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神農故裡,農耕文明發祥地,疫情結束後遊湖北之隨州

2020-12-26 Tao遊天下

《禮記》有曰:「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正如史書所記,五千多年前,炎帝誕生於烈山神農洞,他發明了刀耕火種,馴養耕牛;帶領部落制耒耜、植五穀、建居所、制陶器……,開啟了華夏農耕文明。

炎帝神農故裡坐落在隨州市西北18公裡處的厲山鎮,這裡是緬懷華夏始祖,尋蹤炎帝神農文化的遊覽地。步入景區入口處就會被深厚的神農文化氣息所感觸,入口處抽象的浮雕文化牆,仿佛帶回到了那個混沌、蒙昧時代。在景區中軸線,跨過九拱橋,華夏始祖門便呈現在眼前。大門青石構築,古樸大氣,門上雕刻的「華祖」、「農宗」大字和炎帝農耕時代的風情圖案,反映了炎帝的民族地位。炎帝神農創造了農耕被譽為「農宗」;帶著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後人視他為「華祖」。進入始祖門就到了景區神聖的謁祖朝聖區。

「火」和「牛」是炎帝神農部落的圖騰,呈正方形的聖火臺,四面用雕刻呈現了原始火文化。聖火臺是歷屆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火種點燃的地方,就像奧運聖火,這裡點燃的是中華兒女那一團不熄滅的精神之火。謁祖廣場氣勢恢宏,可同時容納兩萬人參加祭拜,歷屆尋根節拜祖大典就在這裡舉行。龐大的廣場中間,八根巨型的石柱整齊分布,柱體浮雕顯現了炎帝神農「削桐為琴,臺榭而居,治麻為布,開創農耕,日中為市,作陶為器,嘗遍百草,創造耒耜八大功績。

進入炎帝神農大殿,炎帝始祖石像一手抱著稻穀,一手拿著靈芝,目光慈祥,安坐於大殿正中。這是炎帝始祖開創農耕和發明醫藥的傑出貢獻的象徵,雕像背後木質屏風上雕刻著炎帝神農的各種傳說和豐功偉績,與聖像融為一體。殿頂的祥雲浮雕,四周牆壁的雕刻,形象地再現了炎帝帶領部落先民走向農耕文明的場景。祭拜炎帝後,走出大殿,舉目遠眺,正前方烈山湖環繞,彎月湖和旭日園分布東西兩側,體現了炎帝神農探索人類文明之路的精神與日月同輝。而鐘鼓樓,晨鐘暮鼓,則傳遞著我們共同始祖的福音。

經過炎帝神農氏碑亭拾階而下,炎帝神農誕生地神農洞便呈現在眼前。傳說神農的母親就是在此生下神農。神農洞在神農廟庭院一旁的石壁之中,洞穴藤蔓掩映,深邃幽靜。神農廟,是後人為了追思始祖炎帝神農之情而建,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記載「在神農洞旁邊建有神農社」,可見其歷史悠久。

神農廟外臺階兩旁的石欄杆上,豎有六面分別寫有呂、盧、高、許、紀、姜六姓的旗幟,這些姓氏都是炎帝神農的直系後裔,共稱為烈山六姓。烈山湖邊,山水環繞,環境優美的炎帝神農故裡,是華夏兒女尋根謁祖,聖跡觀光,追尋炎帝神農文化的精神的重要遊覽地。

隨州西南50多公裡處的大洪山自然優美,人文豐富。據稱炎帝神農氏曾帶領族人在此開耕安居,是史前文明的重要墾耕地。《山海經》也記載了「大禹三至漢東,救溳山人民與洪水泡天的危難之中。」溳山即為大洪山。

大洪山擁有大片原始森林群落,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著非常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主峰寶珠峰海拔1055米,山頂三峰一體,東北鼓樓峰、東南鐘樓峰、西北捨身崖。黃龍池居於三峰中之間,水質清醇甘甜,終年不涸。自唐朝以來,大洪山就是佛教名山,在以寶珠峰為核心的崇山峻岭中先後建有26座寺廟。這些寺廟大都沒有得以保存下來,只有重建的大慈恩寺、洪山寺等寺院,使這裡仍保留著佛教名山的氣象。

