動而有不同面向。
3.重量交換須確實,全身重量置於實腳,湧泉貼地;虛腳絲毫不受力,但腳掌仍松貼於地。
4.必須維持屈膝坐胯(一實一虛),但膝尖不可超過腳尖。腰胯旋轉時,重心腳膝蓋必須保持固定不動,且不可幌動。
5.重心在右腳,腰胯向右旋轉45度時,要有右腳心如螺絲釘向右下方旋緊,且左手掌心與之對應之感受。重心在左腳,腰胯向左旋轉45度時,要有左腳心如螺絲釘向左下方旋緊,且右手掌心與之對應之感受。此即為鄭曼青宗師所言之「交叉神經」也。
6.切記身體重量移付交換時,不轉腰胯;轉腰胯時,不可交換移付重量。且過程必須兼顧韻律,不可忽快忽慢。
7.初練時早晚3~5分鐘,日久功深則可從心所欲順乎自然。
二、呼吸:
要注意維持細、長、靜、慢。當身體重量由左腿移付右腿,或由右腿移付左腿時,皆為「吸」氣;於腰胯右轉或左轉時則為「吐」氣。簡言之,身體重量移付交換過程為「吸」,轉腰胯過程為「吐」。
三、功效:
1.促使上身放鬆,下身坐沈,為太極拳下盤功夫奠定根基。
2.熟練「走」「化」之功。身體重量於兩腿間交換產生位移,為「走」;以胯為軸心,上身保持中定,如圓柱體般旋轉,則謂之「化」。
四、有意模擬學習者,請參閱楊氏鄭子太極拳有緣拳社部落格,謝昭隆師父「熊經」示範影片。
---
鄭曼青先生對五禽戲中的熊經的文章。
東漢華陀,字元化,人稱神醫。創五禽戲,為卻病強身法,乃良醫醫未病者之妙用也。 初見於莊子刻意篇,引上古之尚氣者,曰能經鳥申。釋者謂熊能上樹。曰經;錯矣。經則常 也。以熊終日搖擺腰膂,是為熊經,又釋鳥申為頻呻,亦錯矣。申即屈伸也,以鳥伸其翅與
足也。旋又見謂熊經鴟顧。此有進乎熊經之說,以熊經時,乃垂頭擺腰,加以鴟顧者,乃平 視也。華元化,蓋善於養形,而能卻病,惜乎生將百齡,而為曹操所殺。創五禽戲,即本熊 經之意。曰熊,曰虎,曰鹿,曰猿,曰鳥。古即以一禽字,包舉為禽獸也。其運動之主旨, 得最警策者,六字,曰:能使谷氣得消。吾國五千年來,乃尚谷氣養人,豈淺陋者所能知也。
視今之所謂營養者,正相反,不知何髒何腑,需要營養,多致大病殺人,飛蛾撲火,亦自取 之,不忍言也。然五禽戲之妙法,失傳已久。惟其所謂致出汗二字,夏日炎熱,微汗則可。
秋收冬藏,運動至背與額,覺微有芒剌象,便止,不使汗出也。五禽戲,餘補作之何難。不 過自張三丰,倡太極拳後之今日,其理論至為精密,意義亦甚深奧,決非其他運動可及。五 禽戲之不逮,亦已遠矣。惟太極拳,確能行運而後動之妙趣,尚氣導引之上乘也。非張真人 造詣功深,安能及此。餘仿欲與老病及贏弱者,傳一熊經之戲,至簡至易之上古妙法,豈卻 病延年,反弱為強而已,進而求自衛,與臻上壽之方,垂手可得。茲略系以簡介數言,倘能 持之以恆,得能以運氣百日,自見其病體與贏軀,必有顯著之進境,一切疑難之症,無足慮 也。此真強身之寶筏,非瓦釜之作雷鳴可比,且行熊經一戲,可兼得鴟顧,及五禽之戲,與 太極拳運動之妙用。萬金易得,一法難求。勿自交臂失之,致使數十寒暑,匆匆付與東流也。
附述熊經必須注意者,三點如下:
一、熊經乃熊之經常作動,向左古捩轉腰膂不息,人須早晚飯後半小時行之,體弱者,可自 二百動開始行之,或三百動,每隔五日、或七日,遞加五動、或十動。只許加,而不許 減。故宜緩進,不宜欲速,加至十分鐘、或最高至十五分鐘,不加矣,必須求適意,以
輕鬆愉快為得也。
二、行熊經時,不可如熊之垂頭,乃兼有鴟顧,求平視,頭不許動,隨身與腰轉捩。即太極 拳所謂,虛靈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
三、熊經須如太極拳,要虛實分清,重如山嶽,輕如鴻毛。譬如腰左轉,重心全在左腿,重 如山嶽。右腿,則輕如鴻毛矣。右轉亦如之,如此而已。
苟能得如上述三點要訣,則金雞獨立穩矣。倒攆猴,不讓靈猿之進退矣。抱虎歸山,便如虎
虎之有聲矣。左右顧則,斜飛勢,必捷於鹿矣。而五禽與太極,則一戲乃兼得之矣。惟行之 者,務須注意,以心與氣相守丹田,丹田在臍下一寸三分,猶須足心蹋地耳。
鄭曼青先生對熊經之問答
問:「熊經為至簡至易之上古妙法,豈止卻病延年,反弱為強而已,進而求自衛,與臻上壽 之方垂手可得。」。「進而求自衛」請再示其詳。
答:熊經除強身卻病之外,亦為太極拳之陰,摟膝拗步是太極拳之陽手。餘昔年在長沙,任 湖南國術館長時,曾一日行至摯友處,未至門口,忽有家犬突擊背後,當時不知何物, 未及走化,只順勢一掌,狗未吠而自去,次日登門,友說:「該犬已難張嘴食物」,此即
熊經之自衛也。
問:師說:熊經倘能持之以恆,得能運氣百日自其病體與贏軀,必有顯著之進步,一切疑難 之症無足慮也,其中「運氣百日」未悉如何?
