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雲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這首詩作於唐代,也就是說千年之前中國人就在喝葡萄酒了,那為什麼千年之後我們仍然覺得它是一種洋酒?
如果我再告訴你,如今史學界講述葡萄酒的歷史,都會從中國講起呢?
人類釀酒史長達9000年,書寫這一紀錄的正是中國。
河南賈湖遺址,有已知最早的人類釀酒遺蹟,當時的人們用稻米、蜂蜜、野葡萄和山楂發酵出酒精,讓公元前7000年的生活多了一點輕鬆愜意。
賈湖陶器,內壁殘留有酒類飲料的沉澱物
最古老的酒、最古老的「葡萄酒」,兩項榮譽都屬於中國。可惜它們沒有流傳下來,不僅釀造工藝失傳,甚至釀造的原料都被人遺忘了。
中國本土的葡萄品種名為「葛藟」,早在《詩經》中就有記載,但它並不是我們日常吃到的葡萄。如今常見的葡萄,則要追溯到漢武帝時期,那是一段屬於絲綢之路的故事。
張騫出使西域歸來,提到一個名為大宛的國家,盛產良馬(汗血馬)。漢武帝心生企慕,派遣使節,以千金去換種馬。但大宛國王仗著天高漢朝遠,不給馬,搶財物,殺漢使。
這還得了,「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武帝就派李廣利去討伐大宛。四年後,大宛降伏,獻馬三千匹。此後漢使往來,帶回了歐亞種葡萄種子。
《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餘石,久者數十歲不敗。俗嗜酒,馬嗜苜蓿。漢使取其實來,於是天子始種苜蓿、蒲陶肥饒地。」
從此葡萄入漢家。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 張騫出使西域
後來,不知何年何月,釀酒技術也傳了進來。魏文帝曹丕就明確表達過對葡萄和葡萄酒的痴迷,他曾說:
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曲糵,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咽唾,況親食之邪?(一說就流口水了,何況親口吃呢?)
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葡萄都是一種帝王級奢侈品,不時要靠番邦進貢,尋常人家吃不著,更喝不到它釀的酒。
東漢末年,富豪孟佗(字伯郎)曾用一斛葡萄酒賄賂宦官張讓,得以官拜涼州刺史。引得蘇軾感嘆:將軍百戰竟不侯,伯郎一鬥得涼州。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淵賞賜葡萄給群臣吃,一個叫陳叔達的大臣拿著不吃,李淵就問他原因。陳回答說:家母生病口渴,想吃葡萄,求而不得,所以打算帶回去侍奉老母。李淵聽後,感動得落淚。
但到了李淵的繼任者李世民的時代,葡萄的供應問題就基本解決了。侯君集攻破高昌(今新疆吐魯番),帶回了當地的馬奶葡萄種子和釀酒之法。
《唐會要》記載:葡萄酒,西域有之,前世或有貢獻。及破高昌,收馬乳葡萄實於苑中種之,並得其酒法,自損益造酒。酒成,凡有八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
芳香酷烈,四字盡得其妙。
在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盛世——唐朝,葡萄酒實現了民間普及。最直觀的指標就是,關於葡萄酒的詩文呈爆炸式增長。
王翰寫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在塞北,可以喝到。
李白寫道:葡萄酒,金叵羅,吳姬十五細馬馱。在江南,也可以喝到。
電影《妖貓傳》中,李白作詩前喝的就是葡萄酒
那是千年之前,大航海時代尚未開啟,玉米、馬鈴薯、番茄、辣椒等作物甚至還沒有傳出美洲,中國人就在暢飲葡萄酒了。
回到開篇的問題,為什麼辣椒直到明朝後期才傳入中國,但提到川湘嗜辣,我們都覺得是一種傳統口味,而葡萄酒喝了上千年,我們卻覺得它是一種洋酒?