寶珠峰大慈恩寺依山而建,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佛足閣、金頂等建築。大雄寶殿威嚴地落在核心位置,整個建築群呈十字形展開,錯落有致,大氣磅礴。在大慈恩寺可聆聽禪理,感受佛學文化,更可登上金頂欣賞大洪山「橫亙西南壓萬峰」,「踏破白雲山外山」的美景。秀美的大洪山自然風景與玄妙的佛教文化,構建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氛圍。

古時,處於大洪山的洪山禪寺馳名中外,歷代宗師、大德高僧層出不窮,是禪宗南宗曹洞宗發祥地之一。洪山禪寺是洪山寺上下兩院的統稱,上院建於寶珠峰頂,下院在山麓南面,在歷史上幾興幾落,古建築最後毀於清末。復建的洪山寺在原下院的舊址上,洪山寺院落成,使千年古寺得以佛光再現。寺院前有一株千年古銀杏,據說是最初建寺院時的和尚所栽種。歷經千年依然枝繁葉茂,如今成了大洪山的鎮山之寶。每逢金秋,滿樹金黃,與四周的遠山近巒相互輝映,似一尊金身大佛,聳立在色彩斑斕之中,頗為壯觀。

大洪山風景區不僅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森林密布,山峰各異,水秀洞奇,千姿百態;林中溪流、瀑布、山湖密布。石灰巖地質的大洪山,溶洞眾多,寶珠峰周圍分布有仙人洞、雙門洞、黃巖洞、兩王洞、小泉洞和娥皇洞等向遊人開放,各溶洞形色各異,雄偉壯觀,鍾乳懸掛,宛若迷宮,大洪山的溶洞資源堪稱「天下奇觀」。

以田園風光、古銀杏樹為特色的千年銀杏谷位於隨州洛陽鎮永興村,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銀杏群落之一。整個村落植有510多萬棵銀杏樹,分布密集,成群成片,匯聚成谷。在銀杏谷千年古銀杏樹有308棵,百年以上17000多棵,古銀杏樹與村舍,古民居建築,田園生活交融。千年古銀杏樹,高大挺拔,金黃燦爛,銀杏樹旁農家小院炊煙嫋嫋,連綿的銀杏樹在彎彎山道纏綿,陽光下山脈、樹冠,翠流湧動。走進銀杏谷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會看到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榮景象。金秋時節,更是一谷金黃,層林盡染,與古民居景觀構成一派精美的畫廊。

隨州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年少成長的地方,他在這裡生活了18年之久,是其成長的一方樂土。他在著作《李氏東園記》中以「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於隨哉。」表達對隨州的眷戀之情。隨州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豐厚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的地方,是旅遊休閒的一方樂土。

