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代購為名現貨銷售無明確合法來源的進口食品 應承擔食品安全懲罰...

2020-12-11 食品夥伴網

  雙十一網絡促銷日當天(11月11日)上午,上海一中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發布該院《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通報該院近三年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件審理情況,並發布典型案例。

  以代購為名現貨銷售無明確合法來源的進口食品 應承擔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責任


  ——王某與B 公司網絡購物合同糾紛案


  【基本案情】


  2019年7月6日,王某通過淘寶網在B公司經營的店鋪內購買了「現貨日本寶麗POLA鎂白丸18新版全身美膚祛淡痘印180粒90天量」(以下簡稱涉案產品)4份,單價1,120元,王某共支付價款4,480元。王某提交的該筆交易訂單信息及物流信息均顯示,其購買涉案產品當天,B公司即從浙江衢州發貨。B公司提交的店鋪公告顯示,涉案產品均系從日本採購而來,系國內現貨。王某提交的產品照片顯示,涉案產品外包裝均為日文標識,並無中文標籤。


  王某認為,B公司所售產品為進口食品,未進行中文說明,且生產地區為核汙染地區,系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故訴至法院,請求判令B公司全額返還購物款4,480元並支付十倍賠償款44,800元。B公司認為,王某、B公司間為委託代購關係,代購商品並無要求中文說明、中文標籤等;涉案產品的生產地在靜岡,研發地在橫濱,並非在核汙染地區,且產品在國內有獨資企業,不存在不安全的情況。


  【裁判結果】


  一審法院認為,針對王某的意見,B公司提供證據證明涉案產品的生產地在靜岡,研發地在橫濱;同時認為王某並無證據證明涉案產品存在不符合食品安全的事實,且王某非正當的消費者,其目的是為了獲取不法利益。王某針對B公司抗辯無反證推翻,故王某之訴請主張佐證依據不足。一審判決駁回了王某的全部訴請。王某不服,上訴至上海一中院。


  上海一中院認為,根據涉案產品的訂單信息、物流信息和店鋪公告,涉案產品系國內現貨,而非根據王某指示要求另行代為購買後發貨,雙方之間交易更符合買賣合同關係之本質,而非委託代購關係。在案並無證據顯示涉案產品系經正規進口渠道進口、經檢驗檢疫機構檢驗、加貼有中文標籤,且B公司亦未提供相應採購憑證。因此,涉案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明顯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屬於不安全食品。B公司對於涉案食品存在上述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之情形屬於明知,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規定,應承擔價款十倍懲罰性賠償責任。上海一中院據此改判B公司退貨退款並支付十倍賠償款44,800元。


  【典型意義】


  正確區分代購關係與買賣關係


  明確進口食品的安全標準


  網絡店鋪以代購為名銷售現貨進口食品,從交易流程來看,並非是委託方通過網絡購物平臺先行向代購方下單,再由代購方在海外購買商品後交付委託方,因此雙方之間並不成立委託代購關係,實際上網絡商鋪與購買者之間成立的是買賣合同關係。此類交易雙方主體間權利與義務應當按照《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予以認定。進口食品如未經檢驗檢疫、無中文標籤、無境外購買憑證,可以認定為無明確合法來源,屬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且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隱患,系不安全食品。作為出賣方的網絡店鋪,應根據《食品安全法》第148條第2款之規定,承擔食品安全懲罰性賠償責任。消費者在選購此類商品時,亦應當謹慎。

