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2歲張小泉的長生秘方

2020-12-21 人民日報海外網

(數據來源:張小泉招股書)

竹節剪。

張小泉工廠門店內景。

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杭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偉明在用古法制剪。

古法制剪作坊。

張小泉工廠試製車間自動化生產設備。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說起刀剪,總繞不開這兩家老字號。剪刀是耐用消費品,張小泉卻在2019年賣出2700多萬把,這是怎麼做到的?最近,本報記者踏上張小泉工廠探訪之旅。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富春江穿城而過。江水衝積形成的東洲沙上,長深高速東側,坐落著富陽電商產業園,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就在這座產業園。記者發現,這家誕生於明崇禎年間、392歲高齡的老字號,秉承「良鋼精作」的祖訓,守護經典的同時,也在銳意創新。更多年輕人進入管理團隊,越來越多接地氣的產品走向市場,自動化設備被引入生產線……一股湧動的青春氣息,拉著這家老字號從歷史深處跑向現代化。

年輕人管理300多年老字號

對張小泉來說,如今朝氣蓬勃的面貌來之不易。滯後的經營與管理模式,曾讓現代化進程中的張小泉陷入困境,與上海張小泉的商標之爭更令其雪上加霜。

轉變從2007年開始。富春控股集團將張小泉收歸旗下,隨後開始品牌整合之路,直至2014年品牌實現全國統一,才徹底卸下商標之爭這個歷史包袱。2018年5月,張小泉完成股份制改造,成立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資本化進程進一步加速。

品牌整合的同時,一場年輕化變革在內部悄悄醞釀。

「這一攤就歸你管了。」2012年,28歲的夏乾良被任命為張小泉電商負責人,後又升任公司總經理。

質疑隨之而來。「這麼年輕的人管一個300多年的老字號,能管好嗎?」不少人私底下紛紛議論,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注重技藝積累的企業裡。

頂著壓力,夏乾良帶著團隊從績效考核、人事管理到產品研發、經營策略,給企業動了一次「大手術」。

在夏乾良看來,一些企業的年輕化戰略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於過於關注產品端的變化而忽視背後的人和規範人行為的機制,這種捨本逐末的戰略導致事倍功半。尤其對於刀剪這樣一個特殊行業,其年輕化更不能僅僅停留在跨界聯名,「即便把小豬佩奇印在菜刀上,我6歲的女兒也不會去買你的產品。」產品端的變化是企業年輕化過程中「最不重要」的一環,產品是人造的,要轉變人的思維和管理模式,才是年輕化的根本之策。

企業這麼多人,年齡層覆蓋「60後」到「90後」,年輕人越來越多,怎麼管?

對於不同年齡層的員工,考勤、獎金、股權、晉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該不該一刀切?一場大討論在公司展開。結果是,多數人認為應該體現差異性。以考勤改革為切口,引入彈性工作制,保證核心工作時間在崗的前提下,員工上下班時間更靈活。

「以點帶面,企業管理理念、產品設計思路、研發方向、市場營銷行為都能從中受益。」夏乾良說。

公司平均年齡下降,年輕人頂上來了,「90後」佔中層管理者的1/4。團隊盤活了,機制理順了,企業進一步發展有了源頭活水。2013年開始,張小泉的發展駛入快車道,近3年,營收由3.4億元增至4.84億元,淨利潤由4884.16萬元增至7230.07萬元,主營業務毛利率由36.37%增至41.25%。

重視在消費場景中研究人

管理模式年輕化,帶來最直觀的變化在產品端。張小泉工廠的展示區堪稱「刀剪博物館」:個護類剪刀、廚房剪、園藝剪、廚師刀、蟹八件、禮品剪……分類之細、品類之全令人大開眼界。

據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張小泉已有2000多個產品。「現在每年保持上百個新品的研發速度。」夏乾良說。不過,他最得意的還是那把廚房剪。

剪刀作為耐耗品,家家戶戶都有,而且常常多年不換,如何才能創造出更多的消費需求,賣出「第二把」剪刀?夏乾良花了不少心思。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他想起一句話:「一剪在手,萬事不愁」。和許多上海人一樣,母親在家殺魚、做針線活、拆快遞,用的都是同一把剪刀,由此也帶來衛生問題。這對於追求生活品質的人尤其是年輕消費者而言越來越難以接受。

「每個家庭在廚房應該有一把專用剪刀。」

「剪刀放在廚房不就行了,搞什麼廚房剪?」當夏乾良把「廚房剪」的概念告訴研發團隊時,那些做了一輩子剪刀的老師傅大惑不解。

「『廚房剪』是一把專業化的廚房烹飪料理工具,具有特定的消費場景,和其他剪刀有本質差別。」夏乾良和小夥伴們暢想這把剪刀的各種功能特點:要足夠鋒利,能剪斷小排、帶魚甚至甲魚殼,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剁骨刀;要能把光滑肉類牢牢夾住;要方便清洗……

