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院長面試學霸 學生張口「子曰」被打斷

2021-01-08 中國日報網

(圖文無關)

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所有的過程只為那個最後結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沒有人告訴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後怎麼辦?難道自此之後人生皆成坦途,再不會遇到諸般煩惱困厄艱難?

只是忙於給孩子找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老師,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條件,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提高學生多少分數,這些都是偷懶的做法,也在事實上放棄了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責任。

人生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認識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是遠方的一座燈塔,能夠不斷照亮前進的道路。

今年上半年,我去上海面試學生。學生們做了非常認真的準備,一個個光鮮亮麗,就像他(她)們提供的申請材料一樣。無一例外,每個學生都是學習成績優異――至少位於年級前5%;藝術特長突出――至少會一種樂器;獲得過各級科技創新獎勵――至少是市級二等獎;熱心公益事業――至少去敬老院給老人洗過一次腳;等等。在慨嘆上海學生綜合素質高的同時,我也隱隱有一絲遺憾:他(她)們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有任何缺點;他(她)們看起來也太像了,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一組「家具」一樣。

包括他(她)們在面試中的表現也很相像。一個個正襟危坐,面帶微笑而不露齒;說話時吐字清晰,抑揚頓挫,仿佛在深情地朗誦一首詩。一個學生上來就說「子曰……」我打斷他,問他叫什麼名字,他告訴我之後,接著說「子曰」,我再次打斷他,告訴他我不關心子怎麼曰,我關心的是你想說什麼。他卻漲紅了臉,一句話也說不上來。還有一個學生自信滿滿地坐在我面前,等著我問各種可能的問題,仿佛一切盡在掌握之中。我說,我沒有什麼問題問你,你有什麼問題要問我嗎?她完全沒有料到我會提出這種問題,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幾乎要哭了出來。

顯然,所有的學生在來之前都經過了某種程度的面試培訓,至少看過一點兒如何應對面試的「寶典」,但可能沒有人告訴他(她)們,我並不感興趣他(她)們表現出來的是誰,我感興趣的是真實的他(她)們是誰。

最令我吃驚的是,當我問他(她)們,你希望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時,很少有人能答上來。學生們告訴我,他(她)們壓根兒就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真的是從來沒有想過嗎?其實不是。這個問題他(她)們曾經想過的,只不過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久到連他(她)們自己都忘記了而已。

小時候,每當大人問孩子,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孩子們總是興高採烈地回答:科學家、太空人、飛行員、警察叔叔(阿姨)……然而,當孩子們上學之後,這些問題就再也不曾被提起了,仿佛從來就沒有出現過。上課聽講,回家做作業,上輔導班,這些才是學生生活的全部。至於孩子的興趣是什麼,長大後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過一種怎樣的生活,似乎並沒有人關心,即使孩子自己也不關心。幾乎所有的老師、家長和學生只關心一件事:考了多少分,能上什麼學校。

一個被公認為好學生的成長軌跡,或者家長想像中的完美教育路線圖看起來是這樣的:上當地最好的幼兒園;在上小學之前已經認識很多漢字,會做複雜的數學題,能夠大段背誦很多經典名篇,講一口流利的英語;之後上當地最好的小學和中學;考上中國最好的大學――北大、清華;本科畢業後去世界最好的大學――哈佛,等等。當然,也有不少人從初中開始就瞄準了伊頓、埃克塞特等名校。且不說這些目標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實現的,即使全部都實現了,那之後呢?人生的目標又在哪裡?

我很想問一句:考上北大以後怎樣?

這不是我的想像。這些年來,我在世界各地見過很多優秀的孩子,他(她)們個個天資聰穎,勤奮刻苦,一路過關斬將,從未失手,總是處於同齡人最頂尖的群體之中,挑選最好的學校和最好的班級,是其他人豔羨的「人家的孩子」。然而,幾乎很少有人能體察他(她)們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迷茫。

有不少北大或哈佛的學生告訴我,上北大或哈佛是他(她)們從小樹立的目標,但有一天當他(她)們真的置身於無數次在夢中出現的校園時,卻常常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接下來又該做什麼呢?仿佛一個登山運動員在珠穆朗瑪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裡?

