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國慶中秋「雙節」同過,相信大家都已早早做好了休閒度假計劃。目前正處於常態化疫情防控階段,「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防控壓力仍然存在。同時,夏秋之交的季節特點,既面臨著新冠肺炎疫情與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疊加流行的風險,又存在食源性疾病等的威脅。因此,不管外出旅行、聚會還是居家休息,都要做到放假、防護兩不誤。
下面送上「健康防護10問」,為您的假期健康保駕護航。
1. 「十一」長假可以外出旅行嗎?
答:當前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時期,儘量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如條件許可,可正常安排國內旅行,但要嚴格服從旅行目的地疫情防控工作的有關要求。
2. 出行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有哪些注意事項?
答:乘坐飛機、火車等公共運輸工具時要全程佩戴口罩,並配合、遵守交通部門採取的各項防控措施和要求。儘量少觸碰公共物品,勤洗手,也可使用免洗消毒劑保持手衛生。
3. 去景點遊玩應如何做到科學防護?
答:提早了解景區限流、預約等資訊,準備好「健康碼」;儘量選擇線上購票、掃碼支付等非接觸購票和支付方式;遊玩時應勤洗手,不用髒手觸摸眼、口、鼻;隨身攜帶口罩,在相對封閉的空間和人員密集場所自覺佩戴;注意與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離。
4. 若在旅行中出現發熱、咳嗽等不適症狀,該如何處理?
答:如旅途過程中出現發熱、咳嗽等不適症狀,應立即佩戴口罩並儘量避免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及時到就近的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診。
5. 旅行歸來後需要注意什麼?
答:保存好各類行程票據和電子消費記錄以備查詢、追溯;回家後做好個人健康監測,自主健康觀察時間為14天;在此期間一旦出現發熱、咳嗽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到附近醫療機構發熱門診就醫,並主動告知醫生自己的旅行史。
6. 參加聚餐聚會需要注意哪些細節?
答:牢記個人衛生,勤洗雙手;注意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大聲喧譁;就餐時使用公筷公勺;避免暴飲暴食,做到飲食有度;如有發熱、咳嗽等症狀應避免參加聚集性活動。
7. 在餐廳用餐需採取哪些防護措施?
答:選擇間距較大、通風較好的位置落座;二人以上合餐時應使用公筷公勺;建議採用非接觸式的電子化支付方式。
8. 假期裡應注意哪些食品安全問題?
答:通過正規渠道採購食品,不要購買來源不明的食材;生熟要分開,接觸生鮮食材前後都要洗手;海鮮水產和肉蛋類食物一定要燒熟煮透,不食用野味;水果儘量削皮,蔬菜避免生吃。
9. 旅行在外,如何預防食源性疾病?
答:選擇正規、衛生條件好的飯店或餐廳就餐;注意飲食衛生,不吃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若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症狀,應及時就診。
10. 假期全程宅在家裡,這樣總沒問題了吧?
答:居家休閒也是個不錯的選擇,但要「動靜結合」。在秋高氣爽的天氣裡,不妨利用難得的假期,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和適當的運動量,出出汗,減掉小肚腩。假期中也要保持規律作息,牢記熬夜追劇傷身體,避免暴飲暴食,注意營養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