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虎門大橋的「渦振」是什麼?風速更大後會發生什麼?

2020-12-22 澎湃新聞

虎門大橋橋面5月5日出現肉眼可見的「上下起伏」,引發廣泛關注。不久前,武漢鸚鵡洲大橋也經歷了類似的晃動。

事發時,珠江口獅子洋上的風速大約為8m/s,並不算很大,而武漢當地居民更用「風和日麗」來形容鸚鵡洲的天氣。為什麼虎門大橋經歷過多次颱風考驗、前面正面挺過超強颱風「山竹」,卻會被和風劇烈影響?

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

經過專家組初步判斷,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

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

渦振背後是一種「卡門渦街效應」,由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等人的老師、美籍匈牙利裔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發現,用於描述空氣等流體通過物體後出現渦旋脫落。這些漩渦脫落的頻率會橋梁的固有頻率形成共振。

橋梁渦振的一大特點是「限幅」,也就是隨著風力的增加,振動也只會限制在一個鎖定的區間內,不會像塔科馬大橋顫振一樣越演越烈,短期內相對安全可控,長期需保持監測。

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

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根據現有掌握的數據和觀測到的現象分析,虎門大橋懸索橋結構安全可靠,此次振動也不會影響虎門大橋懸索橋後續使用的結構安全和耐久性。

什麼是「渦振」?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剛體,看似堅不可摧的鋼筋混凝土大橋,同樣會產生形變和振動。著名的案例是當軍隊整齊劃一地跨過橋梁,齊步頻率恰好與橋梁的固有頻率形成「共鳴」時,就可能引發劇烈振動,乃至塌陷。

風有時會產生同樣強大的威力,懸索橋尤其易受影響。風激發的振動包括多種,這裡主要介紹渦振和顫振。

渦振,全稱渦激振動(vortex induced vibration,VIV),起因是風流過物體截面後,在物體背後產生周期性的漩渦脫落,由此產生對結構的周期性強迫力。

渦旋

我們可以想像「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先是拐了彎,從刀面兩端繼續流過,隨後形成複雜的漩渦結構。

這種渦旋結構的頻率主要與兩個因素有關,一是風速,而是截面的形狀尺寸,因此,在設計建造橋梁的數學模擬和風洞試驗中,工程師們通常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安全考慮,通過截面設計來破壞渦旋的脫落。

在綜合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柳成蔭、肖儀清和顧磊等老師意見後,專家分析認為,虎門大橋正在維修施工中,橋面加了1.2米高的水馬擋牆,從而破壞了斷面流線型引發渦振。

為什麼振幅有限?

8m/s的風速已經引發肉眼可見的振動,也有些人擔心,如果風速更大,會否釀成像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那樣的悲劇?

1940年,通車僅4個月的塔科馬海峽大橋曾在18m/s每秒的風速下劇烈「舞動」,最終塌陷,成為橋梁抗風研究史上的關鍵事件。

專家組分析得出了「有限振幅」的結論,這也是橋梁渦振的一大特點。

原來,當旋渦脫落頻率接近橋梁的固有頻率,也會產生齊步走和橋梁那樣的相互作用,在一定風速範圍內產生一種「鎖定」現象,空氣帶來的正阻尼力阻止結構振動繼續擴大。

在鎖定區域內,隨著風速提高,結構仍然按固有頻率振動,促使漩渦傾向於繼續按此頻率脫落。只有當風速進一步提高,空氣阻尼進一步增大,結構的振動不足以繼續維持原有的漩渦脫落頻率,結構振動才會與旋渦脫落解鎖,離開共振狀態。

因此,渦振是一種限幅振動,不能無限發散。而且,因為長跨度橋梁的固有頻率往往較低,渦振通常也只會在風速不大的情況下發生。

渦激振動

廣東省交通集團通報稱,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振動幅度較小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會影響行車體驗感、舒適性,易誘發交通安全事故。

不過,橋梁渦激的有限振幅到底是多少,目前國內外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分析理論。學術界也僅對圓柱等少數形狀經過反覆實驗後形成較為精確的公式。在實際設計建造橋梁時,採用一種半理論半實驗的方法進行近似估算。

而美國塔科馬海峽大橋的致命原因並非渦振,而是顫振。顫振是長的條帶狀結構在橫向氣流作用下發生的大幅振動,並且具有以扭轉振動為主的特徵,最早在飛機機翼的失速上引起人們的注意。

顫振是一種典型的氣流與結構振動強烈耦合的效應。即氣流導致結構振動,結構振動反過來又導致氣動力增強,於是振動更加劇烈,最終導致振動發散結構毀壞。可以理解為,渦振中氣流和結構相互制衡,形成鎖定,而顫振則是互為借力,越演越烈。

虎門大橋動工建設時間是1992年,是中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現代化懸索橋。經過半個世紀多的技術發展,加上廣東是颱風多發地區,像塔科馬大橋這樣致命的「顫振」問題早已在設計之初就被重點排除。

