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店」購買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 商家被判十倍賠償

2020-12-11 環京津網

原標題:進口食品無中文標籤 商家被判十倍賠償

案情回顧

去年10月,張先生通過「微店」購物平臺向位於杭州的某商家購買了原產於西班牙的火腿。收貨後,張先生發現產品無中文標籤,也未取得進口許可,屬於禁止銷售的違法食品,因而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十倍於購物款的賠償。庭審中,商家辯稱產品購自上海一家授權經銷商,來源合法,且在入境時已經通過檢驗檢疫,是合法的進口產品。但商家提供的帶有中文標籤的產品照片等證據,與張先生購買的貨品並不一致。經過審理,最終法院判決商家退貨退款,並且支付張先生賠償款95968.3元。

法律解讀

本案的爭議焦點首先是商家銷售的火腿產品來源是否合法。商家在庭審過程中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貨物檢驗檢疫證明》《購銷協議》以及產品標籤照片等證據,但上述三證據中記載的品名與涉案食品品名均不一致,無法證明與涉案食品存在關聯性,因此也無法證明食品來源合法。

另一個爭議焦點是商品是否具有中文標籤。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籤;依法應當有說明書的,還應當有中文說明書。標籤、說明書應當符合本法以及我國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的要求,並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張先生主張該產品無中文標籤,商家對此持否定意見,但未提供有效證據證明。商家提供的照片顯示的產品是去骨火腿,而被上訴人收到的產品為帶骨火腿,且照片記載的品名與訂單上的不一致,因此法院對該證據的真實性和關聯性不予確認。

最後一個爭議焦點是張先生是否可以要求十倍賠償。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食品藥品案件若干問題規定》,商家明知涉案商品沒有符合規定的中文標籤而銷售,應屬於銷售明知是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有權要求商家支付所購價款十倍的賠償。

法官提醒

消費者在選購海外產品時要仔細甄別商家資質,必要時可以要求商家提供營業執照、食品經營許可證、檢疫證明及原產地證明等資質文件。在售前諮詢中,要向商家詢問商品是否有中文標籤、說明書、溯源碼等包裝信息。糾紛發生後,消費者要積極保存證據,及時主張權利。

(作者單位:北京市第四中級人民法院)

