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品剪刀「張小泉」
張小泉品牌成名於1663年(癸卯年),是我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中華老字號,已有300多年歷史,也是目前刀剪行業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2002年通過了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同年還獲得原產地註冊保護。產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農業園林剪系列、服裝剪系列、美容美髮剪系列、旅遊禮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個品種,400多個規格。中國國內市場覆蓋率和佔有率一直居同行之首,同時產品還遠銷東南亞,歐美等地區。近代,張小泉剪刀在南洋勸業會、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等國際賽會上屢獲殊榮。張小泉品牌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深受消費者信賴。
張小泉品牌
剪刀作為日常生活用品,可謂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制剪業最負盛名者當屬并州,即今之山西太原。有杜工部「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吳淞半江水」 詩句為證。明代小說《警世通言》中也有貴妃用并州剪刀鉸發的描寫。後因北方連年戰亂,百業衰退,而南方社會相對安定,經濟得以發展,并州剪刀就逐漸為杭州剪刀所取代。據《夢粱錄》記載,南宋時已有釘鉸(古時剪刀又稱鉸刀)作坊和修磨剪刀匠作,但在當時,杭州剪刀還只是頗受消費者歡迎的地方產品,且生產者眾多,品質參差不齊。明清時期制剪業為鼎盛期。據《杭俗遺風》記載:至同治年間,「張小泉」 剪刀己被公認為馳名的地方產品。當時頗負盛名的「杭剪」與 「杭線」 、「杭粉」 、「杭扇」 「杭煙」 並稱為「五杭」 ,稱雄市場。唯「杭剪」 僅「張小泉」 一家。由於「張小泉」 「生意興隆、利市十倍」 ,當時在杭州城中出現眾多「張小泉」 店鋪商家。時有詩云:「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 足見市井冠張小泉名的剪刀鋪之眾多。
1960年杭州張小泉廠老廠房
新中國成立前夕由於時局動蕩,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杭州各業紛紛倒閉,「張小泉」 也未能逃脫倒閉和破產命運。杭州只剩「張小泉」 (近記)剪刀店幾家商鋪。
張小泉像
新中國成立後,「張小泉」 剪刀和其他百業一樣獲得新生。政府把杭城的剪刀工匠組織起來,建立聯營處和加工場,政府給予低息貸款、供應生產原輔材料、訂購包銷產品等支持政策和措施,「張小泉」 剪刀快速發展。1952年將聯營處和加工場組建五個制剪社分塊生產,1954年將五個制剪社一起遷至海月橋大資福廟前13號集中生產。1956年合併為杭州制剪生產合作社,職工達527人,在當時手工業行業中算是較大的企業。經過手工業合作化運動和社會主義改造,杭州剪刀產業由傳統分散的小本經營,發展為集中規模化生產,為「張小泉」 這個傳統品牌崛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張小泉老店
為了在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更好地保護民族傳統工業,1956年毛澤東主席在《加快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文中特別指出:「提醒你們,手工業中許多好東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張小泉的刀剪一萬年也不要搞掉。我們民族好的東西,搞掉了的,一定都要來一個恢復,而且要搞得更好一些。」領袖的指示,在「張小泉」發展的歷史上,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當年杭州制剪生產合作社恢復「杭州張小泉制剪生產合作社」廠號。同年,杭州市人民委員會專門為杭州剪刀的產銷發布了報告,促進剪刀生產大發展。由於生產的發展和產業鏈的完善,企業需要擴大場地集約生產,企業在市人民委員會和手工業聯社的支持下,籌建張小泉剪刀廠國家撥款項目被批淮,計40萬元,加上地方自籌20萬元,共計60萬元,在當時已是一個相當不小的數字,在手工業企業國家撥款是世無前例。新建項目當年(1956年)10月選址拱墅區啞吧弄(南大門即現大門大關路33號)破土動工,1957年10月項目竣工,1958年初杭州張小泉制剪生產合作社先行搬入新廠區,隨後電鍍生產合作社、裝配生產合作社相繼搬入,完善了生產鏈,從原料輔料進廠到生產出完整的剪刀,皆在廠內進行,然後就可出廠銷售。這在剪刀生產史上還是第一次。1958年8月市政府正式授牌命名為地方國營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張小泉」 進入新的發展時期。
