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有曰:「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正如史書所記,五千多年前,炎帝誕生於烈山神農洞,他發明了刀耕火種,馴養耕牛;帶領部落制耒耜、植五穀、建居所、制陶器……,開啟了華夏農耕文明。
炎帝神農故裡坐落在隨州市西北18公裡處的厲山鎮,這裡是緬懷華夏始祖,尋蹤炎帝神農文化的遊覽地。步入景區入口處就會被深厚的神農文化氣息所感觸,入口處抽象的浮雕文化牆,仿佛帶回到了那個混沌、蒙昧時代。在景區中軸線,跨過九拱橋,華夏始祖門便呈現在眼前。大門青石構築,古樸大氣,門上雕刻的「華祖」、「農宗」大字和炎帝農耕時代的風情圖案,反映了炎帝的民族地位。炎帝神農創造了農耕被譽為「農宗」;帶著先民由蒙昧走向文明,後人視他為「華祖」。進入始祖門就到了景區神聖的謁祖朝聖區。
「火」和「牛」是炎帝神農部落的圖騰,呈正方形的聖火臺,四面用雕刻呈現了原始火文化。聖火臺是歷屆華人炎帝故裡尋根節火種點燃的地方,就像奧運聖火,這裡點燃的是中華兒女那一團不熄滅的精神之火。謁祖廣場氣勢恢宏,可同時容納兩萬人參加祭拜,歷屆尋根節拜祖大典就在這裡舉行。龐大的廣場中間,八根巨型的石柱整齊分布,柱體浮雕顯現了炎帝神農「削桐為琴,臺榭而居,治麻為布,開創農耕,日中為市,作陶為器,嘗遍百草,創造耒耜八大功績。
進入炎帝神農大殿,炎帝始祖石像一手抱著稻穀,一手拿著靈芝,目光慈祥,安坐於大殿正中。這是炎帝始祖開創農耕和發明醫藥的傑出貢獻的象徵,雕像背後木質屏風上雕刻著炎帝神農的各種傳說和豐功偉績,與聖像融為一體。殿頂的祥雲浮雕,四周牆壁的雕刻,形象地再現了炎帝帶領部落先民走向農耕文明的場景。祭拜炎帝後,走出大殿,舉目遠眺,正前方烈山湖環繞,彎月湖和旭日園分布東西兩側,體現了炎帝神農探索人類文明之路的精神與日月同輝。而鐘鼓樓,晨鐘暮鼓,則傳遞著我們共同始祖的福音。
經過炎帝神農氏碑亭拾階而下,炎帝神農誕生地神農洞便呈現在眼前。傳說神農的母親就是在此生下神農。神農洞在神農廟庭院一旁的石壁之中,洞穴藤蔓掩映,深邃幽靜。神農廟,是後人為了追思始祖炎帝神農之情而建,北魏時期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曾記載「在神農洞旁邊建有神農社」,可見其歷史悠久。
神農廟外臺階兩旁的石欄杆上,豎有六面分別寫有呂、盧、高、許、紀、姜六姓的旗幟,這些姓氏都是炎帝神農的直系後裔,共稱為烈山六姓。烈山湖邊,山水環繞,環境優美的炎帝神農故裡,是華夏兒女尋根謁祖,聖跡觀光,追尋炎帝神農文化的精神的重要遊覽地。
隨州西南50多公裡處的大洪山自然優美,人文豐富。據稱炎帝神農氏曾帶領族人在此開耕安居,是史前文明的重要墾耕地。《山海經》也記載了「大禹三至漢東,救溳山人民與洪水泡天的危難之中。」溳山即為大洪山。
大洪山擁有大片原始森林群落,動植物資源豐富,有著非常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主峰寶珠峰海拔1055米,山頂三峰一體,東北鼓樓峰、東南鐘樓峰、西北捨身崖。黃龍池居於三峰中之間,水質清醇甘甜,終年不涸。自唐朝以來,大洪山就是佛教名山,在以寶珠峰為核心的崇山峻岭中先後建有26座寺廟。這些寺廟大都沒有得以保存下來,只有重建的大慈恩寺、洪山寺等寺院,使這裡仍保留著佛教名山的氣象。
寶珠峰大慈恩寺依山而建,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佛足閣、金頂等建築。大雄寶殿威嚴地落在核心位置,整個建築群呈十字形展開,錯落有致,大氣磅礴。在大慈恩寺可聆聽禪理,感受佛學文化,更可登上金頂欣賞大洪山「橫亙西南壓萬峰」,「踏破白雲山外山」的美景。秀美的大洪山自然風景與玄妙的佛教文化,構建了天人合一的和諧氛圍。
古時,處於大洪山的洪山禪寺馳名中外,歷代宗師、大德高僧層出不窮,是禪宗南宗曹洞宗發祥地之一。洪山禪寺是洪山寺上下兩院的統稱,上院建於寶珠峰頂,下院在山麓南面,在歷史上幾興幾落,古建築最後毀於清末。復建的洪山寺在原下院的舊址上,洪山寺院落成,使千年古寺得以佛光再現。寺院前有一株千年古銀杏,據說是最初建寺院時的和尚所栽種。歷經千年依然枝繁葉茂,如今成了大洪山的鎮山之寶。每逢金秋,滿樹金黃,與四周的遠山近巒相互輝映,似一尊金身大佛,聳立在色彩斑斕之中,頗為壯觀。
大洪山風景區不僅人文、歷史資源豐富,森林密布,山峰各異,水秀洞奇,千姿百態;林中溪流、瀑布、山湖密布。石灰巖地質的大洪山,溶洞眾多,寶珠峰周圍分布有仙人洞、雙門洞、黃巖洞、兩王洞、小泉洞和娥皇洞等向遊人開放,各溶洞形色各異,雄偉壯觀,鍾乳懸掛,宛若迷宮,大洪山的溶洞資源堪稱「天下奇觀」。
以田園風光、古銀杏樹為特色的千年銀杏谷位於隨州洛陽鎮永興村,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銀杏群落之一。整個村落植有510多萬棵銀杏樹,分布密集,成群成片,匯聚成谷。在銀杏谷千年古銀杏樹有308棵,百年以上17000多棵,古銀杏樹與村舍,古民居建築,田園生活交融。千年古銀杏樹,高大挺拔,金黃燦爛,銀杏樹旁農家小院炊煙嫋嫋,連綿的銀杏樹在彎彎山道纏綿,陽光下山脈、樹冠,翠流湧動。走進銀杏谷不管在哪個地方,都會看到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榮景象。金秋時節,更是一谷金黃,層林盡染,與古民居景觀構成一派精美的畫廊。
隨州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年少成長的地方,他在這裡生活了18年之久,是其成長的一方樂土。他在著作《李氏東園記》中以「隨雖陋,非予鄉,然予之長也,豈能忘情於隨哉。」表達對隨州的眷戀之情。隨州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豐厚人文、歷史和自然資源的地方,是旅遊休閒的一方樂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