相關焦點

  • 銷售無中文標籤的進口食品須承擔十倍價款的懲罰性賠償
    餐廳銷售洋酒為何被判"十倍"賠償2017年11月,陳祥帶著幾位好友一同到贏海市上上閣餐飲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上閣公司)處就餐。就餐過程中,陳祥看到餐廳的酒柜上擺放著三瓶久保田酒,便詢問上上閣老闆汪清表示想要買下三瓶酒飲用。
  • 駁回食品無中文標籤的十倍賠償請求
    之前,在其他法院提起若干起進口紅酒無中文標識索賠案件,可以認定韓付坤在多美好超市處購買涉案紅酒目的是為了營利,故韓付坤不屬於消費者。爭議焦點之二對於涉案紅酒是否為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籤……。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籤、中文說明書或者標籤、說明書不符合本條規定的,不得進口」。
  • 情況有變:預包裝食品無中文標籤,究竟能否獲十倍賠償?
    關於預包裝食品中文標籤的必要性問題已經不需要討論,因為依據我國食品安全法及食品安全標準預包裝食品標籤通則的規定,預包裝食品是必須要有中文標籤的。問題的關鍵是,如果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籤,消費者在實施投訴時,能否有權要求食品生產經營者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規定,給予十倍懲罰性賠償。
  • 男子網購問題茶葉索要十倍賠償,索賠頻繁法院不支持
    三湘都市報12月7日訊(記者 楊昱 實習生 熊瑛)男子網購12盒茶葉,以包裝盒上面沒有貼中文標識,且茶葉產自核輻射地區為由,要求商家退款並十倍賠償。遭到拒絕後,將網店起訴到了法院。
  • 購買的巧克力沒印生產日期,消費者起訴網店後獲得十倍賠償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陳晨 楊璐 通訊員 楊明峰2019年2月,吳先生通在莊某某經營的網店購買了50盒「進口費列羅48粒金莎榛果威化巧克力禮盒裝」商品,吳先生收到貨後,發現上述產品外包裝印有英文,但沒有中文生產日期、保質期、經銷商、貯存方式
  • 以代購為名現貨銷售無明確合法來源的進口食品 應承擔食品安全懲罰...
    王某提交的該筆交易訂單信息及物流信息均顯示,其購買涉案產品當天,B公司即從浙江衢州發貨。B公司提交的店鋪公告顯示,涉案產品均系從日本採購而來,系國內現貨。王某提交的產品照片顯示,涉案產品外包裝均為日文標識,並無中文標籤。
  • 經營含有櫻花配料的果凍,食品經銷商被判十倍賠償
    8號生產日期:2019年7月25日產地:安徽省蕪湖市電話:0553-74××××8傳真:0553-7485679注意:無一口吞食,三歲以下兒童不宜使用,老人兒童須監護下食用」原告收到上述商品後,經查詢,櫻花目前尚未被國家批准為新資源食品(新食品原料),因此,原告認為涉案商品系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遂起訴要求退貨退款並要求被告十倍賠償。
  • 買了6瓶進口紅葡萄酒,卻沒有貼中文標籤,男子要求退一賠十!法院:支持
    春節期間,劉先生家庭聚會,特意從某公司處購買了6瓶法國紅葡萄酒。買回家後,妻子問這買的什麼酒,劉先生告訴她買的正宗法國紅葡萄酒。妻子說,這酒瓶上的標籤怎麼沒有一個中文,誰能認出是法國酒呢?劉先生原以為全是外文的標籤才能體現出全進口,經妻子提醒,劉先生上網查詢,發現法律有規定,進口食品必須張貼中文標示。於是,劉先生與賣酒的公司協商退回所買的酒。
  • 【以案釋法】網絡代購引發「安全危機」,十倍賠償!
    2018年7月,杜某利用自身具有境外購物的便利條件幫李某購買所需「purtier胎盤素膠囊」。2018年8月31日,李某通過微信及銀行轉帳方式分別向杜某支付19800元。杜某先後分兩次向李某交付「purtier胎盤素膠囊」共計11瓶。「purtier胎盤素膠囊」為瓶裝,無中文標籤,商品說明書有對鹿胎盤素、鐵皮石斛、番茄紅素等的介紹。
  • 購買了塗改生產日期的食品,能主張十倍懲罰賠償嗎?看看案例
    購買了塗改生產日期的食品,能主張十倍懲罰賠償嗎?看看案例《食品安全法》對於食品安全標準有著嚴格的規定,因為食品安全關乎著每個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食品包裝標識則是商家向消費者傳遞信息、進行承諾的重要載體。消費者在拆開包裝之前,只能通過食品標籤標識了解食品屬性,因此它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但包裝標識錯誤的情況屢見不鮮。下面我們看看案例。1.某節日,公司委派羅某去採購一批泰國精米作為員工福利發放,吳某向超市支付價款人民幣2.5萬元。在發放精米過程中,公司人員發現精米生產日期被用酒精塗改,痕跡明顯。羅某與超市交涉要求超市退還購物款,並賠償16萬元,遭拒。
  • 「大咖觀點」電子商務法立法專家姚志偉|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中的「中文標籤」問題
