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位葡萄酒專家不愛雷司令。雷司令裡有種如水晶般純淨的風味,那些頂級的酒款如鐳射光一般精妙的口感,足以令人神魂顛倒。
ABSTRACT: I can’t think of one wine professional that doesn’t love Riesling. There is a crystalline purity to its flavours and in the best examples, a laser-like precision and focus that takes your breath away.
沒有一位葡萄酒專家不愛雷司令(Riesling)。雷司令裡有種如水晶般純淨的風味,那些頂級的酒款如鐳射光一般精妙的口感,足以令人神魂顛倒。與流行的白葡萄品種霞多麗(Chardonnay)與長相思(Sauvignon Blanc)不同,雷司令從不以橡木桶粉飾面目,也很少見到它以「邋遢」或肥美的模樣面世。這品種總是帶有強勁而美好的酸度與新鮮風味,在口中綿延流長。
一、初識雷司令
早在以葡萄酒為職之前,我最早愛上的乾白葡萄酒就是雷司令。有趣的是,那還是在我大學時期參加慕尼黑啤酒節(Oktoberfest)時喝到的。當時我的同學都沉浸在啤酒之中,但我不喜歡啤酒的味道,幾乎沒喝多少,因此朋友體貼地找到少數幾個有葡萄酒的攤位,讓我至少能夠體驗歡慶的氣氛。德國白葡萄酒甜美、低酒精又帶有花香的風味,立刻成功吸引了我,也讓我因此品嘗起酒中甜美與清新並存的美妙。這才是我能欣賞的飲品。我因此愛上雷司令,也開始在酒標中尋找它的字樣。上世紀80年代的「雷司令」字眼,不只見於德國酒,還常見於加州(California)或南澳大利亞葡萄酒的酒標裡。這詞在當時泛指半甜或微甜的白葡萄酒,但卻不一定是以雷司令釀成。有些酒平淡無味,和我之前在德國喝到的誘人滋味簡直是天壤之別。所幸在歐盟法規強力執行之下,現在已經很難看到標示不明的雷司令葡萄酒。
二、雷司令復興運動
過去幾年來,國際媒體常談到「雷司令的復興」(Riesling Renaissance),但根據韓國、中國、臺灣、日本與香港等地的數據,雷司令的復興之行似乎繞過了亞洲。在這個以紅葡萄酒為主的市場,白葡萄酒向來勢微,就算有成長跡象,與紅葡萄酒相比,也只是小巫見大巫。
所以,亞洲的雷司令復興哪兒去了?我知道香港、東京與新加坡向來有一小群雷司令的擁護者,他們不但喜歡幹型與半乾型雷司令,還買了不少甜型酒,包括普朗酒莊(Weingut Joh. Jos. Prum)的精選幹白(Auslese)和極具收藏價值的伊貢米勒(Weingut Egon Muller - Scharzhof)系列酒款等。而這些愛好者們也找出了來自阿爾薩斯(Alsace)、奧地利、南澳與紐西蘭等產區最優秀的雷司令乾白葡萄酒。但相較於亞洲迅速成長的葡萄酒人口,這群人依舊只佔極少數。
三、亞洲理應成為雷司令天堂
在所有德國白葡萄酒中,就屬甜型白葡萄酒最得人喜愛,不但風格獨特,還具有相當驚人的陳年潛力。然而,最令我著迷的是非常適合搭配亞洲菜色的乾白葡萄酒,能夠與中國菜、越南菜、韓國菜、日本料理,甚至印度菜系搭配。雖然德國出口的葡萄酒多半以甜白為主,但當地人更喜歡也更常飲用的還是乾白葡萄酒。在亞洲,德國酒與雷司令幾乎已經與甜白葡萄酒劃上了等號,許多亞洲消費者都還沒有好好品嘗過德國乾白葡萄酒的美妙之處。
過去的幹型雷司令可能酒體太薄,口感不成熟,甚至有風味單薄等問題,但隨著氣候變暖,德國酒莊如今已能夠種出成熟的葡萄,並釀造口感活潑、酸度新鮮的乾白葡萄酒。相較於容易影響餐點風味的甜白,乾白葡萄酒的風格非但更多元,還更適合搭配亞洲菜色。以清蒸石斑或燉鮑魚這類細緻的廣東菜為例,就連半乾型珍藏白葡萄酒(Kabinett)中的甜度,也足以破壞完整的菜色風味。除此之外,在以熱帶氣候為主的亞洲國家,幹型雷司令還能夠成為絕佳的開胃酒,並與加了檸檬草或卡菲爾酸橙這類食材的餐點形成完美的搭配。
聲明:本文版權屬於「紅酒世界網」,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關注微信號「wine-world」,隨時隨地了解最新紅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