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德國軸心國的盟友主要是日本和義大利,其中義大利有點打醬油的意思,完全是為了充人數罷了,關鍵還是日本和德國兩國。
但是這也令很多人覺得不解,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相距萬裡。從歷史上看,這兩個國家也並沒有什麼淵源,一戰時日本還趁火打劫,吞併了德國大量的殖民地。更重要的是德國和日本除了野心相同外,根本沒有什麼需要兩國配合的地方,其重點戰略也不一樣,給人的感覺結成盟友似乎沒啥意義。
從二戰的過程,我們也可以看出,日本並沒有給德國帶來互補的效果,也並沒有幫上德國什麼忙,反而把美國拉了進來,氣得希特勒跳腳。
二戰前的德國,究竟為什麼和萬裡之外的日本結盟,有什麼意義呢?
德國和義大利以及日本同為軍國主義,也就是法西斯國家,那麼他們在一起肯定有著更多的共同語言,肯定互相會理解對對方。
在當時除了蘇聯這個另類的國家外,德國和日本包括義大利等法西斯國家是最不受代價的。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就是如此。
由於共同的目標和戰略需求, 1936年,德國和日本在柏林籤訂《反共產國際協定》。不過兩國其實分歧還是挺大的,這就和雙方的戰略目標以及地理位置有關了。
在德日兩國身邊有一個共同的敵視對象,那就是紅色蘇聯。可在德國看來,除了蘇聯外,最大的對手無疑就是英法。可日本卻希望同盟只針對蘇聯,因為日本不願意得罪美英。當時日本還沒有強烈和美英開戰的心思。
再說了,日本畢竟是個資源小國,還不如德國呢,所以很多資源都依賴於進口,如果徹底把美英法等國得罪了,日本也知道後果很嚴重,至少在開戰前,日本的底氣並不足。
所以雖然籤訂了反共協定,但接下來的談判卻非常不順利。
其實自從一戰後開始,中德兩國關係走上了平等的道路,甚至一度達到了蜜月期,雙方走得非常近,可以說好的就像穿一條褲子。當年德國和中國關係走近,目的很明確,一方面是為了打破凡爾賽體系的束縛,另一方面是中國的資源豐富。
但德國為了和日本結盟,拋棄了中國。雖然我們說國家間的友誼是以利益為前提的,但對於德國死乞白賴的要跟日本結盟還是有諸多不解。當時的中國實力不濟,拋棄中國不要緊,但同時也說明德國放棄了從中國進口資源。
不過一直到二戰爆發後,德國和日本才建立了軍事同盟。
但是德國和日本的同盟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德國專心歐洲,日本專注於中國。這本身就是兩個獨立的戰場,互不牽連。
雙方明明最大的敵人是蘇聯,可卻因為自己的小心思,還都與蘇聯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恐怕那個時候這兩個國家早已忘記了當初的承諾了吧。
不僅如此,日本竟然轟炸了珍珠港,把美國拉了進來,氣得希特勒罵娘。這之後日本進攻東南亞,希特勒譏諷日本人是「 收穫時的幫手」。
可以看出,德日同盟,完全同床異夢,兩國唯一能做到的就是遙相呼應,為對方搖旗吶喊一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