長期監測

因此,短期內橋梁渦振並不影響結構安全,長期上應注意對主梁支座和主纜、吊索的疲勞損傷檢測監測。

現代橋梁往往有一套軟硬體結合的系統,對橋梁的裂縫、航道、車流量、大橋的環境溫度、振動情況、移位情況等進行實時監測預警。

據《科技日報》報導,虎門大橋確有一套這樣的監測系統,通過對橋的連續位移進行實時監測,了解橋梁結構在各種作用下的實際受力狀態和工作狀況;同時通過分析監測結果得到結構的振動參數,驗證結構的抗風、抗震設計,實現對大跨橋梁安全的實時監測。

業內人士透露,建築的監測系統維護起來並不容易,一般10年左右軟硬體都需要更新,有些項目並不一定能及時置換更新,但像虎門大橋這樣的重要樞紐監測系統應該會保持良好運轉。

截至發稿,虎門大橋管養單位仍在對對大橋進行緊急全面檢查檢測,同時交通運輸部已組建專家工作組到現場指導,虎門大橋將繼續封閉雙向交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虎門大橋簡介建成時間哪一年 虎門大橋渦振是什麼意思
    建成20多年,曾獲多項創新大獎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怎麼了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不少過往群眾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引發熱議。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  據了解,相關領域專家已趕赴現場。
  • 大風吹動了大橋?「搖搖晃晃」的虎門大橋發生了什麼?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抖動,部分橋面出現上下起伏、如波浪般抖動的小視頻刷屏朋友圈:不少過往群眾也表示,整個大橋像波浪一樣「起起伏伏」地搖晃。 【「異常晃動」的虎門大橋上下都發生了什麼?】5月5日14時許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
  • 虎門大橋「上下起伏」 和風有關嗎?
    虎門大橋橋面異常抖動渦振背後是一種「卡門渦街效應」,由錢學森、郭永懷、錢偉長等人的老師、美籍匈牙利裔流體力學大師馮·卡門發現,用於描述空氣等流體通過物體後出現渦旋脫落。這些漩渦脫落的頻率會橋梁的固有頻率形成共振。
  • 虎門大橋後續:大橋護欄設水馬導致渦振 水馬撤離後橋面已恢復常態
    虎門大橋橋面已基本恢復常態經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由於特定風環境條件下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橋梁渦振現象。橋梁風工程研究專家葛耀君解釋道,所謂水馬即當前虎門大橋正在修吊杆和主纜,橋梁兩邊為防止車撞放置了臨時擋牆。「水馬改變了橋梁外形,原來橋梁結構是非常流線型的,加了(水馬)就變得非常鈍體了,所以容易引起渦振。」所謂渦振,就是在低頻風速下風對結構物產生的振動。
  • 虎門大橋還在抖嗎?會塌嗎?專家解讀來了
    專家介紹,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振動幅度較小、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會影響橋梁的結構安全。5月5日晚的專家會的意見認為,這次情況發生主要是影響舒適性的渦振,渦振對橋梁結構不會產生大的影響, 如果是長時間地發生渦振,會有橋梁疲勞的問題發生,但這次不到20個小時橋梁基本就穩定了。
  • 虎門大橋為什麼那麼「浪」?
    資料顯示,橋梁渦振是一種兼有自激振動和強迫振動特性的有限振幅振動,它在一個相當大的風速範圍內,可保持渦激頻率不變,產生一種「鎖定」(lock-on)現象。值得注意的是,引起橋梁渦振不在於風力多大,而是一種共振效應;這也就解釋了 5 日在風速不大的情況下,虎門大橋卻產生大幅振動的原因。
  • 虎門大橋多次異常抖動,原因不明,你怎麼看?
    5月5日14時許,連接廣州市南沙區與東莞市虎門鎮的跨海大橋——虎門大橋發生異常顛簸,起伏幅度明顯!1 5月5日虎門大橋抖動場景最初,網傳大橋發生搖晃的原因是當時風速較大,達到10~12m/s,導致橋體發生渦振現象。何為渦振呢?
  • 「隨風舞動」的虎門大橋到底咋了,值得你了解的橋梁「渦激共振...