於是,比家用斬骨刀還厚1毫米、可拆分、帶鋸齒的廚房剪誕生了,這把剪刀還被賦予啟瓶器、核桃夾等更多功能,定價69元。

六七年前,國產剪刀賣到國際品牌的價格,不少員工都覺得「夏總想錢想瘋了」。在上海南京路店,廚房剪上市頭10天,只賣出6把。但接下來的15天,48把。此後節節攀升,線下門店月銷量達到2000把,成為一個爆款。

廚房剪的誕生過程,也暴露出研發團隊和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產品造型和質量方面的過度研發,根本無法激發消費興趣。夏乾良認為,應該結合自己的優勢,「在消費場景中研究人,而不僅僅是在工廠裡研究產品」。

寶爸寶媽想為孩子選一款物美價廉的保溫杯,女性缺少趁手的粉刺針……為孩子選的保溫杯,「臉上動刀」的粉刺針,安全都是第一要素。「良鋼精作」的品質是品牌最大優勢。嬰童保溫杯天貓月銷量5000多個、粉刺針天貓月銷量1萬多根,「一下子成為領域頭部品牌」。

對年輕人消費需求的重視收到回報。據天貓大數據分析,張小泉的購買者中,「90後」佔總消費群體的32%,「85後」佔24%,且「90後」消費群體的佔比趨勢正在逐年上升。

機器人學會老師傅的手藝

琳琅滿目的產品是如何製作出來的?

走進試製車間,記者目光被四濺的火花吸引。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杭州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偉明,正對一根鐵棍加熱、捶打、再加熱、再捶打,如此往復。陳師傅告訴記者,這是古法制剪72道工序中的第六步嵌鋼。剪刀的刀刃是鋼材,而其他部分則是鐵質,鋼鐵融合才能取得經濟性和實用性的統一,「好鋼用在刀刃上」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嵌鋼正是其中關鍵步驟。

陳師傅今年60歲,仍然每天來到工廠用古法制剪。

「古法制剪的訂單已排到明年2月份。」夏乾良介紹,各級非遺傳承人的作品會以拍賣或文創禮品的方式進入市場。

陳師傅和徒弟兩人配合,2天只能鍛造2把剪刀。但2019年,張小泉賣出2700多萬把剪刀,靠的是自動化生產線。

在智慧工廠試製車間,一排排自動化設備連續運轉,偌大的作業現場只有寥寥數人。工作站內,機器人正抓起一把刀具毛坯,通過相機識別輪廓後自動生產開刃軌跡。

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套機器人開鋒自動化工作站,採用國際領先的機器人智能技術,通過傳感器配合機器人及相關設備,完成刀具倒角、開刃、拋光三道關鍵工序。「每一步結束都有一個視覺識別系統,對照是否符合工藝圖紙,刃線偏差控制在±0.1mm內。」

張小泉是刀剪業較早引入自動化生產線的企業。夏乾良幾乎跑遍了世界各地的刀剪廠,發現鑄剪對於工序標準化的控制要求是世界級難題。兩片鐵精確到毫米級,「不是不行,只是成本太高。你願意用造航母的單價來造車嗎?我們要找的路徑是用老百姓能夠接受的價格,實現標準化。」夏乾良說。

從幾百萬元提升到幾千萬元,張小泉砸重金研發機器人。機器人磨出來的刀從土豆都切不動,到如今追上老師傅的水準,一套成熟的自動化生產流程逐漸成型。據介紹,1個操作工可以同時負責4條開刃工作站生產線操作,平均產能1850張/天(按照每天10小時),相比人工節省達80%。

「有人說,『我們這麼一個刀剪工廠,現在對機器人的了解程度,已經不亞於一個機器人設備公司了。』」夏乾良笑言。

今年底,張小泉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項目將建成投產。「遠期目標是建成『黑燈工廠』,實現全部自動化作業。」夏乾良說。(本報記者 康樸文/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0年11月13日 第10 版)