人生需要目標,但社會、學校和家庭都沒有教會孩子如何去尋找樹立自己的目標。我們對人生和教育的理解太過單一,而且缺乏想像力。我們總是要求孩子要成功,要比別人強,要考上最好的學校,但很少告訴他(她)們成功意味著什麼,生活的幸福源自何處,什麼是最適合自己的。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所有的過程只為那個最後結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沒有人告訴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後怎麼辦?難道自此之後人生皆成坦途,再不會遇到諸般煩惱困厄艱難?1923年,魯迅先生曾經發人深省地問道:「娜拉走後怎樣?」我也很想問一句:「考上北大以後怎樣?」

上學是為了接受好的教育,但正如儲蓄不能自動轉化為投資一樣,上學也並不意味著一定能接受到好的教育。我們之所以送孩子上學,並不是因為孩子必須要上學,而是因為他(她)們要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上學是一個人為了實現人生目標而必須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也是首要的一件事是:認識到你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每個人來到世間,都肩負了一個獨特的使命,這是獨立的個人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區別在於,有的人能夠發現自己的使命,最終成就一番宏圖偉業;有的人沒有發現自己的使命,最終碌碌無為,苟且一生。就像婚姻一樣,「一個蘿蔔一個坑」,冥冥之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唯一」。有的人找到了和自己相匹配的「唯一」,婚姻就幸福;有的人沒有找到,婚姻就不幸福,至少不快樂。

人的一生雖然漫長,可做的事情看似很多,但其實真正能做的,不過只有一件而已。這件事就是一個人來到世間的使命。發現使命不能依靠「天啟」――雖然很多人的確是在夢中或靈光一閃之間突然意識到自己的使命――教育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手段。教育的價值就在於喚醒每一個孩子心中的潛能,幫助他(她)們找到隱藏在體內的特殊使命和註定要做的那一件事情。

這是每一所學校、每一個家庭在教育問題上所面臨的真正挑戰。和上哪所學校,考多少分相比,知道自己未來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是更為重要和根本的目標。迴避或忽略這個問題,只是忙於給孩子找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老師,為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條件,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提高學生多少分數,這些都是偷懶的做法,也在事實上放棄了作為家長和教師的教育責任。

實際上,一旦一個孩子認識到自己未來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會從內心激發出無窮的動力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無數的研究結果已經證明,對於人的成長而言,這種內生性的驅動力要遠比外部強加的力量大得多,也有效得多。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人生不是一場由他人設計好程序的遊戲,只要投入時間和金錢,配置更強大的「裝備」就可以通關。一旦通關完成,遊戲結束,人生就會立即面臨無路可走的境地。人生是一段發現自我的旅程,路要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來。認識到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就像是遠方的一座燈塔,能夠不斷照亮前進的道路。

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先列一個負面清單

那麼,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未來會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換句話說,如何才能發現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潛質呢?每個人的方法可能都不同,但最重要的是要像那個只為蘋果而生的賈伯斯一樣,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找到自己的真正興趣所在,意識到你的一生將為何而來。

一般來說,大凡優秀的人,做任何事的結果都不會太差,真正困難的是要辨別這件事是不是你真正喜歡的事情。判斷是真喜歡還是假喜歡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看你是否為之痴迷,是否能夠心甘情願不計功利地為之付出時間和精力並始終堅持。真的痴迷是一種相思之態,白天想,夜裡想,連做夢也在想,想到他(她)就情不自禁地笑起來,見到任何東西都會想起他(她),和別人說話的內容也全都是他(她),為之興奮,為之發狂,甚至為之瘋魔。那是一種沉浸在幸福中的狀態。「不瘋魔不成活」,如果達不到這種狀態,就算不上痴迷,也就不是真正的興趣所在。