張小泉龍鳳合金剪
雖然有了好的政策和生產環境,但是剪刀生產的落後陳舊工藝和工具束縛著生產發展和品質的提高。歷來剪刀生產是「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泥磚一隻盆、一把銼刀一條凳」, 靠人力打拼生產,可謂夏天赤博上陣汗流『腳』 背(確實頭上的汗直流腳背、腳下形成水坑),冬天在水中磨剪刀,雙手凍傷苦不堪言。生產力低下嚴重阻礙企業發展。
1959年在當時「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大搞技術革新和技術革命」 熱潮推動下,張小泉人也不甘落,提出向技木革新和技術革命進軍,改變落後的工藝和工具。在廠技術骨幹和職工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參觀、學習、取經、交流,結合生產實際反覆實踐。試製成功第一臺跳板錘,代替全手工鍛打剪刀的古老傳統,剪坯生產破天荒地用上半機械化,相繼又試製成功了彈簧錘、宕磨機、電磁振動式刻花機等機械,逐步代替手工生產,成效顯著。技術革新成果,使「張小泉」 的生產水平、技術水平出現了質的飛躍,勞動強度、生產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
由於生產蒸蒸日升,質量穩步提高,張小泉剪刀聲譽大振,1963年由我廠精製的1~5號民用剪,在國家主席劉少奇出訪南亞五國時,被作為國家禮品之一,饋贈給五國領導人。這使張小泉剪刀的知名度又一次得到提升。慕名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著名學者馬寅初先生、竺可禎先生、茅以升先生和邵力子先生等社會名流也親臨參觀指導,尤其是國歌歌詞作者田漢先生參觀後,為「張小泉」 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
快似風走潤如油,
鋼鐵分明品種稠。
裁剪江山成錦繡,
杭州何止如并州。
十年浩劫期間,張小泉剪刀廠自然也未能倖免。「張小泉」 廠名和商標名作被作為「四舊」 掃地出門。張小泉剪刀廠改名為杭州剪刀廠,張小泉剪刀改稱杭州剪刀,產品出口受阻,生產秩序嚴重遭到破壞。據「文革」 後統計估算,損失了一個半廠的總值。
張小泉老店
「文革」 結束後,在當時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同志親自過問下,又恢復了「杭州張小泉剪刀廠」的廠名。「張小泉」人不負眾望,努力工作,用了近二年時間就奪回了「文革」時期造成的損失。生產經營蒸蒸日上,為社會作出貢獻。1979年國務院總理華國鋒籤發嘉獎令,對張小泉剪刀廠進行嘉獎,表彰張小泉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成績優異。
在質量不斷提高、產量不斷增加的大好形勢下,在銷售上卻渠道不暢,張小泉剪刀庫存積壓嚴重。因當時是計劃經濟時代,產品只能由單一渠道「杭州小百」包銷,廠家無權銷售。我們把情況反映給有關部門,在新華社編發的內參中反映「名牌產品杭州張小泉剪刀銷售存在的問題」,一方面產品積壓,另一方面市場缺貨,顧客買不到剪刀。時任黨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同志看到後當即作了批示。由商業部長王磊赴杭州張小泉剪刀廠調研處理。當王磊部長得知一把剪刀從出廠到顧客手中須經五個環節、費時個把月時,提出了「張小泉剪刀可享產銷自主權,可向京、津、滬、寧、廣、渝等八大城市直接供貨」 等三條意見。在中央領導的直接關懷下,「張小泉」率先突破了計劃經濟模式,初步實行開放式經營,走向市場。全國各大城市都有了張小泉直銷掛鈎的公司、商店和經銷點,銷售渠道四通八達,產品銷售出現供不應求的大好局面。
改革開放的春風也吹遍了張小泉,張小泉人向何處去?是固步自封還是開拓創新,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抉擇。張小泉人順應改革開放潮流,大膽開拓,突破了原來經營模式,對內實行承包經濟責任制,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對外搞聯營生產加工,拓展了生產,有效地保證了「張小泉」 品牌質量,產量大幅增加,保持國內行業第一地位。
