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若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自信對於一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許多人其實對自信有一個誤區, 認為自信需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優秀,事實上,真正的的自信並不是我們要比別人做得好。
好的自信來自對自己的滿意,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人。如何變得自信,請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三個行為習慣,這是自信的源泉和動力。
01第一個行為習慣:驅除負面思維,正確評價自己
許多缺乏自信的人,往往對自己不夠了解。比如有些人認為自己很醜,還有些人認為自己可能永遠都沒有辦法考上大學。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這都不是正確評價自己,這來源我們內在的負面思維,讓我們對自己失去了希望。正確評價自己,是真實的評估自我現狀與環境,而不是臆想自己,更不是否定自己。
曾國藩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大儒與他對自己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有密切關係。曾國藩知道自己愚鈍,不夠聰明,所以在讀書上,他從來都是下死功夫,如果這本書沒有讀懂,他就不會輕易碰第二本,就是憑藉他踏實的功夫,他後來才得以考上進士。
正確評價自己,就是認真客觀評估自我的情況,而不是隨意給自己貼標籤,這些都會限制我們自身的發展。
正確的自我評價會讓我們更客觀看待自己,從而找到自我成長最好方式。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成長型思維。
深刻明白,人的思維與智商可以通過學習重塑自己,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更不是一個 永不變動的,通過後天的學習,大腦內在的連接與神經系統會更為發達。
所以對自我建立正確的認知,是仔細思考自己熱愛與擅長的地方是什麼,自己的智商如何,以及自我學習的方式的建立。
唯有對自己認識越深刻與清晰,我們不會容易被別人的誇獎衝昏頭腦,更不會隨意抨擊自己,而是認識到自我身上存在的潛能。
其二,建立自我正確認知,需要懂得人是在發展中的,智商和情商都可以持續成長,給自己一個探索與成長的機會,我們才會遇到更好的自己。
正確評價自己,是不讓自己陷入到自我消極的意識,而是對未來生活充滿陽光和勇敢,用成長的思維引領自己,我們的自信就會有穩定發展的基石。
02第二個行為習慣:經常學會自我肯定
生活中的自信來自我們對自我的肯定,如果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自我肯定,我們的自信就會慢慢增強。
心理學發現,一個人如果每天都堅持自我肯定,他們將會逐漸相信自己所說的話,並懂得相信自己,同時還懂得展望未來。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自己,我們可以尋找一些信心提升的話語,從潛意識和行為建立共同的聯盟,讓自己的自信行為不斷鞏固。
比如,「認為自己值得被愛」,「我可以成為獨一無二的女孩」,「我對自己負責」等各種自我肯定的話語。
當你發自內心肯定自己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會擁有無限的潛力。如果我們感覺到自卑,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潛意識,懂得利用「可以」去重塑自我,追求內在成長的目標。
心理學曾發現,「可以」這個詞可以讓我們以更好的心態去踐行自我的成長,而且這些自我肯定的末尾暗示也會驅動你去追求自己的迭代。
你可以成為幸福的人,比如你可以值得被愛,當我們習慣說這些話的時候,就會無形中提升自我的潛能,驅散內在的陰霾,讓自信的底氣越來越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