我建議,每一個學生,無論課業有多麼繁重,每天一定要抽出一點兒時間來獨處,給自己的心靈留出一點兒溫柔的空間,在完全放鬆的狀態下,聽聽內心深處的渴望。有時候,也可以拿出一張白紙,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無論這些想法看上去多麼幼稚,多麼可笑,甚至駭人聽聞都沒關係,反正這是寫給自己看的,與他人無關。

有人說,我就是對任何事情都沒有感覺,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甚至不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那該怎麼辦?一個好辦法是試錯。不停地嘗試所有的事情,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去掉那些不喜歡的事情。給自己列一個負面清單。不要害怕失敗。對於學生來說,失敗的成本很小,只要沒有被開除或退學,大不了還可以重新回到課堂,一切從頭再來。

對自己要有足夠的耐心。不是每個人都一定能夠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那需要花費時間和心力。找不到的時候不要著急,慢慢來,但必須要堅持不懈地不停地尋找。找了不一定能找到,但不找就一定找不到。同時,還要對自己充滿信心。既然你為這件事而來,那就誰也偷不走它,早一點晚一點找到都沒關係,重要的是你要發自內心的喜歡。還記得美國那位77歲時才拿起畫筆的摩西奶奶嗎?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只要你真正喜歡做一件事,那麼在任何時候開始都來得及,哪怕你已經80歲了。

人生不僅是一段生命,還應當是一段有質量的生命。判斷一段生命是不是有質量,就看每一天是不是你真正想過的日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只要找到了你真正喜歡的事情,即使只有一天,那也是幸福的和有質量的生命。

