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應先翻譯後吸收
■《人民日報》海外版高級記者 傅振國
中國辭書學會會長、《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修訂主持人江藍生女士8月30日在人民網做嘉賓訪談的時候,說了這樣一段話:「任何文化要想增強表達力,保持鮮活的生命力,都要向其他民族或地區的文化吸取營養,語言也不例外。應該以開放的心態,積極引進和吸收其他民族有益有用的文化,在借鑑吸收中注意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特質。對於字母詞也應抱著這樣的態度。」
對於漢語要吸收外語營養,豐富漢語的表達力,我們與江女士持相同看法。只是以何種方式吸收,我們與江女士的看法完全相反。我們堅持的原則是先翻譯再吸收。江女士的看法是:字母詞可以不翻譯成漢字,而是以外文字母的形態直接插入漢字漢語之中。分歧如此簡單:一個要翻譯,一個不要翻譯。
一個是西文字母形態,如潺潺流水;一個是方塊漢字形態,如巍巍高山。各美其美,但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化特質。如果讓字母詞不加翻譯直接入漢文,那就根本做不到如江女士所說的「在借鑑吸收中注意保持和發揚本民族的文化特質」。
翻譯而後吸收,是漢語吸收外語古往今來的原則。在古代,從西域吸收「葡萄」、「駱駝」;從佛教吸收「世界」、「莊嚴」、「圓滿」。在近代,從英語中吸收「坦克」、「沙發」、「吉普車」,從日語中吸收「政府」、「黨」、「方針」、「政策」。在當代,從英語中吸收「可口可樂」、「電腦」等,都是翻譯後才進入漢語言的。
翻譯而後吸收,是各種語言文字相互吸收的普遍原則。有人舉例說,英語不也是吸收漢語嗎?是的,但它也是翻譯成英語,把漢字形態變成了英文字母形態,而不是直接把漢字搬過去。例如,英語單詞中的「silk」,中文意思指「絲綢」,是用音譯的方法借用過去的。還有「關係」,在英語中稱為「guanxi」,也是把漢語英化。哪裡像今天的中國這樣,直接把西文字母詞搬到漢字中。在方塊漢字的陣列中,隔幾行有幾個外文字母,真像是我們滿頭黑髮中插上幾根金髮,在我們黃皮膚臉上貼上一塊白皮,不協調、不和諧、不美觀。英語中如果時不時插上幾個漢字,也很刺眼,也不美吧?
字母詞在漢語中的應用,會導致兩種結果:一個是字母詞越來越多。就以《現代漢語詞典》為例,第3版收錄了39條,第6版增加到239條。100年以後的《現代漢語詞典》,會不會收錄1萬條?那還叫漢語嗎?另一個結果是,由於字母詞大量採用,給人的錯覺是英語可以直接進入漢語,多少年、多少代後,真有英語代替漢語,漢語終至消亡的危險。
旗幟鮮明維護漢語尊嚴
■甘肅省蘭州市第十中學 馬得清
《現代漢語詞典》是收錄現代漢語詞語的詞典,這是常識。但如今我們的編纂者卻違反常識,把英語詞彙編入現代漢語詞典,且還要給出這樣那樣的理由來。那還不如乾脆就叫《現代漢語英語詞典》。
有統計表明,現在的中國學生從小學到大學,花在學習英語之上的時間遠遠多於學習漢語的時間。在很多學生心中,漢語的地位實在沒有英語高,似乎他們覺得生來就是中國人,也就用不著花費時間鑽研漢語了。這樣的趨勢十分危險。
作為從事一線漢語基礎教學的教師,筆者呼籲:維護漢語的純潔和尊嚴要旗幟鮮明,在這個根本問題上不能含糊,因為維護漢語的純潔和尊嚴就是維護中華民族母語的純潔和尊嚴。
字母詞進漢語詞典有必要
■湖南省永興縣第一中學 陳朋
作為一名普通高中的語文教師,我在開學前就早早準備了一本《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
當今我們身處語言文字信息量大、傳播形式多樣的環境,教師們在上網、讀書、與學生的口頭交流中,經常會遇見PM2.5、Y染色體等詞語,要得到大眾認同的解釋,就需要查閱最新版的辭書了。
《現代漢語詞典》是一部語言文字的工具書,是為了滿足讀者需要而編纂的、將約定俗成的語言文字整理出來、促進漢語規範使用和有效傳播的一本辭書。吸收新的西文字母詞進入漢語詞典,有益於促進漢語與英語的對撞、融合與共存。
《中國教育報》2012年9月4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