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足球,素來以不屈的精神意志力聞名於世界,因此被冠以「日耳曼戰車」的美稱。在德國足球的歷史上,從不缺乏諸如馬特烏斯、卡恩這般象徵著鋼鐵意志的精神領袖,也正因為他們的存在,讓德國人摧枯拉朽的轟炸機打法得以貫徹,進而成為德國足球風格的標誌。
但是在進入新千年以來,為了迎合風靡世界的足球戰術改革,德國人越來越強調起了技術的重要性。德國足壇的85黃金一代,赫迪拉、厄齊爾、馬林等技術型球員的崛起使得德國足球內部掀起了一股「傳統」與「革命」的抗爭。
麥可·巴拉克,一個被稱為德國足球最後的精神圖騰的男人,他職業生涯的興與衰便很好的詮釋出了這種抗爭。有人說他生不逢時,我倒認為,巴拉克之於德國足球,如同喬凡尼之於佛羅倫斯,是由一個階段走向另一個階段的,雖不完美但必不可少的過渡。
亞軍收割機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巴拉克在足球世界算得上是一個「悲情人物」,雖然他不俗的實力一直被人們所追捧,但是在將近15年的職業生涯內拿到了13個亞軍,絕對是他的夢魘。冠軍有多興奮,亞軍就有多失落,倒在成功唾手可得的位置,是探險者們最大的遺憾。
在俱樂部方面,從勒沃庫森到拜仁慕尼黑,無論國內賽事還是歐冠,巴拉克在30歲之前便把主流賽事的亞軍拿了個遍,特別是2008年那個著名的莫斯科雨夜,命運女神殺人誅心般的將C羅罰失的點球作為了巴拉克最終折戟的嗎啡,從狂歡到掩泣,從天堂到地獄,縱有鐵骨錚錚也敵不過無數次的折磨。
而在國家隊,巴拉克受到的折磨變本加厲。2002年世界盃,德國在決賽中被巴西隊2比0擊潰,當時年僅26歲的巴拉克因累計黃牌停賽沒能登場,這成了他足球生涯永遠的痛。2008年,當德國再次倒在歐洲杯決賽賽場上時,巴拉克的背影已經從不甘變成了落寞,無盡的擦肩而過磨平了他的稜角,澆滅了他的激情。
卡西利亞斯,齊達內,羅納爾多,西班牙黃金一代...一個個響徹足壇的名字,在巴拉克的心只幻化成了一個名詞,「亞軍」。亞軍之於巴拉克,就像憂鬱之於巴喬,快樂之於小羅,成為了他獨特的標籤。
好在,足球世界不僅僅有成王敗寇的無情,也有珍惜英雄的溫存,誰說亞軍不值得銘記?巴拉克就是一個值得被所有人銘記的亞軍之王。
前腰還是後腰?
巴拉克職業生涯的起點不算夢幻,但是他21歲那年縱跨兩個級別的飛躍則足以稱得上夢幻。從德丙的開姆尼茨徑直走向了德甲的凱澤斯勞滕,當時被稱為「小凱撒」的巴拉克以一腳勢大力沉的遠射闖入了德國足球的江湖。
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這個精瘦卻充滿激情的小夥會成為埃芬博格的接班人,又一個世界級前腰。而當他在01-02賽季各項賽事中打進23球送出12次助攻,德甲班霸拜仁慕尼黑將其招入麾下之後,對於他會成為世界級前腰這一點,則令更多人深信不疑。
但是,在當時的德國國內卻出現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相比於前腰,巴拉克更應該出任後腰。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分歧,主要是在德國國家隊中,對巴拉克的要求出現了不同的要求。
那個時代的古典前腰,要麼是像魯伊·科斯塔那樣飄逸,要麼是像裡克爾梅那樣靈動,除了需要掌握各種傳球腳法、射門腳法,包括盤球護球也必須樣樣精通,因為前腰位置時一支球隊的進攻核心,如果技術特點太過單一,或者拿球能力不足,是沒有辦法撕開對手的防線和對抗高強度的拿球壓力的。
而巴拉克為人稱道的往往是大規模的長傳調度和遠射,雖然擁有出色的大局觀,但是在小細節的處理方面還是欠缺火候,這便限制了他在更靠近禁區位置的出球。另外,盤帶技術也是巴拉克的一大短板,因此出任後腰,從後向前利用長傳掌握髮牌權,兼顧一腳遠射能力,似乎才應該是巴拉克的正確使用方法。
這樣的分析不無道理,加上巴拉克在巔峰時期擁有強大的覆蓋能力,防守水平也是一流,這對當時缺乏攔截型中場的德國國家隊是個天然的補充,包括他的長傳對轟炸機戰術的實施也是不可多得的支持。
然而,從世紀初便興起的改革派始終不願意對巴拉克的後撤做出妥協。他們認為巴拉克在危險區域的創造能力是德國足球的中場由工兵型導向邁向技術型導向的關鍵。雙方因此爭論不休,不肯鬆口。
面對這樣一個局面,主教練沃勒爾別出心裁的將巴拉克的位置放置在了前腰和後腰之間,那屆世界盃,巴拉克身前的施耐德和身後的哈曼圍繞他打輔助,巴拉克因此得以兼顧攻防從而成為了球隊的絕對核心。而當時作為球隊的領袖之一的巴拉克也並沒有讓所有人失望,率領德國隊拿到了世界盃亞軍,也算是一掃兩年前歐洲杯小組出局的陰霾了。
巴拉克可以說是德國國內第一個被定義為「中前衛」的球員,他的橫空出世,讓德國迎合了大勢所趨的足球戰術改革,包括他本人也曾提及,自己最適合的位置應該是介於前腰和後腰之間,也正是因為巴拉克,德國日後才出現了中前衛球員的人才井噴。
與拉姆的隊長之爭
當然,談及巴拉克職業生涯的評價,最廣為人知的還是他和拉姆的隊長之爭。10年南非世界盃開賽前,巴拉克因為腳踝傷勢無緣參賽,但是德國隊主帥勒夫並沒有把隊長袖標交給呼聲更高的克洛澤和施魏因施泰格,27歲的拉姆臨危受命。
雖然事實證明拉姆的確算得上一個優秀的隊長,但是,如果從德國足球傳統的眼光來看,身材矮小,以技術見長的拉姆並不適合與馬特烏斯們一起相提並論,人們對於德國的鐵血精神首先還是想到的是巴拉克給人的那種外露的霸氣,溫文爾雅的拉姆,何以能擔此重任?
巴拉克和拉姆的隊長之爭幾乎算得上是德國足球轉型的拐點。在此之前,無論是德國國家隊還是拜仁,都患有嚴重的巴拉克依賴症,他對中場的攻守平衡的把握成為了球隊穩步運行的關鍵。在國家隊,尤其是2006年的本土世界盃,在德國隊全員發揮低迷的情況下,只有巴拉克作為脊梁撐起了整支球隊的門面。
德國足球的穩定性在世界範圍內都是赫赫有名,但是在本世紀最初的十年,德國足球幾乎遇到了建隊歷史上的最大低谷,而巴拉克,便是這最動蕩的十年國家隊的精神領袖。
在和拉姆的較量中,巴拉克最終敗下陣來,沒有人能阻擋足球發展的腳步,巴拉克從不可或缺到被取代,不僅僅是對於他個人而言,而是落後的體系被先進的體系所取代。從他卸任隊長的那一刻起,巴拉克便已經完成了對德國足球的宿命,我們不必為巴拉克而感到惋惜,一個球員的存在的意義有小又大,能夠成為國家足球改革的旗幟,即便是作為前朝者,也值得人們讚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