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水性皮炎
由於造口位置差、皮膚有皺褶使造口袋與皮膚黏貼困難,或造口護理不當造成排洩物滲漏,腐蝕了造口周圍皮膚。
處理:檢查並去除刺激原因,治療已出現的皮膚問題。更換造口袋時先用清水清洗造口周圍的皮膚,擦乾,塗抹皮膚保護粉、使用防漏膏後再貼上造口袋。
過敏性皮炎
由於對造口袋及黏膠底板過敏而引起的。
處理:選擇其他類型的造口用品。局部皮膚可外用類固醇藥物如地塞米鬆軟膏,塗藥30分鐘後用清水洗淨,待幹後貼造口袋。如情況無明顯好轉,可請皮膚科醫生診治。
造口出血
造口黏膜有豐富的毛細血管,在更換造口袋或清潔造口時,有時會使血管受損。
處理:若少量出血可直接按壓出血點,大量出血應及時就醫。護理造口時應動作輕柔,用軟手紙輕輕抓持糞便,防止損傷黏膜。破損黏膜可以在清洗後塗抹護膚粉以促進癒合。
造口旁疝
是指與造口有關的腹壁切口疝。
小而無症狀的造口旁疝首先應採取非手術治療,常用特製腹帶或彈性腹帶治療,以減輕症狀,提高生活質量。嚴重時需做手術修補。
注意事項有:術後避免提舉重物;積極治療慢性咳嗽、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咳嗽時用手按壓造口部位,減少造口旁疝的發生;適當鍛鍊,減輕體重;建議佩戴造口彈力腹帶以減少腹部壓力,預防造口旁疝的發生,睡覺時可以取下。如果發生造口旁疝則禁止進行造口灌洗,以免增加腹壓,加重造口旁疝。注意觀察腸梗阻的症狀,如出現嘔吐、腹漲、腹痛、停止排便排氣等症狀時應立即就診。適當鍛鍊,減輕體重。
造口脫垂
由於腹壓增加、腸管固定等多種原因,腹部肌肉軟弱,導致腸管由造口內向外翻出,造口突出增長。
處理:輕者一般無須處理,宜選用一件式底板較軟的造口袋,注意避免增加腹壓的活動,如提重物,咳嗽等。重者需手術治療。可以將脫垂的腸管回納後再加以固定,如出現腹痛、腹脹、停止排便排氣應及時就診。
造口狹窄
表現為造口皮膚開口細小,難於看見黏膜,或造口皮膚開口正常,但指診時腸管周圍組織緊縮,手指難於進入,俗稱「箍指」。多由造口周圍癒合不良,血循環不良,或疤痕組織收縮等原因造成。
輕度狹窄者可進行擴肛:帶手套用手指(開始時先用小指,慢慢好轉後改用食指)蘸潤滑劑(如食用油等)後輕輕進入造口,停留5~10分鐘,每天1~2次,需要長期進行,注意手指插入不應做旋轉以免黏膜出血。如果造口狹窄已經影響正常的排便,應及時去醫院就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