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93年的,大一開始創業,幹過餐飲、網際網路,炒過房等等。這400多棟樓裡只有十多棟是我自己買下的,其他都是包租的,我成功了有案例之後,又加槓桿進來做,現在全家人辭職跟著我做。接受質疑。」廣州一名90後女孩,在網上宣傳自己手裡有400「棟」樓經歷時,這樣回復網友。
原諒貧窮的我無法想像「棟」和「套」量詞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就算手裡有400套房,鐵口斷房都驚為天人了,一個90後女孩手裡的房子竟然是以「棟」來計算。我感覺,我的奮鬥在400「棟」面前一文不值。
原來炒房的狀態是這麼一種炫富,我想求一下和鐵口斷房一樣的,最大理想就是買一「套」房子的剛需族的心理陰影面積。聯想起今年2月份,深圳當地城中村女房東響應號召,給她名下的9棟樓的1200多戶租客減免了半個月80萬元房租,鐵口斷房實在是無法壓抑對這些人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又如黃河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這年頭,什麼時候開始流行起買房子論「棟」了?一個在廣州、一個在深圳,都是樓市大熱門的一線城市,財富的來源都和房有關。如果再加上,深圳賣12元鴨仔飯的大叔自帶10棟樓收租光圈。原來有的人的幸福的確不需要太努力。這就是因房發家的傳奇。
怎麼在樓市掘金?400棟的90後和10棟的盒飯叔的經歷似乎已經給了答案。
當年的第一波買商品房的人,到現在房貸已經還完了。如果把第一個吃螃蟹的,改為第一個捉螃蟹的,那麼,我們會發現,他們有了另外一個名字——炒房客。由於房地產的壓艙石作用,房子價值攀升,一些人藉機囤積房源,低買高賣,人為製造樓市緊張氛圍,轉手獲利。
之後,炒房客有遊兵散勇,演變成了軍團作戰,比如溫州是炒房團、煤老闆炒房團。他們對房子的吸納也由一棟一棟,變為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現在許多三四線城市,乃至於十八線小城的房價飆升,背後都有他們的影子。
炒房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它不能套用任何一種法律上已知的定義進行界定。因為,按照市場規則來說,人家沒錯。房子也是商品,是商品就允許低買高賣。所以我們出現了一大批迅速致富的人群。
然後是棚改貨幣化對城中村人群的「幫扶」政策,原本誰也看不上的犄角旮旯突然變成了香餑餑。只要你同意拆房,我就給你房子市價好幾倍的現金。原本的農民洗腳上岸,原本的隔壁小王秒變拆二代。
廣州400棟90後女孩當上了快樂的包租婆,平時最辛苦的工作就是收租。深圳10棟盒飯叔賣盒飯估計也只是為了情懷。而當我們正在暢想人均1.5套房,我們不缺房的時候,誰來告訴我,論「棟」賣的房子有多少人被平均了。
調查機構數據顯示,一線城市近3個月的房價累計上漲1.47%;二線城市房價累計上漲0.59%;三線城市房價累計上漲0.75%;四線城市房價累計上漲0.28%。疫情都沒有撼動房價,試問還有誰能動得了?
而且,還有調查顯示,對於下個季度的房價,23%的市民認為房價還會漲,48%的市民認為保持不變,僅15.9%的市民認為房價會降。
俱往矣,樓市風流人物數不過來。你是其中一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