相關焦點

  • 北大學霸內涵楊冪是「花瓶「,被評委回懟:誰給你的優越感?
    導語:只有學習好或者是非常聰明的孩子,才能夠上清華北大這樣的學校,其實對於現在的人來說,像這種考上清華北大學校的學生,就好比是在古代時能夠考上狀元一樣,也是非常令人感到喜悅和激動的,而我們今天就來說一下大家所熟悉的明星楊冪,她曾經就是在北大畢業,甚至還被稱為「花瓶」。
  • 「北大還行」撒貝寧,你與學霸之間差的不止是學歷
    最新一期節目中,尼格買提約請康輝、撒貝寧、張蕾、李梓萌重回校園,再體驗一次「當學生的感覺」,小尼率先打開話匣子:「我們就當自己都是18歲,同屆的考生,我這次考試沒考好,不知道能不能上廣院,你們呢?」
  • 長沙市一中多人考上北大:有學霸也有健美操冠軍
    四大名校之一的長沙市一中喜訊不斷:多人上北大、清華沒問題,其中有學霸也有健美操冠軍。 袁園:寒門學霸、勵志典型 6月24日上午,長沙市一中舉行高三學生畢業典禮,主持人肖至俏抽空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這個主持人不得了。
  • 北大老師:考上清華北大的學霸,都有什麼共同點?
    畢業於北大物理系的老師曾說,自己發現身邊的學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知識非常淵博,讀書非常多。他說自己在中學時經常被老師誇獎,自己知識量挺豐富,天文地理無所不知,談今論古,班裡沒人比得上。上了北大以後,才發現自己根本不夠看,在班裡顯得特別孤陋寡聞。同學中有研究西方哲學的,研究經濟學的,研究古代西域歷史,真正算得上博古通今。這些學霸讀過大量書,對那些沒讀什麼書的學生,就會形成降維打擊。
  • 100名清華北大學霸的日記曝光:決定因素是天賦還是勤奮?
    為此我們特地邀請了百餘位來自清華北大的高分學霸總結方法,分享經驗,解答各位同學心中的疑惑。同時,為了使經驗的習得更符合學習規律,我們特地將這百餘篇經驗文章分成四冊,以使得廣大讀者能夠循序漸進地從中汲取營養。
  • 為什麼學霸能考上清華北大?看看他們的筆記,你就知道區別了
    我們在學生時代時,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學霸。學霸總是班級上的焦點,也是老師心目中的優等生。無論什麼考試,學霸總是穩居第一,相信這一點是很多學生都羨慕的。毫無懸念的是,高考後學霸大部分都會考上清華北大,差一點也能上重點大學,而其他學生只能讀普通本科或者是大專院校。可能有人會想,同樣是一個班學習的,為什麼學霸就能考上清華北大?
  • 清華「黑」北大「雜」 北京高校學生色彩分析報告
    日前,360手機助手根據學生用戶使用大數據,經過全面的分析研究,總結出了《大學愛情配對指南》。此功能主要根據對學生使用用戶群手機內安裝的APP特點,全面分析後得出,指南顯示,當前國內大學生根據其不同的性格特色,可以劃分為五類不同色彩人群,分別為紅色、黃色、黑色、藍色及綠色。
  • 穆稜一中兩名學霸,入選清華北大公示名單!
    穆稜一中兩名學霸,入選清華北大公示名單!清華、北大又一份重量級名單正在公示!2020年高校專項計劃報名審核通過名單正在公示簡直太厲害了!清華、北大向黑龍江25人發來「賀電」!更牛的是在黑龍江上榜的25名學霸中有4個人同時入選清華和北大雙!料!名!單!簡直就是大寫加粗的666!
  • 瞿澤林面試英文尷尬,又被爆料「偽學霸」
    ,《令人心動的offer2》是值得一提的,最近這段時間官宣之後,緊接著就就官宣定檔了,隨後又迅速更新了面試篇。不過更加令人注意的是幾位素人實習生的面試,畢竟是面試篇,肯定大家最關注,節目中多次提到的也是面試了。這一次的面試篇一更新,就引來了不少網友和觀眾們的熱議,畢竟這檔節目還是很受關注的,自然是大家紛紛討論節目中嘉賓們的表現了。
  • 在北大當學霸的義大利帥哥來重慶創業 招員工先看中文好不好
    如今隨著越來越多人學習中文,這個曾經的北大「學霸」希望,大家都能感受到中文的樂趣。 中文班裡成績最好的學生 一年之後,他成為班上中文成績最好的學生。 張盧卡把學習中文的經歷形容為「像喝白酒,後勁大」。「起初沒什麼感覺,進步也很慢,學著學著,會突然發現張口就來。」
  • 100位清華北大學霸親身總結:這些學習方法非常有用,一定收藏!
    學渣的玩法總是相似的,學霸的學習方法,則是各有不同。學霸們有很多習慣,這些習慣看似不經意,卻能讓他在考試的時候,屢戰屢勝。要想考試考得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個學霸跟他學。我盤點了很多清華北大的學霸,看他們的中學時代是怎麼學習的,學習的時候有什麼習慣。
  • 曾告訴北大陳平原:院長要代表教授對付校長