相關焦點

  • 老字號「新製造」,392歲的張小泉怎樣獲得90後的芳心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魯佳 文/攝成立於1628年的「張小泉」,今年392歲了。「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并州」。這是我國傑出的劇作家田漢在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一首讚美詩。
  • 392歲老字號「張小泉」要上市了!年產剪刀2706萬把,年營收4.8億
    1、張小泉品牌的誕生時間應該在1628年,至今已經392歲據官網介紹,張小泉,百年老字號企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商標第一次正式經清政府農工商部註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張小泉以鑲鋼鍛打為關鍵技術,創立了揚名天下的72道制剪工藝。張小泉人秉承「良鋼精作」的祖訓,終使張小泉刀剪產品成為中國傳統工業的一朵奇葩。
  • 392歲的張小泉要IPO了!一年賣2700萬把剪刀申通董事長陳德軍將分一...
    如今,擁有著392年歷史的張小泉,決定「擁抱」三十而立的A股市場。近日,深交所官網顯示,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張小泉」)已遞交了上市申報稿,擬申請在創業板上市,中信證券為其「保薦護航」。相傳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在下江南體察民情時途徑杭州,買了一把「張小泉」的剪刀帶回宮中,對其讚不絕口,張小泉從此名聲大作,還被列為了乾隆年間的貢品。張小泉去世後,後代將他的手藝傳承下來,「良鋼精作」被張小泉的後人奉為祖訓,成為一代又一代「張小泉人」恪守的工匠精神。
  • 專訪張小泉總經理:專注剪刀400年,未來還要做家電
    來源:一財網392歲的張小泉要上市了。2020年7月,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的首發材料在創業板正式受理。它可能會成為「剪刀第一股」。張小泉這次計劃募集4.5億元人民幣,其中3.54億用於的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新製造中心年產能將達到3010萬把。
  • 杭州第一剪刀,張小泉,他有血淚斑斑的智慧財產權史
    我媽就知道三個清朝人,乾隆皇帝、慈禧太后、張小泉。這三個人,張小泉年紀最大。張小泉是安徽黟縣人,從小跟他爸爸做鐵匠。他爸爸在安徽縣城開了一家張大隆剪刀店,憑藉著鐵錘打出了一片天地。張小泉在杭州黃金商業圈—吳山腳下,燒火打鐵,打的當然是讓他被我媽記得的剪刀,店名還是用他爸爸的張大隆剪刀店。張小泉其實沒有祖傳秘方,他終身堅持要用好鋼做刀刃,所以,他只用浙江龍泉和雲和的鋼。而且,他必須親自上場打鐵,必須一絲不苟,必須工匠精神。不出意外,張大隆剪刀店名揚西湖了。
  • 張小泉踏上IPO之路,自製剪刀不足四成
    如今,擁有著392年歷史的張小泉,決定擁抱三十而立的A股市場。近日,深交所官網顯示,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張小泉」)已遞交了上市申報稿,擬申請在創業板上市,中信證券為其「保薦護航」。由於之前裁衣都用刀,而剪刀能夠給裁衣剪線提供很大的方便,因此人們都開始到他的鐵匠鋪裡買剪刀,張小泉逐漸在當地建立起了口碑。相傳在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在下江南體察民情時途徑杭州,買了一把「張小泉」的剪刀帶回宮中,對其讚不絕口,張小泉從此名聲大作,還被列為了乾隆年間的貢品。
  • IPO觀察 | 張小泉:近400歲的老字號,上市會讓它更好嗎?
    繼300多歲的「德州扒雞」、99歲的「五芳齋」、50多歲的「瀾滄古茶」之後,快400歲的「張小泉」也加入了IPO排隊大軍。  7月7日,深交所披露了張小泉(全稱「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招股書。  01  要做A股第一家刀具公司  張小泉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628年,即明朝崇禎年間。  公開信息顯示,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9月10日,主要從事現代生活五金用品的生產、銷售及服務,主要產品包括「張小泉」品牌的剪具、刀具及其他五金雜件等。
  • 站在張小泉背後,珞石機器人賦能傳統行業智造
    近日,擁有著 392 年歷史的張小泉,決定擁抱三十而立的 A 股市場。目前,張小泉已遞交了上市申報稿,擬申請在創業板上市。人們開始關注張小泉的轉型之路。傳統工廠與現代科技生產的碰撞、手工與機器的並列是張小泉工廠的現場寫照,也是 " 百年企業 " 新與舊、傳承與創新融合的某種象徵。站在張小泉 " 新 " 工廠背後的珞石機器人,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 張小泉試闖註冊制:老字號的新困局
