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孤獨的人,都害怕邁出第一步」
「我們無法選擇出生,但是可以選擇朋友!」
「如果我不夠白、又不夠黑、又不夠男人,那麼我到底是誰呢?」暴雨中你也能感覺到他臉上炙熱的淚,爆裂有聲。《綠皮書》絕對稱得上是一部四平八穩的片子,精緻的套路,一路都是能想到的通俗劇情,基本沒有什麼大的起伏,主要看演員,明知道是屢試不爽的美式套路,你還會微微感動,也許這就是好萊塢的能量所在,接下來就帶大家一同走進《綠皮書》的世界!
選材標新立異
與通常的種族歧視電影不同,沒有局限在對歷史事件縱向的回溯或對個人事跡橫向的展示,而是指向一個人生而孤獨的至暗時刻,並通過黑人與白人、富人與窮人的身份置換讓本已僵化的主題呈現出張弛有度的戲劇感。不論何種膚色、何種性取向、何種階級,孤獨才是每個人需要畢生攻克的難題。
在劇中,一個活得像黑人的白人,一個活得像白人的黑人,比膚色更嚴苛的是階級。金錢,教養,藝術薰陶,口音,儀態,你克服了所有一切,卻克服不了膚色。你可以為上流社會演奏,享受掌聲和白宮,卻必須在雜物間更衣,在樹叢中如廁,在黑人中吃飯。為什麼要去自取其辱?
因為他想去了解他的同胞所真正經歷的,去承受他不應該卻本來會承受的,這從北部向南部的旅程,是一個小型的耶穌受難路。最觸動我的,一個有尊嚴的人在被羞辱的時候,怎麼保持尊嚴。看著對方,背脊挺直,輕輕地說,I see ,就夠了。
取材非常妙,Dr. Shirley這個人物是黑人皮、白人心,他不夠「黑」 不夠「白」 也不夠「Man」,他是孤獨而又堅定的;Tony雖是白人,但骨子裡卻有一種市井圓滑。這個劇本巧妙就巧妙在這裡:兩方均脫離原本族群關係,身份地位對調,一路上又放置在最種族歧視的南方來製造戲劇衝突。非常精巧、十分學院派的作品。那些美籍華裔ABC應該是最能理解這片的,他們「黃人皮、白人心」,既不夠「黃」也不夠「白」還不夠「自信」。
鮮為人知的是,這部作品居然是真人真事改編的。黑人高雅嚴肅略帶一點古板,其實他只是凡事講求原則,以自己的方式抗爭;白人舉止輕浮,體壯如牛,粗中有細,有點打抱不平,最終變得有勇有謀,而古典派的黑人也終於放下對通俗流行音樂的抗拒,親自演奏了一段,大家其樂融融。影雖然還不夠震撼心靈,但是深度尚有。
黑與白,雅俗共賞
互補是人與人相處中很重要的一環,無論是朋友還是戀人、同性還是異性,兩個互補的人總能擦出不一樣的火花。就像託尼和唐,他們從內到外都是完全不一樣的人,但他們各自的優點與缺點能夠互補,這也就為他們能夠拋開一切偏見成為一生摯友打下了基礎。
片子是一次有趣的文化輸出,但又不僅僅是簡單的政治正確。片中對於人權與平等的主題探討很能引起共鳴,確實是近幾年最為親民的奧斯卡BP,全場觀眾的爆笑不斷也很能證明這一點;整體來講無論是節奏、轉場、情節設置還是內核表達都很標準整齊,甚至有些標準的流俗了,但這最「俗」的情感輸出往往也最動人,看著兩位摯友的有愛互動確實忍不住鼻頭一酸、為之感動。
黑與白,雅與俗,把本身世人對其刻板固有形象的身份調轉,還加插了階級、同性等等兩面對立的設定到兩人身上,在被捆綁在一起的一個無形困局裡面互相調和滲透,淡化控訴,直到最後相互感染達到平衡,這是美國民族大融合的一個縮影。劇本能把這一大堆菜一鍋端,但撈出來卻還是一件一件完整無缺的,劇本編排方面的技巧實在出彩。以至於它是那麼的政治正確,而觀影過後都不自覺。
和旅行一樣,公路片最容易陷入虛無和乏味,因此這一類型中正確建立人物關係的發展脈絡尤為重要。這方面,《綠皮書》做得很不錯,歧視、服從、認可、矛盾、理解,隨深入南方的巡演城市一個個拋出小高潮。司機對老闆哀其不幸,黑人對白人怒其不爭,最終,階層和族群都完美共度聖誕好時光了。
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於,義大利老司機的(黑)社會關係那條線實在多餘或至少過於冗長。似在對好人覺醒積蓄阻撓力量,卻最終消失的莫名其妙。另外,既然每個人都有多面性,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我也就非常想看到白人在1960年代可能的尷尬處境和糾結心理,迄今卻沒有任何一部電影作品給予呈現。
影片帶來的現實意義
《綠皮書》看似平淡的白開水,但是靜水深流,暗潮洶湧,一個擁有財富和學識修養的黑人,一個擁有力氣和街頭智慧的混混,兩個人從偶然的交集開始,一趟從對立到和解的旅程,從格格不入到生活彼此滲透,是一段歷史的縮影。《綠皮書》獲得奧斯卡大獎,靠的並不只是政治正確,有典型代表性的黑白故事,睿智而不乏幽默的處世方式,不動聲色默默流淌的溫情和彼此順理成章的改變。
《綠皮書》最大的優點是懂得發力的技巧,把歧視觀念批判地體無完膚,卻又舉重若輕;優雅的黑人和粗俗的白人,反差鮮明又能統一步調,偶爾有點小分歧,也看起來可愛地不行,輕鬆的氛圍讓人像按摩一樣舒服。公路片都是在找尋些什麼,片中的兩個男人完成了鋼琴巡演,實則是找到了尊重的位置。
當然,更離不開兩位主角的出色演繹。 尊嚴是自己爭來的,靠智慧、靠勇氣,靠彼此打開的心扉。60年代,離現在似乎並沒多久,然而對於黑人來說,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漫長和屈辱,喜歡義大利那熱熱鬧鬧的一大家子,充滿了家的溫暖。喜歡末尾處唐開車送託尼回家的那段,用身份的翻轉表達了人性的暖意。
我始終覺得,人類世界從古至今萬年曆程,決定歧視與不歧視的實質,是由文化經濟科技文明的綜合實力決定的,當一方強過另一方太多,歧視排斥必然產生,這個從來都不是膚色問題。今天你覺得A歧視B是個問題,也許數年後,就是B歧視A,或者C歧視A和B,誰又知道呢?人類大道本不平坦,都不過是浩瀚宇宙時間長河中一粟而已。
小結
感覺類似於很多出國的人都會存在的問題,既不算中國人也不算美國人德國人,在尋找認同中迷茫。要麼拼命融入西方去中國化,要麼徹底反過來。其實,沒有必要非要尋找國族認同。
因為天不會因為你成為中國人就是黑的,月亮不會因為你是美國人就是圓的。只有丟下國族認同的枷鎖才能獲得感知世界原貌真正的自由,成為一名因特納雄耐爾。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作者刪除,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