    我們來一起來回顧楊牧先生生前跟北大陳平原教授的對話,以下是一些摘錄和整合。它們有關詩歌,有關教學,有關立世,有關做人↓↓:把字和文講得清清楚楚才是真學問!北大教授陳平原曾提出了「詩歌如何教育」的問題,因為即使在北大,目前教授詩歌的傳統也面臨挫折,怎樣才叫進入詩歌的意境,又怎樣才能把詩歌講得有學問?楊牧認為,讓學生了解詩、欣賞詩,需要追溯中文本源,基本的文學史觀念是基礎。他結合柳宗元的《江雪》一詩,說明進入詳細文本分析的重要性。「進入每一個文字,把每一個字統統弄得水落石出。
  • 北大學霸告訴我的高分真相:正確「刷題」,學渣也能考出好成績
    我出生在教育資源落後的農村,我不是學霸,我的身邊也沒有學霸。就連成績最優秀的同學,也離北大清華相差甚遠。直到我去了北京,直到我住在了北大附近,直到我結識了北大的朋友,才第一次接觸到學霸。混熟了以後,我就問她們:「你們怎麼都這麼厲害?
  • 高考學霸逆襲:從倒數第一到760分成理科狀元,進北大卻學了中文
    文/米奇媽媽說教育眾所周知,高中學習有文科和理科之分,而學生的這一個選擇,往往也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走向。有的人以後會從事跟文字打交道的工作,而有的人卻一頭扎進了實驗室中。而有這樣一位學霸,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我們看到了,人生不設限,只要你敢想敢做,就可以取得成功。高考學霸的逆襲之路今天要講的這位學霸就是2015年浙江省高考理科狀元鄭恩柏,在那一年的高考中,他考取了760分的好成績。
  • 厲害:清華北大學生平均智商130!你信嗎?
    決定學生成績好壞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除了努力外,智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前段時間無意看過一篇新聞,說清華北大的學生平均智商高達130,你信嗎?清華大學記得清華某大學教授,曾經對清華500個學生家庭進行了深入調查,結果發現能考上清華北大的學生,其核心的原因非家庭背景也不是智商超群,這些學生的平均智商均在130左右。
  • 103位清華北大學霸親身學習方法總結,孩子學習高效,家長省心
    《清華北大學霸日記》特地採訪了103位來自清華北大的高分學霸,請他們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自己是如何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如何堅持,如何一步一步完成小目標,最終實現大目標。《清華北大學霸日記》一書,從學霸心路、高分寶典、學科錦囊、疑難突破四個角度,剖析了學霸的成長經歷和高分制勝法寶,其中不乏各省高考狀元的看家本領。
  • 考上清華北大的都是什麼樣的人?學霸的成功無法複製,但可以...
    考上清華北大的都是什麼樣的人? 「神一般的存在!」「平時玩遊戲,周末搞競賽。學習比你少,效率比你高。」「一種是天才型學霸,一種是學習有方法、刻苦努力,善於考試的學霸」 清華、北大一直是許多學子的夢想,小星所在的縣城,一年有一個考上,都要拉橫幅慶祝。
  • 2020版北大學霸上線
    奔赴抗疫前線的白衣戰士發表SCI論文14篇的科研先鋒博學經世、習藝正心的文藝新星在音樂海洋中遨遊的化學學霸助力邊疆教育事業的學生黨員……近日,2020年度「北京大學學生年度人物」出爐十位優秀的北大學子脫穎而出他們立足於本學科專業心繫家國
  • 高考685分,北大學霸親述英語劣勢如何逆轉為優勢
    以上這些家長反映的現象,其實代表了80%學生的問題。為了幫助學生們輕鬆學英語,愛上學英語,我們推出了「清北計劃」,邀請清華、北大的優秀學子向大家介紹最有效的學習經驗。其實,所有的學霸都是從一個普通學生成長而來的,可為什麼他們能考進名校,有的學生卻只能名落孫山,這其中有很多差異,心態上的差異,學習方法上的差異,等等。寒窗十餘載,這些清華北大的優秀學子憑自己的努力進入百年名校,他們的學習歷程,學習方法不盡相同,但一些共通的品質在他們身上熠熠生輝,有些成功不能複製,但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鑑。
  • 北大學霸攜妻歸隱田園11年,卻花光350萬積蓄,村民:精神有問題
    曾經就有一對北大學霸夫婦,他們放棄了自己飛黃騰達的事業,歸隱深山之中生活。不僅獨自修建了一棟房子,還有幾十畝田地耕種,過著自由自在的自給自足的生活。時光倒退2000年之際,北大教師王青松辭去工作,妻子也辭去了北大教學公職,兩個人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決然的選擇歸隱田園。直到11年後,他們才選擇出山,在這11年間,夫妻二人共花掉積蓄3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