相關焦點

  • 來到山西上黨,走訪神農故裡,明白我是誰、從哪裡來、往哪裡去
    作為一個文明國家的子民,我們的至少可以清晰地知道,我們是英雄的後裔,我們的源起是盤古開天、女媧造人、遂人起火、伏羲畫卦、神農辨谷,我們來自華夏文明最早的發祥地黃河流域,我們的短期目標是實現小康與大同,協同人們從自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並最終達至自在王國。
  • 湖北最低調城市,坐擁中國第八大奇蹟,被譽「鄂北明珠」僅為五線
    說起湖北,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荊楚文化,作為先秦楚國地區,湖北歷史悠久的楚文化被稱為中國文明之源,位於湖北省北部的隨州市,位於「荊豫要衝」,扼住「漢襄喉」,全市總面積9636平方公裡,總人口221.67萬人,國內山川秀美被稱為「鄂北明珠」。
  • 2020年全國旅遊簡介(湖北省)之《隨州市》主推市內景點
    隨州,湖北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位於湖北省北部。隨州素有"漢襄咽喉","鄂北明珠"之稱。大洪山風景區位於湖北省中北部,居湖北盆地與南陽盆地之間。是中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西臨襄(陽)鍾(祥)江漢谷地,東接溳水河谷丘陵,南連江漢水網平原,東北與桐柏山遙相呼應。橫跨隨州、荊門兩地三市區(隨縣、鍾祥、京山)方圓350平方公裡。主峰寶珠峰坐落於隨縣境內,海拔1055米。大洪山是佛教南禪宗曹洞宗的發祥地。
  • 聽大師菜背後的故事,尋找隨州美食之旅的魂
    隨州就有曾端上「世界飯局」的硬菜。在7月外交部湖北全球推介會上,隨州這道菜上了「世界級飯局」:「隨州菜卷「作為十九道主菜之一在這個世界級的宴會上亮相。其實,隨州的硬菜還有很多,讓我們跟隨隨州大師的菜,開啟隨州美食之旅吧!
  • 《山海經》——神農氏
    傳說當時有丹雀銜九穗禾飛過炎帝頭頂,正好掉落了幾顆,炎帝將這幾顆稻穀拾起來,在合適的季節種在田中,等禾苗成熟後又將其分給百姓,並教他們耕種的方法,從此人間有了農耕,告別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於是人們便稱炎帝為「神農」。
  • 【直擊】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中建三局火神山建設團隊承擔...
    【直擊】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中建三局火神山建設團隊承擔火炬傳遞任務! 歲次庚子 序在孟夏八方龍裔 敬祖於斯5月18日,農曆四月廿六炎帝華誕庚子年世界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暨拜謁炎帝神農大典
  • 為什麼一定要學神農灸道二十四節氣灸(2021培訓時間表)
    5月29-6月4日,第五屆神農灸道研討會,湖北隨州神農故裡,【以病為師,以康復為榜樣】,給艾灸自救自灸的朋友展示的舞臺,向有結果的人學習,向死而生,放下恐懼,逆向修行,歸根復命!特殊道場,尋根謁祖,心誠則靈,連結源頭智慧,啟動根源能量,你,不容錯過!生生者動皆之於死地。
  • 段曉萱:在參加支援湖北隨州醫療隊的前前後後……
    段曉萱是縣人民醫院首批馳援湖北隨州醫療隊中的一員,3名隊員中她年齡最小,只有22歲。疫情爆發後,段曉萱每天通過新聞、網絡,實時關注疫情進展。當看到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都去武漢支援時候,她就想,如果醫院需要派人去,我一定會報名。
  • 「與愛同行,惠遊湖北」,盤點全省13個地區各「最值得去」的景點
    回收2020的年首,讓全世界的人們心繫湖北,在黨的領導下,來自全國的志願者、醫務人員等等不畏艱險、頑強不屈,為打贏湖北報位置、疫情保衛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為此感謝全國,湖北宣布8月8日至年底對湖北A級景區免費向國人開放,得到這一消息的小編,立馬翻開地圖,一覽了一下整個湖北省。
  • 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作者回憶湖北鑑「寶」往事
    最近,全國各族人民共克時艱,取得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階段性成果。在抗擊疫情中,給人們帶來最多感動的要數戰鬥在最前線的醫護人員,他們是我們新時代的英雄,是「最可愛的人」。筆者老伴退休前的一位同事,與我們家住得近,兩家經常來往。那位同事的女兒從小就常來我家玩,女孩長大後在北京某大醫院重症科工作。17年前的「非典」,她積極參加,抗擊疫情。
  • 隨州或新增1個4A級景區!正在公示……
    湖北或將新增6家國家4A級景區隨縣田王寨景區上榜12月15日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發布了《關於2020年新評4A級旅遊景區名單公示》↓↓↓根據《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7775-2003)和《旅遊景區質量等級管理辦法》,經市(州)文化和旅遊局初評推薦,湖北省文化和旅遊廳組織評定
  • 湖北多個景區解鎖雪景模式!絕美大片上線!