原因很簡單,當下的中國葡萄酒文化,是近代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而不是歷經漢武帝、魏文帝、唐太宗、李白的千年本土傳統的傳承。
由於種種原因,明代以後,中國釀葡萄酒、喝葡萄酒的傳統逐漸衰落乃至中斷了,直到近代才再度出發。至於普及到尋常百姓的桌前,已是改革開放之後的事了。
葡萄酒釀造方法
圖源:《食物本草》明代宮廷彩繪本
早在元代,寧夏就有「葡萄憐美酒,苜蓿趁田居」的詩句,但直到1982年寧夏賀蘭山東麓建起葡萄釀酒基地,兩年後產出了第一瓶葡萄酒,「寧夏葡萄酒」才迎來字面意義上的新生。
2011年,寧夏賀蘭山東麓葡萄酒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認證。
為什麼兜兜轉轉,花落寧夏?這和一方風土有關。
北緯38度附近,是全球葡萄種植的黃金地帶,西班牙拉曼恰、義大利西西里島、美國納帕山谷等著名葡萄酒產區都在這裡。賀蘭山東麓也在這裡。
加之高海拔、少降雨、日照時間長(每年3000小時左右)、晝夜溫差大(10-15℃),此地的葡萄糖分充足,又仍能保持酸度,釀出的酒芳香醇厚;同時無病蟲害,產量穩定,讓有機種植成為了可能。
賀蘭山下的葡萄園
圖源:紀錄片《賀蘭山》
近年來,保樂力加、軒尼詩等國際知名釀酒廠商相繼入駐,寧夏葡萄酒也屢獲國際大獎,寫入了《世界葡萄酒地圖》。
世界葡萄酒大師Jancis Robinson說:毋庸置疑,中國葡萄酒的未來在寧夏。
如今,提及寧夏葡萄酒,常見的表述仍是「突然崛起」「未來可期」「潛力」「黎明」。
還不是「穩坐龍頭」「聞名遐邇」「如日中天」。
雖然各大酒莊拿了不少國際獎項,但由於誕生時間尚短,又缺乏本產區的葡萄酒領軍品牌,在民眾認知、接納、傳播層面,寧夏葡萄酒仍在艱難爬升階段。
這是一道檻,邁過去了,或許就能重現萬家暢飲葡萄酒的盛唐景象。當然,想邁過去,難上加難。
當年賈湖遺址考古成果公諸於世,美國啤酒企業角鯊頭(Dogfish Head)迅速推出了一款名為「賈湖堡」(Chateau Jiahu,「Chateau」一詞常用於葡萄酒命名)的啤酒,加入了橙花蜂蜜、麝香葡萄汁和山楂果實,號稱配方來自9000年前的中國北方。
好酒也怕巷子深,好酒也要好營銷。在這方面,國內酒企的膽子還不夠大,步子也不夠快。
有鑑於此,廈門建發集團旗下運營了20多年進口葡萄酒品牌的建發酒業,首次嘗試國產葡萄酒品牌——柏雅,發揮自身市場團隊、經銷商渠道和行業經驗,助力賀蘭山東麓葡萄酒莊,將寧夏葡萄酒銷往全國,送到每位消費者的「舌尖」。
為進一步助力閩寧對口幫扶,向更多人推介賀蘭山東麓生產的葡萄酒。今年8月,廈門建發集團在賀蘭山下閩寧鎮舉辦了一場閩寧·柏雅紅酒文化跑活動,邀請媒體、廈門企業代表和建發酒業的全國經銷商夥伴前往了解當地葡萄酒產業,增進大家對寧夏葡萄酒的認知。
不怕大家不喜歡,只怕大家不知道。
閩寧,閩是福建,寧是寧夏,閩寧鎮正是兩省區對口幫扶的示範區。要產業扶貧、精準扶貧,當然要授人以漁,最終選中葡萄酒產業,可謂匯聚了天時、地利、人和。
但願有一天,你也會託著酒杯對朋友說:
你知道嗎?世界上最早的葡萄酒產自中國。
李白「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喝的可是葡萄酒。
而我手裡的這一杯,產自寧夏,賀蘭山與黃河之間。
原標題:《中國人喝了9000年葡萄酒,為什麼還覺得它是洋酒?| 品牌新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