    這些名單中,包括近400歲的「張小泉剪刀」、300多歲的「德州扒雞」、99歲的粽子「五芳齋」、50多歲的「瀾滄古茶」等。據統計,目前在A股上市的老字號企業已有48家,大多分布在食品飲料、餐飲業、金屬製品、珠寶首飾、中醫藥、農林牧漁等6個傳統行業中。
  • 剪刀王張小泉的前世今生
    張小泉以其卓越的品質,從品牌成立之初,就贏得了國內人士的歡心。宮廷用剪飄洋過海明崇禎年間,徽州黟縣人張小泉和自己的兒子張近高來杭州大井巷生產祖傳剪刀。由於打出來的剪子鋒快耐用,與眾不同,取牌名「張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張小泉」剪刀。
  • 關於老字號張小泉,這次連吳曉波都看走眼了!
    吳曉波可能沒有意識到,此時一位小他16歲的復旦大學同門師弟——夏乾良,正在用實際行動帶領張小泉在傳承百年工匠精神的同時百般求變,走上老字號振興之路。張小泉公司總經理夏乾良先從體制和人員入手傳統企業要煥發活力,首先要解決體制問題。
  • 近400歲的刀剪名牌「張小泉」進擊股市,僅餘千家的老字號如何煥發...
    而作為剪刀界的翹楚品牌,快400歲的張小泉依然深受新生代消費者喜愛。背靠杭州這個電商大本營,張小泉近年來在市場上不斷攻城拔寨,利潤屢創新高。而與其齊名的競品王麻子在經歷了破產易主後淡出主流市場。實力懸殊的背後隱藏的是張小泉高瞻遠矚的發展策略。
  • 我知道的杭州張小泉剪刀廠
    據《杭俗遺風》記載:至同治年間,「張小泉」 剪刀己被公認為馳名的地方產品。當時頗負盛名的「杭剪」與 「杭線」 、「杭粉」 、「杭扇」 「杭煙」 並稱為「五杭」 ,稱雄市場。唯「杭剪」 僅「張小泉」 一家。由於「張小泉」 「生意興隆、利市十倍」 ,當時在杭州城中出現眾多「張小泉」 店鋪商家。
  • 熱火朝天磨剪刀 「張小泉」免費修磨服務送到家門口
    今晨,有著391年歷史的「張小泉」帶著修磨服務隊專程從杭州趕到上海,送上心貼心的零距離服務,免費為社區居民修磨刀具。據悉,今明兩天,張小泉修磨服務隊都將「駐紮」南京東路,為上海市民服務。  儘管修磨活動上午10點才開始,但剛過8點,就陸續有居民拿著刀剪前來排隊了。
  • 非遺中國:張小泉剪刀製作技藝
    這是中國傑出的劇作家田漢1966年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一首讚美詩。  2006年5月20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張小泉剪刀歷史溯源  歷史回眸張小泉剪刀的製作,已有340多年歷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張小泉的父親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後在黟縣城邊,開了個張大隆「剪刀鋪」,前店後家。張思家做事認真,他打磨的剪刀,堅韌鋒利,備受人們的稱讚。
  • 「匠·運」杭州傳統手藝人的故事● 張小泉剪刀
    馳名大江南北的「杭剪」始於明崇禎年間,皖南黟縣人張小泉來杭,在吳山麓大井巷搭棚設灶,掛出招牌「張大隆」。張小泉剪刀,選用龍泉、雲和的好鋼,材料質量上乘,又因地處在河坊街一帶,為當時杭州的商業中心,故而生意興隆,利市十倍。而後,為抑制冒用張氏牌號者,張小泉的兒子近高,更替父業的牌號為「杭州張小泉進記剪號」。
  • 近400歲張小泉衝刺創業板,去年賣了2700萬把刀剪,明星股東不少
    日前,國內刀剪行業頭部廠商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張小泉」)已向深交所遞交招股書,衝刺創業板IPO,這也是國內首家專門從事刀剪製造的企業申請登陸資本市場。2006年,「張小泉」被商務部認定為第一批中華老字號。目前,張小泉作為我國刀剪行業馳名商標,主營業務仍以刀剪為主,主要產品包括剪具、刀具、套刀剪組合和其他生活家居用品。
  • 張小泉衝刺創業板,齊名的王麻子卻掉隊了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中國刀剪行業兩家齊名的老字號,如今卻是冰火兩重天。7月7日,深交所創業板發行上市審核信息公開網站顯示,張小泉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張小泉」)上市申請已獲受理。這意味著,300多年歷史的老字號,正在開啟上市徵程。王麻子卻在淡出人們視野,屢陷生存危機。
  • 向天借了392年的大鯊魚,從明朝時期活到現在,網友直呼:成精了
    說明在人的一生中,三十歲到達自立自強,四十已經沒有什麼疑惑,五十歲就已經知道自己的這一輩的著落了。人的壽命一般都是以八十歲為期,活過八十歲的已經算是長壽,但是在動物界卻有遠比人長壽的動物存在。
  • 賣了近400年剪刀,老字號張小泉輕盈轉身,「磨刀霍霍」徵戰A股
    為防止被冒用,張小泉於1628年從其父手中接管店務之日,毅然將「張大隆」改成自己的名字「張小泉」。這就是「張小泉」品牌的起點。張小泉剪刀之所以能歷經歲月洗禮成就經典,就是因為張小泉的父親開創了「嵌鋼」工藝,打破了千百年來全鐵鍛打剪刀的常規,在剪刀的刃口處鑲上一層鋼,這層鋼選用的是專門製作龍泉寶劍的龍泉鋼,堅硬而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