    寒風捲地,湖北多地瑞雪降臨,變身潔白的童話秘境。今天,就隨我們去賞銀裝素裹下的湖北絕美大片!隨州炎帝故裡風景名勝區圖/張玉國 攝炎帝神農故裡位於隨州市隨縣厲山鎮,為國家4A級風景區。雪後的炎帝神農故裡,水天一色,潔白無瑕。
  • 湖北耗資百億元打造一條高鐵,不在襄陽,也不在荊州!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湖北,耗資527.5億元,打造高鐵,既不在襄陽,也不在荊州!而是在武漢。武漢被稱為「漢」,是中國湖北省的省會,中部最大的城市和唯一的副省級城市,武漢有13個轄區,其中7個是中心城區,另外6個是新城區,武漢位於長江中遊平原的下遊,江漢平原的東部,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就像圍棋棋盤上的天元一樣,被譽為中國的「心臟」。
  • 古稱漢東之國——湖北省隨州市,隨州市八大著名景點
    隨州位於湖北省北部,聞名於世的編鐘出土於此,也是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生地;隨州地處長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匯地帶,東承武漢,西接襄陽,北臨南陽、信陽,南達荊州,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是湖北省對外開放的」北大門」,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東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轉站
  • 神農嘗百草,最初竟不是為了尋找草藥?
    疫情期間,作為五千年文明歷程裡的一塊瑰寶——中醫的作用再一次顯現。「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草藥的發明可謂是中醫發展歷程中一次重要的裡程碑事件。「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作陶冶斤釜,為耒耜鉏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助,百果藏食。」可以見得,神農氏教化萬民,發明製作出各種農用工具,帶領大家徵服自然開荒種植,並且培育出了賴以生存的重要口糧「粟」。於是乎五穀興旺,乃至人丁興旺,一個民族的繁衍和生活生產的安全都得到了極大的保障。
  • 湖北這4座城市顏值開掛,太適合春節度假了!
    >峽江原林之旅吧!荊州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是著名的三國古戰場,歷史上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三國故事都發生在這裡。在荊州,最能代表荊州歷史文化、最值得一看的便是荊州古城。
  • 三峽「泥倉子」: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
    「泥倉子」是一種勞動田祭遺風 周星亮 攝中新網宜昌9月23日電 題:三峽「泥倉子」:傳承和弘揚中華農耕文明作者 董曉斌 姚紅 黃路遙敲響栽秧鑼鼓,「栽秧婦女」與「挑秧小夥」互相把稀泥砸到對方身上,以此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三峽農耕民俗「泥倉子」 周星亮 攝23日,湖北省枝江市仙女鎮休閒廣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 青海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一、青海的悠久歷史  青海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歷史上的青海,一直是多民族勞動、生息、交融發展的地區,世代生活在這片神奇土地上的先民,包括羌獷、或沉重、或慘烈,以那曾經有過的輝煌,吸引著令人的目光,去閱讀那幅依然留存的詩篇。  1.青海沒有輸在歷史的起跑線上  遠古時期,青海氣候溫暖潮溼,土地肥沃,草木繁盛,是一個特別適合人類生息繁衍的地方。
  • 寧波(餘姚)陽明文化周開幕,「陽明故裡『姚』文明」短視頻大賽開賽
    浙江在線-寧波頻道10月31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邵巧宏 賀元凱 共享聯盟餘姚站 應紅淵)「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諸君念之念之!」金秋送爽,2020年10月31日是王陽明548周年誕辰日,早上,位於餘姚的陽明故居傳出朗朗書聲,餘姚市在這裡舉行了隆重的禮賢儀典。
  • 正覺的道路:第二課〈印度河文明與泛濫農耕〉文明歸宿究竟是什麼
    印度河文明與泛濫農耕1. 古文明的興起與衰頹文明一詞深入現代人腦海裡,舉目所見人類可及之處不無文明的蹤跡。世界上的所有文明起源幾乎可以說是由農耕開始,但也是由農耕結束。提起蘇美文明、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馬雅文明什至是中國的殷商文化,這些曾經發展出輝煌文化的時代,都經歷了興起、繁榮與衰頹的過程。推究其根本的原因,與當地人類對植物的利用有非常大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