張小泉人已不滿足現狀,開始瞄準國際刀剪生產。雖然在工藝、設備等方面在國內己是不錯了,但對比發達國家德國、美國、日本等,確實差距較大,無論在設備上還是材料上都不在同一檔次。我們生產設備是機械化和半機械化,國外設備已是自功化和數控化;材料上我們一直沿用碳素鋼生產刀剪,國外使用合金鋼和不鏽鋼生產刀剪。我們找到了差距,確定了目標,趁改革開放大潮,讓「張小泉」跟上世界行業的水平。1981年廠建立張小泉剪刀研究所,主要從事新材料、新設備、新產品、新技術的引進和開發創新。首次試製不鏽鋼剪刀,後大批投產,生產出的不鏽鋼剪既美觀又實用,非常適合物質生活逐步提高的廣大消費者,廠的效益顯著增加。為不斷提高新產品的開發和磨削工藝水平,廠先後與德國著名刀剪機械設備製造商西普曼公司商談設備引進,不惜重金首批引進西普曼磨削設備10餘臺,大大增強了廠的實力,在行業中成為第一個擁有國外先進設備的企業。
作者主持設計的銀潭造型剪刀
產品的創新和開發是企業的立足之本,我們以科技為基礎,大力開發新品種。為適應市場需要,研究所積極收集國內外刀剪業發展和市場動態信息,至「七五」 期間共開發出近50個新產品。尤其在高端產品的開發方面,我們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如「綢布花齒剪」本來只有德國、美國、日本少數幾個發達國家能夠生產,當時絲綢和印染業亟需這種剪刀,但我們國內沒有一家企業能生產,到國外重金購買也較困難。這把剪刀精度要求極高,加工工藝複雜,要開發生產確實難度很大,但張小泉人不怕困難,堅持以嚴密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苟的精神,認真分析該產品的關鍵,同時結合廠的設備、工裝實際,制訂了試製程序,我們還到國內的刃具工具廠參觀學習吸取有用經驗,更加完善我們的試製方案。經過近一年上百次的失敗,終於在1983年初試製成功,並小批量投產,後經輕工部、省、市有關技術部門鑑定,經工商界的實際使用,產品從外觀到內材,從功能到適應度都符合設計要求,與國外產品媲美,該剪刀填補了國內空白。Z-20綢布花齒剪先後被輕工部評定為重大科技成果四等獎,省、市科技成果二等獎及部的新產品獎。
張小泉廚房刀具
我們沒有滿足現狀,在取得科技進步的同時,繼續加大人才的引進和資金的投入。最大一次達2000萬,購買了德國的磨削設備和最先進的數控多工位工具機,購買了瑞士的不鏽鋼全光亮熱處理設備,由於我們在設備上不斷投入和新產品不斷開發,使企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得到充分提升。日後證明科技進步在「張小泉」抗擊市場風浪中起到了關鍵作用,「張小泉」已然站在國內五金小商品生產前列。1988年「張小泉」被評為國家二級企業,是國內剪刀行業唯一的一家。1997年「張小泉」榮獲中國馳名商標。2000年為參加西湖博覽會,我們發揮了張小泉人的聰明才智,設計創新突破了傳統產品模式,成功精製了銀潭彩剪,其外型酷似三潭印月的一個潭,簡潔流暢,所有工序均為手工精製,充分體現我們一絲不苟,把把一流的質量文化。該剪清潤典雅,具有較高收藏價值。得到西湖博覽會一致好評,被評為西博會銀獎。
張小泉旅行剪
2000年初,為了讓「張小泉」更好地適應市場經濟,由原來的國營企業改制為國家、集體、自然人多元化投資的有限責任公司。經過了近一年的努力,於年底前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成立。總股本為707萬元,其中職工持股會佔77.44%,國有佔10.07%,二輕聯社佔3.21%,自然人佔9.28%。新公司的誕生,是企業改革的一個重大轉折點,也是企業健康發展的良好開端。新公司成立標誌著「張小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又邁進了一大步,具有300多歷史的「張小泉」更加煥發勃勃生機。
「張小泉」在企業不斷壯大的同時,注重企業的文化建設。將油印了幾十年「杭剪通訊」 內部簡訊,鉛印出版為《張小泉報》,圖文並茂,內容豐富,深受職工群眾和關心企業人士的歡迎和好評。我們還籌資建造剪刀博物館,在有關領導和部門支持下,經過各方努力於1996年建成開放,這是國內唯一的一家剪刀博物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雲同志為「剪刀博物館」 題寫了館名,市文明辦將博物館列為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傳承張小泉文化,我們自1996年起每年舉辦張小泉文化節,在活動期間開展勞動競賽、操作比武,開展各類文體活動,豐富職工文娛生活。還邀請社會知名畫家、書法家前來耒為張小泉潑墨作畫。我們有企業歌《「張小泉」——我們共同光榮》,職工都能哼上幾句,「張小泉」精神深入職工心中。我們牢記祖訓:「良鋼精作」, 將產品質量精益求精;我們以企業精神「用心去做每一件事」,。讓張小泉的事業永葆青春。
『
本文原標題《我所知道的杭州張小泉剪刀廠》,作者胡云慶,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副書記、副廠長
文章選自杭州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新中國杭州工業發展史料》
部分圖片源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