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那天,我們一家三口從大阪府出發,坐了一個小時的列車來到奈良車站。一下車,滿眼是木結構的圓柱和鬥拱大梁,質樸而又充滿宮廷大殿的意味,使人一下子就嗅到了古都作為日本歷史和文化發祥地之一的幽幽氣息。然而,奈良更馳名和誘人的卻是滿街跑跳、與人和諧共處的野生鹿群,以及由此生發的鹿文化。
因為初次到訪,慕名而來,情況不甚明了,見了公共汽車站有招攬人的「一票通」,價格每張500日元,趕緊買。這「一票通」雖然可以隨意上下車,但是如果只想看奈良公園及周邊的鹿群外加幾個景點,這樣的套票並不合算。時間還早,可能鹿先生、鹿女士和鹿寶寶們還沒「上班」吧?我們便直奔唐招提寺,拜謁一下唐代東渡扶桑、受到當地景仰的鑑真大和尚,那裡的大唐廟宇建築風格純正,非常耐看。一個多小時後,乘上公共汽車,車開著開著,看見窗外遠處和遊人共處鹿們了,心裡「咯噔」一下想:「它們到處溜達,馬路上汽車很多,危不危險啊?」不久才知道,這裡人是客,鹿是主人。馬路上有很多交通警示牌,都是所有車輛要注意,禮讓鹿大爺先過。據說,一旦發生撞傷事故,不論誰撞誰,車主一概都要受罰。自然,罰金會交給負責保護事宜的「奈良の鹿愛護會」。
若草山的遠影,映襯在草地和樹林之中。鹿群散落在冬日青草地上,且行且走,載歌載舞。它們飄逸、優美、恬靜、溫和,追逐可心食物時,又奔又跳,跑得飛快,但身姿優雅曼妙,故而說它們是綠茵上的精靈也不為過。這裡的鹿兒被稱作「神的使者的後代」。早在西元710年遷都奈良,據說當時藤原氏守護神就是騎著白鹿遷移到這裡的,那是一隻後腳有白毛的鹿,堪稱奈良鹿的祖先。鹿們繁衍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據前年的權威統計數據,截至那時,奈良公園、東大寺、若草山及春日大社鹿苑共有1498隻鹿。這些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鹿們,肯定不可能對其叫一聲:「立正!報數!」然後,應聲報出。天曉得,它們是怎麼被精確統計出來的呢?
一早上遊覽下來早已經餓了,匆匆點了日式料理。從貨柜上有個大鹿角的料理店往外看,路旁一溜小店鋪、吃食攤,遊人如織,中間夾雜的鹿兒們,或靜如處子,或搖頭晃腦,萌萌的樣子。天一直陰沉沉的,這會兒突然陽光乍現,我趕緊跑出去拍照。緊挨著大草坪,吃食攤後有一隻扔廢物的塑料簍子。猛見得,有幾隻大鹿在那裡的廢物堆裡搶食,並且「咵哧咵哧」一番咀嚼,竟然把一個紙飯盒、幾份導覽圖吃在嘴裡,吞進肚裡!我忙「啊呀」了一聲,伸手從鹿嘴裡抓住未被啃掉的一部分,使勁往外拽。然而,大鹿把眼睛一瞪,跟著鹿腦袋一聳,就朝我撞來,幸好腦袋上無鹿角,同時我也放了手,後退兩步。呵呵,這傢伙就是這樣迎接我們的。
太太和女兒買了鹿仙貝走過來還沒站穩當,就被好幾隻鹿圍上了。這鹿兒倒是都很懂禮貌之道,會衝著你鞠躬行禮。不過,這些「吃貨」大多很性急,不等人餵它,早已張開溼漉漉的嘴在「咬」了,或者手上衣服上,或者肚子上大腿上……別忘了,這些看似溫順可愛的傢伙其實都是野生動物,它們只對鹿仙貝感興趣。如果你用食物撩它,卻不給它吃,把它惹火了,說不定會咬人、踢人呢。因為咬傷人,有的鹿被稱為「鹿匪」。
我太太、女兒一次次買來的鹿仙貝,一次次地被它們熱情地一掃而光。見萌寵吃得這樣嗨,太太不禁突發奇想,要親自嘗一嘗,這鹿仙貝到底是怎麼個美味?女兒連忙大喝一聲:「不行,不可以吃的!」這種150日元一卷的鹿仙貝是為鹿特製的薄片餅乾,含有無糖無油的米糠和小麥粉等。太太、女兒餵鹿的動作可能慢了一些,手上、衣服上留下了鹿嘴溫柔的吻和溼漉漉的口水。太太的大衣有個「八腳鈕」扣子也被扯開了。
《詩經》有「呦呦鹿鳴,食野之蘋」的名句。《紅樓夢》裡,作者也多次拿鹿這個梗大做文章。可見,鹿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也有一席之地。而這些,我們的奈良之行是真切感受到了。(徐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