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無數人學習成長的漢語語文工具書《漢語大詞典》再次修訂出版。
3月27日,《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一冊出版座談會在上海召開。會議主要回顧了自1975年以來《漢語大詞典》的編纂出版歷程,介紹了目前《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的編纂出版情況,並討論了此次修訂過程中出現的亮點與難點。
座談會現場。《漢語大詞典》是我國第一部「古今兼收,源流並重」的特大型漢語語文詞典,從整體上歷史地反映了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面貌。第一版的編纂啟動於1975年,有近千人參與資料收集和編纂工作。1994年出齊12卷,全書共收條目37萬條左右,總字數5000餘萬字。
初版《漢語大詞典》有著較高的學術性和使用性,出版後影響深遠。然而由於當時文獻資料嚴重不足,加之各種條件所限,還是留下了很多遺憾,主要集中於詞目失收、義項缺失、釋義欠佳、書證滯後或不足等問題。並且隨著新的語料、語言現象和漢語研究成果的出現,修訂《漢語大詞典》勢在必行。
2012年12月10日,《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編纂出版啟動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2018年12月《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一冊出版,修訂詞條內容達80%以上。2019年將出版2、3、4冊,計劃在2023年完成25冊徵求意見本的出版,預計收錄條目約40萬條,總字數約6000萬字。
「百衲袍變金縷衣」每一個詞語都有一個語言故事,每一個詞條也都有一個編纂故事。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一冊的分冊主編平均年齡超過65歲。王濤、楊蓉蓉、陳福疇、錢玉林這四位分冊主編各司其職,從修訂起始,直至讀完校對樣,前後經歷兩年多時間。他們其中有的已是年逾古稀滿頭銀髮,有的已駕鶴西徵。
分冊主編王濤回憶道,錢玉林先生在患病之後仍堅持著修訂完自己所負責的第一冊初稿,而正當他繼續參與第七冊的修訂時,卻因病重離世。一位75歲的分冊主編為了《漢語大詞典》推掉了一切事物,每天坐在寫字檯旁。多位分冊主編幾年來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還有的分冊主編不僅自身工作敬業,每次開分冊主編會,還賦詩一首,為大家助興鼓勁。
在修訂編纂過程中,為了及時研討各自碰到的問題,分冊主編與各個編輯建立了線上工作群,遇到問題就拿到網上探討,並及時向專家學者們請教。同時還留下了許多細緻詳實的編審手稿。去年11月,在復旦大學的一次會議上,有些分冊主編拿出了自己編審的稿子。「我一看上頭密密麻麻的都是改的,貼的大小的紙片,正面貼不下反面貼,中間貼不下旁邊貼,把它拎起來就像和尚穿的百衲袍。」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江藍生說。
此一次《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一冊的修訂納入了兩個部首,即「一」部和「丨」部。這兩個部首第一版共計162.3萬字,第二版增至214.5萬字,增幅達32.16%,第一版中80%以上的條目都有程度不同、類型不同的修改。
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汪維輝認為,《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一冊的修訂幅度大、質量高,所做出的成績超出預期,這為後續各冊的出版樹立了很好的標杆。而江藍生則將此次的編纂出版過程形容為「百衲袍變金縷衣」。
優化書證 源流並重《漢語大詞典》不是斷代的語文詞典,由於時間跨度大,真正讀懂文獻需要廣博的文史和文獻學知識。同時,詞典內容涉及面廣,需要解決的問題錯綜複雜,其編纂和修訂的難度較大。儘管如此,新出版的第一冊還是顯現出了諸多亮點。
「書證的優化可以說是二版最突出的一個亮點。」江藍生總結道。書證是詞典的內瓤,對了解詞義及其用法等起著至關的展示和證明作用。歷時詞典要求儘可能地展現始見例,要求提供詞義從古至今的較為連貫的面貌和演變軌跡。《漢語大詞典》第一版有孤證12萬條,約佔全部條目的30%,而此次的修訂將解決不少孤證問題,同時使「源流並重」的編纂方針體現得更加清楚。
汪維輝對比了兩版詞典在「一天」這個詞條上的所使用的書證,其中第二版在「一塊天空」這一義項的書證的頭上補了一條,後面又補了一條,在「源」和「流」上都有增補。這樣就使得該義項的使用年代往前往後都擴展了許多年,更為準確地反映了漢語詞彙的歷史。
此外,在刊謬正誤方面,第二版將書證的書名、篇名有誤,引文有錯字、脫字、衍字,標點不當,繁簡字體、正異字體使用不當等硬傷一一修訂糾正。同時拓展了資料範圍,新利用了漢譯佛典、出土文獻、中古漢語和近代漢語四大板塊的資料。「在我所閱讀的部分,見到張家山漢墓竹簡、長沙東牌樓漢井木簡、漢譯佛典、五代禪宗語錄《祖堂集》的書證,這些都是第一版未曾使用過的。」江藍生說。
變化的辭書生活與數位化開發「我小學三年級開始買的一本詞典,是一本學生詞典,很小。中學時候的詞典相當於現在的現代漢語詞典。到了80、90年代就有了《辭海》。到了90年代,上海寄給我一套《漢語大詞典》。大概一個人讀書學習就是要從小字典讀起,學生小詞典到漢語大詞典大概也是一個人學習進步過程的一個臺階。」《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主編華建敏談起自己與辭書的緣分時說道。
辭書是人們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時時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而隨著網際網路與新興媒體的發展,國人的辭書生活也發生了改變。人們的詞典查閱習慣由紙質辭書轉向手機、電腦等網際網路平臺。
目前在線編纂、在線修訂、在線發布等網際網路時代的新模式,作為一種方向和趨勢已基本成為共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已對5000萬字的第一版《漢語大詞典》進行了初步訂補和電子排版,並反覆校對,以保證文本數據的準確性。這一方面作為第二版修訂的工作底稿,另一方面為後續的數位化開發利用奠定堅實基礎。第一版的網絡版開發目前正在進行中,全部內容將於2019年正式上線,供讀者查閱。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王為松說,「工具書,尤其是《漢語大詞典》這樣的特大型工具書的編纂和修訂,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過程,或者也可以說修訂工作將永遠在路上。」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主編華建敏認為,「《漢語大詞典》的編纂出版是一項大工程,是一個大事業,是一門大學問。學無止境的一門大學問。」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