    中文標籤的問題具體指的是,跨境電商進口銷售的產品包裝上是否必須有中文標籤。以進口奶粉為例,它的中文標籤就是由《食品安全法》所明確規定的,如果沒有,就會遭受行政處罰或可能面臨民事賠償。《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籤;依法應當有說明書的,還應當有中文說明書。
  • "月月十九查酒"行動:進口酒未貼中文標籤 商家聲稱是"私藏""樣品"
    廈門網訊(本組文/廈門日報記者 陳泥 通訊員 陳博儒 本組圖/廈門日報記者 王協雲)近年來,在廈門各大商場超市中,進口紅酒的比例越來越高,價格也越發親民。但購買時,您是否會留心進口紅酒包裝上的中文標籤?
  • 銷售無中文標籤預包裝進口食品 天津一超市被罰5000元
    中國質量新聞網訊 3月22日,天津市濱海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發布的一份行政處罰書顯示,天津自貿試驗區奧一特外灘食品超市(譚進)因銷售無中文標籤預包裝進口食品,被天津市濱海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5000元。
  • 案例|銷售使用非普通食品原料櫻花的櫻花果凍,法院判處商家十倍賠償
    ,生產日期:2019年7月25日產地:安徽省蕪湖市電話:0553-74××××8傳真:0553-7485679注意:無一口吞食,三歲以下兒童不宜使用,老人兒童須監護下食用」原告收到上述商品後,經查詢,櫻花目前尚未被國家批准為新資源食品(新食品原料),因此,原告認為涉案商品系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遂起訴要求退貨退款並要求被告十倍賠償。
  • 男子喝了網購進口咖啡後頭暈噁心 賣家被判「退一賠十」
    同時,該款咖啡產品外盒包裝和內袋包裝均為外國文字,無中文標籤,也未標識食品或藥品批准文號。孫某認為該款咖啡產品違反了食品安全標準,非法添加非食品原料東革阿里,且產品中添加的新食品原料瑪咖,未註明食用量與禁忌人群。
  • 進口食品 沒「中文標籤」有貓膩
    國家質檢總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現行法規,經檢驗檢疫合格、具備「中文標籤」的進口食品方可入境銷售。具備「中文標籤」! 具備「中文標籤」 !具備「中文標籤」!重要的話說3遍。而媒體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商場和超市裡中文標籤「缺席」現象仍舊普遍,甚至還有過期的進口食品仍在銷售。
  • 進口食品標籤竟然暗藏貓膩!少標註的熱量等於多吃仨饅頭
    他認為商家用低能量來吸引消費者,客觀上誤導了消費者對能量攝入的正確判斷,因此,小北將超市起訴到北京房山法院,並在近日的一審判決中勝訴,獲得了超市十倍的賠償。然而,進口食品日期標註不規範的現象屢有發生。同時根據我國《進出口食品標籤管理辦法》的規定,進口食品標籤必須為中文標籤,標籤的內容必須和外文內容完全相同。
  • 商家網售進口蜂膠膠囊 違反國標買家獲10倍賠償
    近日,西安市未央區法院張家堡法庭審理一起特殊案件,商家因網店上銷售進口蜂膠違反國標被判賠,不僅退還了消費者貨款,還進行了10倍賠償。如果你也有網店或經營微商,那你也要注意了。普通食品不得添加蜂膠 2017年8月,張某從某商貿公司在購物網站上開設的店鋪購買了三盒巴西原裝進口蜂膠膠囊。事後,張某才得知蜂膠系藥品,不得用於普通食品中。發現問題的張某,故以該蜂膠膠囊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為由對某商貿公司提起訴訟,要求某商貿公司退還貨款並支付10倍貨款作為損失賠償。
  • 案例|銷售添加非普通食品原料「玫瑰花、黃芪、黨參、肉蓯蓉」的「玫瑰花桂圓茶」,法院判處商家十倍賠償
    原告張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退回購物款528元,以及十倍賠償購物貨款金5280元;合計:5808元。2、判令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被告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履行食品安全審查義務,其知道涉案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但其公然生產銷售,其行為是銷售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條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是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一千元的,為一千元。
  • 網購進口食品安全嗎
    法官釋疑預包裝進口食品中文標籤問題非常常見,而且涉訴量很大。根據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條的規定,進口的預包裝食品、食品添加劑應當有中文標籤。標籤應當載明食品的原產地以及境內代理商的名稱、地址、聯繫方式。預包裝食品沒有中文標籤或者標籤不符合規定的,不得進口。店鋪作為銷售者,應當履行食品經營者的法定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