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主要分為兩個陣營,同盟國和協約國。其中同盟國主要成員是德國、奧匈帝國、義大利三國,協約國主要是英國、法國、沙俄三國。不過戰爭爆發之後,作為同盟國成員的義大利先是觀望不動,後來直接倒向協約國。可以說德國被義大利坑的很徹底。不過戰爭結束二十年後,二戰時德國仍舊和義大利結盟。很多人想不通,德國為何還要和義大利結盟,明明被坑了一次,為何不吸取教訓。
1936年,德國和義大利結盟,建立柏林-羅馬軸心。1940年9月27日,德國、義大利和日本三國外交代表在柏林籤署《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這三個國家被稱為軸心國。在軸心國裡義大利的戰鬥力可以說非常弱,真的是每戰必敗,在1943年就早早的投降了。嚴重拖了德國的後腿。那麼德國為何要找義大利這個拖後腿的盟友呢?
其實德國之所以找義大利這個盟友,可以說也是形勢所迫,真的是找不到其他盟友了。我們看一下二戰前的狀況就知道,整個歐洲,德國只能找義大利作盟友了。
當時歐洲除了德國外,主要大國就是法國、英國、蘇聯、義大利這四個國家了。首先看一下法國,這是德國的仇敵,德國不可能和法國結盟。畢竟一戰時這兩國之間打的是你死我活,而且希特勒就是靠煽動德國人民的仇恨才被選上臺的,其中最主要就是針對法國的仇恨。而且法國當時還佔領德國的萊茵地區。即使德國人願意和法國人結盟,法國也不可能會和德國結盟。
再看一下英國,英國在一戰的時候雖然也是打敗德國的主要國家,不過這個國家和德國之間的仇恨並不大。畢竟巴黎和會上,英國對法國過渡削弱德國還是反對的。如果不是英國,一戰後的德國也不會這麼快崛起。德國對英國並不是很仇恨,還是有好感的。不過英國卻不希望和德國結盟。當時英國的對歐洲的態度是大陸均衡。簡單的說,歐洲大陸不管誰崛起,英國就打誰。俄國、法國、德國都被英國打過,就是因為他們崛起了。所以無論是最初的張伯倫還是後來的邱吉爾,都不願和德國結盟。這就導致德國想和英國結盟的夢想破滅了。
第三看一下蘇聯。一戰後德國和蘇聯的關係還不錯。畢竟兩國在國際上都不受待見,所以他們經常一起合作。蘇德戰爭前,兩國還合作了很多次。雙方籤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暗中瓜分了歐洲。不過德國和蘇聯都知道,自己不可能和對方結盟的。因為他們之間有利益衝突。德國和蘇聯都想稱霸歐洲,他們都想控制東歐、中歐等地區。他們之間之所以合作是利益需要,一旦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會立刻翻臉。可以說他們都做好了進攻對方的準備。簡單的說,他們在一起是同床異夢。
這樣看的話,四大大國裡面有三個是沒可能了,最後只剩下義大利了。義大利當時和德國還是有很多方面可以合作的。首先希特勒在德國建立的法西斯政權就是學習墨索裡尼的,可以說墨索裡尼是希特勒的導師,他們的理念是相同的。其次義大利和德國的利益並不衝突。他們雖然都想對外擴張,但並不衝突。義大利主要是想控制南歐和北非,和德國的擴張方面完全不同。第三就是義大利在凡爾賽體系中也不是受益者,義大利也想打破這個體系。也正是這個原因讓德國選擇了義大利。
當然,除了上面四個大國,還有其他小國。比如波蘭、西班牙、捷克斯洛伐克等。德國也很難和他們結盟,波蘭剛復國,和德國本來就有仇恨,這個國家不可能和德國結盟。西班牙雖然也是法西斯政體,但實力太弱,而且一直保持中立。捷克斯洛伐克雖然工業發達,但和德國有領土衝突,也不可能和德古結盟。也正是因為這樣,讓德國不得不再次選擇和義大利結盟。不過結果和一戰時差不多,義大利幾乎沒有做任何貢獻。
不得不說,有時候打仗找盟友也是個技術活,德國在這方面確實不行。如果德國有個好的盟友的話,也許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會有不一樣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