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們將迎來了二十四節氣中的寒露。「露水先白而寒」,如果說之前的白露節氣標誌著天氣從炎熱向涼爽過度,早晨可見露珠晶瑩閃光,那麼寒露節氣的到來是天氣轉涼的象徵,意味著天氣從涼爽向寒冷過度,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
俗話說「樹棲鴉,溼桂花,寒露百草枯」,光聽一聽,就有種冷颼颼的感覺。寒露,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到了寒露節氣,來自北方的冷空氣漸漸成為天氣舞臺上的主角。有時,只需要一場較強的冷空氣呼嘯而過,氣溫就會在短時間內下降8-10℃。降溫快成為這個節氣最大的氣候特點。
當氣溫下降明顯時,每當遇到秋雨,空氣中的水汽很快達到飽和狀態,容易出現雨霧混合或雨後大霧,特別是在夜間更為多見。
回到現實生活中,「寒露不寒」卻是一種常態。拿過去幾年來說,我市基本都是在「天氣晴好」中迎來寒露節氣,像2013年,同樣是10月8日迎來寒露節氣,但當時我們仍處在「加長版」的夏天裡,甚至還未入秋。
而今年整個國慶假期期間,除了假期前半段受冷空氣影響,出現短暫降溫外,大部分日子也還是相當溫暖的。
儘管天氣平穩,氣溫適宜,但終究已經是寒露節氣,哪怕天氣再好,也不能像暮夏或初秋時那樣穿著,該披的外套還是得披起來。著名氣象節目主持人宋英傑曾發過一條微博來形容寒露:「什麼是寒露?寒露就是天氣冷了,我們不能再這樣赤果果(網絡用語,含蓄表達「赤裸裸」之意)的啦。」
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可能寒露不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但回到過去的農耕社會,這可是個對農業生產有重要影響的節氣。市民俗專家沈志遠說,進入這個節氣,農民們已經做好了秋收的準備,尤其是用來秋收、冬藏的倉庫。一般普通人家用水缸或木倉來做「倉庫」。
水缸上會放上竹條,稻穀收來後放入缸內,竹條上面壓著早稻草,並抹上一層米來防潮保暖。木倉不是由木條簡單拼裝,木頭間的縫隙會用石灰封起來,加強防潮保暖的效果。
此外,進入寒露節氣後,人們在飲食方面也會做適當的調整,多吃一些溫和的食物,如鴨煲、紅燒雞、桂花糕等。
寒露節氣期間,我們還會遇到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重陽節。說到重陽節,有一高一低兩個習俗。
所謂高,就是「登高」。古時到了重陽節,秋收完畢,進入農閒,而此時山野裡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季節,農民們便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也被稱為「小秋收」。登高習俗由此而來。
重陽又值深秋,草木開始凋零,富有想像力的古人便給此時的登高活動取了好聽的名字——「辭青」,與陽春三月,萬物復甦時的「踏青」說法相對應。趁著天氣晴朗,氣溫涼爽,約上三五好友,或者陪著家裡的老人出去走走,感受一下秋高氣爽、白雲紅葉的美景。
所謂低,就是「秋釣邊」。寒露節氣,陽光威力銳減,難以曬透深水區域,而向陽的淺水區域溫度較高,浮遊物也比較豐富,魚兒們便扎堆聚集在這些地方,這就是釣魚人口中常說的「秋釣邊」。等幾場秋風秋雨過後,氣溫再度下降,淺水區域的氣溫反倒會低於深水區域,魚兒也會向深水區域轉移,那麼這時候就不是「秋釣邊」,而是「秋釣深」了。
作者:石承承
圖:網絡
編輯:小莉
為涼爽的天氣點個zan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