相關焦點

  • 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
    米女士慌了,要求網店提供報關單、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產品檢驗檢疫衛生證書等,均遭到拒絕,店鋪明確表示「奶粉肯定沒問題,但是你要的這些材料一個也沒有。」於是,米女士將該網店訴至法院。法官釋疑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店鋪作為經營者必須要保證食品來源的安全。
  • 最高法: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 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_新聞中心_中國網
    《解釋》第4條規定,公共運輸運輸的承運人向旅客提供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旅客有權主張承運人承擔作為食品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賠償責任,並明確不論是免費提供還是有償提供,承運人均應保證所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性,不得以食品是免費提供為由進行抗辯。二是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
  • 最高法:明確電商平臺責任 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
    《解釋》第4條規定,公共運輸運輸的承運人向旅客提供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旅客有權主張承運人承擔作為食品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賠償責任,並明確不論是免費提供還是有償提供,承運人均應保證所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性,不得以食品是免費提供為由進行抗辯。二是明確電商平臺責任承擔,把好網購食品安全關。
  • 銷售無中文標籤的進口食品須承擔十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
    離開餐廳時,陳祥要求上上閣公司為其本次消費行為出具發票,上上閣公司出具了預結單及發票, 發票顯示陳祥共消費6350 元, 其中久保田酒三瓶, 每瓶1600元。回到家中,陳祥仔細上網查找了相關的資料, 發現確實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籤是不允許進口的,屬於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
  • 最高法:經營者銷售過保質期食品需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
    為充分發揮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功能作用,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司法解釋》第6條對司法實踐中較為常見的情形進行了列舉,強化經營者責任意識,明確過保質期仍然銷售、無法提供合法進貨來源、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進貨、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等情形應當認定為經營者「明知」,同時做出兜底性規定以免遺漏。
  • 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消費者又該如何防範?
    涉案產品的詳情頁面顯示,奶粉產地為日本,適用人群為0至1歲。收到奶粉後,米女士又查詢了該產品的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信息,在「進口乳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名單」中未查到所購買奶粉的生產企業,甚至產地國都不在名單之列。
  • 最高院公布食品安全典型案例:銷售已過保質期的食品 構成經營者...
    原標題:快訊|最高院公布食品安全典型案例:銷售已過保質期的食品,構成經營者「明知」   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 銷售已過保質期的食品,構成經營者「明知」!最高法發布食品安全...
    (二)未能提供所售食品的合法進貨來源的;(三)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進貨且無合理原因的;(四)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的;(五)虛假標註、更改食品生產日期、批號的;(六)轉移、隱匿、非法銷毀食品進銷貨記錄或者故意提供虛假信息的;(七)其他能夠認定為明知的情形。
  • [轉載]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消費者又該如何防範?
    無檢驗檢疫合格證的進口奶粉能買嗎?新手媽媽米女士對進口奶粉情有獨鍾,經過精挑細選,她在一家網店購買了3罐日本某品牌嬰幼兒奶粉。涉案產品的詳情頁面顯示,奶粉產地為日本,適用人群為0至1歲。收到奶粉後,米女士又查詢了該產品的進口食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信息,在「進口乳品境外生產企業註冊名單」中未查到所購買奶粉的生產企業,甚至產地國都不在名單之列。
  • 15樓財經 外賣、網購、進口食品的安全誰來負責?最高法給出司法解釋
    北青-北京頭條記者了解到,這一解釋明確了食品不合格生產者、經營者不得推諉責任;提供免費餐食,安全責任不能免;電商銷售食品安全問題,在平臺對商家未履行審查義務的情況下,也要承擔連帶責任;進口食品必須符合我國相關標準要求等。
  • 明確了!網購食品權益受損,電商平臺要承擔連帶責任
    《解釋》明確,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未依法對平臺內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審查許可證,或者未依法履行報告、停止提供網絡交易平臺服務等義務,使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與平臺內食品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解釋》明確責任承擔主體,及時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 食品安全問題誰來擔責?最高法發布新司法解釋
    鄭學林說,《解釋》第4條規定,公共運輸運輸的承運人向旅客提供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旅客有權主張承運人承擔作為食品生產者或者經營者的賠償責任,並明確不論是免費提供還是有償提供,承運人均應保證所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性,不得以食品是免費提供為由進行抗辯。
  • 食品安全誰來負責?最高法發布新《解釋》→
    《解釋》第2條對平臺自營相關問題作了進一步明確,其中第1款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以標記自營業務方式所銷售的食品或者雖未標記自營但實際開展自營業務所銷售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消費者有權主張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承擔作為食品經營者的賠償責任。
  • 食品安全誰來負責?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食品安全民事糾紛五大典型案例
    第五條有關單位或者個人明知食品生產經營者從事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的違法行為而仍為其提供設備、技術、原料、銷售渠道、運輸、儲存或者其他便利條件,消費者主張該單位或者個人依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三條第二款的規定與食品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 【以案釋法】網絡代購引發「安全危機」,十倍賠償!
    「purtier胎盤素膠囊」為瓶裝,無中文標籤,商品說明書有對鹿胎盤素、鐵皮石斛、番茄紅素等的介紹。經李某查詢,得知該「purtier胎盤素膠囊」不符合我國食品安全法的相關標準,要求杜某賠償十倍價款的賠償金,故上訴到法院。本案爭議的焦點:1.李某與杜某之間形成買賣合同關係還是委託合同關係?2.杜某所提退還貨款及賠償十倍貨款損失的主張能否成立?
  • 免費餐食、外賣、網購、進口食品出了問題誰來負責?最高法司法解釋...
    明知食品不符標準仍銷售將被嚴懲解釋用列舉的方式明確,哪些情形屬於經營者明知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仍然銷售,需要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過保質期仍然銷售、無法提供合法進貨來源、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進貨、未依法履行進貨查驗義務等情形應當認定為經營者「明知」。
  • 「微店」購買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 商家被判十倍賠償
    原標題: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 商家被判十倍賠償案情回顧去年10月,張先生通過「微店」購物平臺向位於杭州的某商家購買了原產於西班牙的火腿。收貨後,張先生發現產品無中文標籤,也未取得進口許可,屬於禁止銷售的違法食品,因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十倍於購物款的賠償。庭審中,商家辯稱產品購自上海一家授權經銷商,來源合法,且在入境時已經通過檢驗檢疫,是合法的進口產品。但商家提供的帶有中文標籤的產品照片等證據,與張先生購買的貨品並不一致。經過審理,最終法院判決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張先生賠償款95968.3元。
  • 買到問題食品如何維權——最高法發布食品安全民事糾紛司法解釋
    李某購買後發現該食品為過期食品,認為該購物廣場的銷售行為違反食品安全法關於禁止生產經營「標註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的規定,遂提起訴訟,請求判令被告退還貨款並給予原告賠償金1000元。  根據食品安全法規定,經營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需承擔懲罰性賠償責任。因經營者是否「明知」是主觀狀態,消費者很難證明,審判實踐中也較難把握。
  • 網購「自營」食品出問題誰賠償?最新司法解釋來了
    來看要點梳理↓  提供免費餐食,安全責任不能免  公共運輸運輸的承運人向旅客提供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不論是免費提供還是有償提供,承運人均應保證所提供的食品的安全性,不得以食品是免費提供為由進行抗辯。
  • 預包裝食品不標保質期將重罰
    來源:新京報最高法發布司法解釋,明確食品安全案懲罰性賠償不以造成消費者人身損害為前提預包裝食品不標保質期將重罰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有關審理食品安全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解釋,其中明確電商平臺企業與平臺內經營者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