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來對吃食沒胃口,二來對戰高溫沒熱情,連買菜都是個大事,怎麼簡單就怎麼來,這個時候,我喜歡煮一碗蔥油開洋拌麵。蔥油開洋拌麵是蘇式面的一種,也是老上海的傳統味道。蔥油開洋面製法很講究,它首先將蔥白切成寸段,放溫油鍋中炸制(用這種方法熬製好的蔥油色澤深紅帶黃、蔥香濃鬱、聞之即可增食慾)。然後將蔥油配上已經用素油炒、酒糖浸過的開洋,即成開洋蔥油。將麵條煮熟,瀝去湯汁,拌上開洋蔥油,即成開洋蔥油麵。這種麵條觀之色澤鮮豔,食之潤滑爽口,蝦味鮮香,蔥香撲鼻,營養豐富,十分受人歡迎。
夏季悶熱,不想煮飯是常有的事,所以熬了蔥油來救急。我們家冰箱裡常備有一瓶自家用心熬製的蔥油,裝在乾淨的容器(最好是玻璃或陶瓷)裡,隨時可以再用,一般做一瓶蔥油可以吃上個把月。只需煮上一鍋麵,然後冰水或者涼白開,用蔥油拌一下就是一碗香死人不要命的蔥油拌麵了,哦,再加上炸到微焦的香蔥酥特有的焦香味和彈牙的開洋, 哎瑪,簡直了!這麼簡單又這麼美味高大上的面是不是無敵了。
開洋蔥油拌麵是蔥油麵的升級版本。開洋為江浙地區一帶的方言叫法,指的是醃製曬乾的蝦仁幹,用在烹飪中,起到提鮮調味的作用,其它地方也稱海米、金鉤等。開洋大小無所謂,也是取其味用之。在於味純,要挑新鮮曬乾、無色不腥的,切忌陳年過鹹的;將開洋用一點點水泡上半日,加黃酒,上籠蒸10分鐘,加上糖和醬油繼續燜之,直到開洋酥軟,而鮮味也著實融入醬油湯汁裡了。如此這般拌入,面才會跟著鮮。
一碗正宗的蔥油開洋拌麵,應該是一種色香味俱全的享受。首先說「色」,蔥油的色澤應該是香蔥青黃油浸,素油是黃中帶青灰,兩者合一都閃爍著油晶光亮。這樣的蔥油搬入象牙黃的麵條中,輕輕一拌,麵條的顏色頓時就變成油亮油亮的金醬色,再加上5~6隻大小適中金黃透白的開洋,這組顏色就將食客的眼光全部勾去了。其次說「香」,炸好的蔥油香是無需要我多加形容的,你的肚子有多餓,這個蔥油就有多香,這個蔥油有多香,你的口水就有多長。但是要注意,炸蔥油的蔥只能是細長的香蔥,而不能是大蔥什麼的,否則就不是江南的蔥油拌麵了。最後說「味」,這蔥油開洋拌麵的味道最是四個字「油」、「鮮」、「韌」、「香」。油主要是麵條經過蔥油一拌滋潤厚重,鮮自然是開洋蝦幹的功勞,韌是麵條有嚼勁不糊爛,香則是濃鬱的蔥香、油香、面的清香和開洋的鮮香相互糅合勾引,豈有不徵服人心之理。
製作蔥油開洋拌麵的關鍵是蔥油要炸的有形,香酥而不焦碎,炸好的蔥油要色澤青黃,油清而蔥挺。同時開洋要加料酒稍微煨煮一下,注意不能失鮮味,而又要讓開洋發軟,但又要有嚼勁。這樣,待麵條下熟後,淋入蔥油,包括油蔥,再加上5~6隻制好的開洋,那才是真正的蔥油拌麵。注意面要用小闊面,下面的時間不能太長,不要下糊了,要有韌性一點。
食材:小香蔥、小洋蔥、海米、鮮麵條
做法:
1、海米洗乾淨後用溫水和料酒泡軟,小香蔥擇洗乾淨瀝乾水份,蔥白與蔥葉分別切成小斷,鍋內注入油,涼油放入蔥白小火熬至蔥白微微發黃放入蔥葉,繼續小火熬至蔥白與蔥葉焦黃酥脆,這個過程會很慢很慢,請耐心小火熬煮,熬好後撈出蔥白與蔥葉,蔥油已基本熬好,下面的步驟可以忽略。
2、小洋蔥去皮切絲,放入油鍋中繼續熬煮至焦黃,撈出,將熬好的蔥油盛出,鍋內留底油,放入泡好的海米粒炒香後盛出。另取一隻煮鍋,水開後下入麵條煮熟後撈出過涼白開備用。
3、取一隻面碗,淋一勺蔥油和少少高鮮醬油,用筷子拌開後加入蔥酥和炒香的海米即可。
蔥油拌麵是最簡單的海派面點,卻是上海人最難捨棄的味道。雖然看似簡單,但要做得好吃,也並非易事。一碗好吃的蔥油麵=蔥油熬得好+調味要適中+麵條要勁道,三點齊全這碗面才完美。做蔥油拌麵最要緊的是要有上好的蔥油。在蔥脫水起脆時,多一道工序,即加入醬油回燒,蔥吸收了醬油後,色呈深褐色,並回軟,味呈鹹鮮,醬油在沸油中,免不了濃縮,並融進大量蔥的香味,這在加入面中翻拌時,自然稀釋於底料(精鹽、本色醬油、味精,適量清湯)中,遍附麵條上,由於蔥已回軟,也容易與麵條粘附,因而吃起來口感肥潤,滿嘴生香,這就是為什麼要反覆叮嚀顧客將面拌透的原因所在。
開洋蔥油拌麵的最好搭配是一碗用肉骨頭熬成的高湯,其中加上蛋皮絲,再加一把蔥花,或者再放幾葉紫菜。單吃蔥油開洋拌麵稍顯口乾,就上一碗鮮湯,則是相得益彰。湯勾面香,面吊湯鮮,乾濕搭配,食來和暢,可謂珠聯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