    當地主管部門發布通告稱,大跨徑懸索橋在較低風速下存在渦振現象,振動幅度較小不易察覺,僅在特殊條件下會產生較大振幅,不影響橋梁結構安全,會影響行車體驗感、舒適性,易誘發交通安全事故。橋梁的「渦激共振「,又稱「渦振」,是一種只會在低風速下產生的兼有自激振動和強迫振動特性的有限振幅振動。簡單來說,就是橋梁自身的振動結構,和氣流對橋梁所形成的作用,相互限制,形成一個反饋作用,產生一種限制。橋梁專家分析認為,橋梁遇到特殊風況會晃動是正常的,一般遇到旋渦風橋面晃動比較大。不久前長江鸚鵡洲大橋也出現類似現象。
  • 嗷夜|4600米虎門大橋竟被風吹晃動,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5日下午,廣東虎門大橋發生異常晃動,不少車主表示開車就像坐船,從監控視頻可以看出大橋有明顯起伏波動。隨後,大橋管理部門封閉了大橋,並對大橋晃動原因進行調查。近期以來,不止虎門大橋發生了晃動,4月26日晚,武漢鸚鵡洲長江大橋也發生了波浪般的晃動,引發了不少討論和擔憂。大橋為何會發生晃動?會不會影響橋體整體安全?
  • 虎門大橋異常振動?聽聽交大專家怎麼說
    振動發生後,大橋管理部門隨即封閉大橋,並拆除兩側護欄的擋牆(水馬)。不過,據@新華視點 消息,過去23個小時內,虎門大橋出現多次振動幅度增強周期。截至5月6日14點30分,虎門大橋振動情況開始減弱。渦激振動是風致振動的一種,其特點是在較低的風速下,如三、四、五級風,就可能發生振動。這也意味著這種振動出現的頻率會比較高;渦激振動的另一個特點,是振幅有限,這種振動對橋梁結構自身的安全性不會造成影響,影響主要還是體現在對人的舒適性、行車的安全性上。
  • 流體力學解釋虎門大橋的震動
    當黏性流體繞流圓柱體時,開始時流體在駐點前速度為0,然後繞兩側流動,速度逐漸增大到最大值,圓柱後壓力先降低再升高。當流體速度逐漸增大時,流體Re數也會增大,這是邊界層中的流體微團受到更大的阻滯,開始分離,根據Re數不同,分離成不同的小漩渦。當小漩渦出現周期性規律時,即周期性卡門渦街,此時漩渦脫落頻率f=Sr·V/d Sr為斯特勞哈爾數,與雷諾數Re相關, V為流體來流速度,d為圓柱體直徑。
  • 虎門大橋橋面基本恢復 專家稱渦振或因橋護欄連續設水馬
    中新網廣州5月6日電(蔡敏婕)廣東省交通集團6日稱,根據專家組初步判斷,虎門大橋懸索橋本次振動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的橋梁渦振現象。虎門大橋已實施臨時封閉。
  • 科普「卡門渦街」後,東莞理工學院校長有了新想法
    5月5日,虎門大橋發生振動牽動公眾的心,經專家初步判斷,振動主要原因是由於沿橋跨邊護欄連續設置水馬改變了鋼箱梁的氣動外形,在特定風環境條件下產生了橋梁渦振現象。
  • 虎門大橋兩次晃動是什麼原因導致?美國大橋曾因這個效應晃到斷裂
    前幾天廣東虎門大橋晃動的消息登上了中國各大社交媒體的熱搜榜,從網絡上流傳的視頻中我們確實能夠看到虎門大橋出現了肉眼可見的晃動。事情還沒過多久,虎門大橋發生了第二次晃動,它也成功再次登上了熱搜榜。很多網友表示看著視頻都覺得很可怕,很難想像當時在大橋上的人是什麼感受。
  • 虎門大橋的橋面一鼓一鼓的很可怕,是因加擋牆引發的嗎?有何高見
    我記得虎門大橋好像是1997年還是98年竣工,竣工當天通車,我親自去看過,發生這種橋面晃動的原因,我看有兩個,第一,因為珠三角經濟繁榮,車流量極大而導致主橋橋墩發生了沉降,另外,高溫季節混凝土橋墩裡面的鋼筋發生了膨脹,第二個原因,橋面的鋼製懸索已:經因為應力發生了金屬疲勞而產生了膨脹
  • 經濟學人全球頭條:最新地級市20強,專家公布虎門大橋渦振原因,中國...
    專家公布虎門大橋渦振原因:水馬是誘因,大橋結構安全據交通發布微博消息,據專家分析,虎門大橋異常抖動現象,水馬是渦振誘因,大橋結構安全。相關抑振措施正在研究實施中。據悉,5月5日下午,虎門大橋懸索橋橋面發生明顯振動,橋面振幅過大影響行車舒適性和交通安全,隨後雙向全封閉,當晚再次發生異常抖動。
  • 東莞虎門大橋附近海灘現萬隻豬蹄 公安等多部門介入
    7月11日上午,多名網友向東莞時報爆料稱,東莞虎門威遠島臨近虎門大橋一帶的海面上以及沙灘上突然驚現大量豬蹄!據爆料網友發來的圖片顯示,在虎門威遠島虎門大橋附近,海戰館對出的沙灘上發現了大量的豬蹄,目測有過萬隻。
  • 十年後,會有什麼東西會越來越不值錢?今天算是漲知識了
    十年後,會有什麼東西會越來越不值錢?今天算是漲知識了改革開放30年,我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老百姓的願望上就能看出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這些年的發展這個願望早就實現,而且實現的更完美。當然了再滿足基本上生活需求以後,人們對生活又有了新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