答:熊經之運氣,乃是練五心相通。五心者,湧泉「腳心」,勞宮「掌心」,與百會「頂心」 之合稱,相通即氣機相通而連貫。
(1)腰膂左右捩(扭轉,扭筋,抽筋兒,轉動,)轉時,腳跗放鬆如綿,腳心貼地,得地氣(按地之力),導引向右掌心, 使右掌心在捩轉時,有一種氣機通順之感覺。這種感覺,有熱、脹、麻、痛,甚至 癢。
(2)左右捩轉時,捩轉之意境,非憑空旋轉,而是指上下有根的旋轉。故捩轉時,頂心 有似有似無的根,必須與掌心腳心相吻合。故須注意虛靈頂勁,尾閭中正神貫頂。
問:熊經師說要領,未提呼吸,應否注意:
答:呼吸為幫助行氣,非鍊氣。初習時,應以自然呼吸,以太極之理,靜慢細長,熟練之後, 重心移動時,宜吸氣,捩轉時為呼氣。
問:師說熊經僅提為熊之經常之動作,未提手該如何?未悉其然,請再示其詳。
答:妙手之動作,亦為大極拳之理也,太極拳不動手,熊經亦是,習熊經雙手不動,宜虛抱 元而守一。元「圓」之古音,守一,乃心與氣相守於丹田。
---
凡是動物能做到的,人都可以做到。 鳥能飛,相傳「列子」也能御風而行。
鳥為什麼喜歡歌唱,因為鳥功夫高。鳥飛翔的動力是呼吸,鳥伸,就是呼吸,特別是吸氣。 學會鳥伸的標誌就是會唱美聲。 唱美聲,先要把肺裡的濁氣吐盡,肺放鬆,胸腔基本不動,胸腔外形固定,留著共鳴用。然後繼續「吐氣」。之所以還能「吐氣」,是因為脊椎在縮短,身勢在下沉。唱美聲,自然而然,就是在用整個身體呼吸。發聲,是從腳底,用大腿,用手指,在做功。
我仔細看過鳥發聲,比如鴿子,一路走一路「咕咕咕」,比如小麻雀,把毛抖成一個圓球,邊抖,邊發聲。人在非常自然,非常放鬆的情況下,也會象鴿子一樣「咕咕咕」開心地笑。
除了鳥,中國古代先賢還特別指出了一個養生的老師: 熊!
熊大概是陸地野生動物裡最肥胖的,但是熊沒有肥胖病。「熊經」在這個肥胖的時代,特別有意義。
將熊經,先說個其他的。
海洋哺乳動物,海豚和鯨魚,打水的動作是上下。 鯊魚遊水的動作是左右。 海豚的速度超過鯊魚非常非常多。上下打水,是大周天,哺乳動物和鳥,都是大周天的呼吸和經脈運行方式。 爬行動物和魚,是左右呼吸。
人是動物之王,動物會的,人都會。 左右呼吸的方法,在人身上依然存在,在哺乳動物身上也有。
我曾經幫別人代養過兩條狗,一條小狗,一條大狗。 狗喜歡「拔河」。小狗精氣旺,用脊椎,直直往後縮,衝勁非常大。大狗是左右擺。
熊經,就是左右擺。鳥伸,是上下擺。人有兩條經脈,忘了名字,就是大腿的最左邊和最右邊。這就是人類當初還是魚和爬行動物時候的遺傳。熊經就是通這兩條經。
前段時間,我看電視,講臥龍的熊貓,因為地震毀壞了住宅,暫時搬遷到碧峰峽。有隻熊貓被管在房間裡,百無聊賴,站在那裡,左右地搖晃鐵門玩。這就是熊經。
薛顛說,熊形,攪海。
「海」是人的下腹部。熊經,就是把人的下腹部,骨盆,腰,小腹,包括大腿根,當成一個水缸,左右搖晃。
熊經,最補人! 晃一會,命門就會發熱。
熊經和鳥伸的關鍵都是腿要彎曲,自然,放鬆。熊是怎麼懶洋洋地站立的,我們就怎麼站。站姿,腿永遠彎曲,屁股始終是懸垂的。整個身體如同坐在凳子上。熊經,只有一條腿支撐,左右腿不停換。
熊經鳥申,可以同時來。 同時前後左右,就是轉一個立體的圓。
練熊經鳥伸,都必須慢。大水缸裡的水,自然地,按重力的速度,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