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過年的記憶

2021-02-24 中國大語文

過年的記憶,對一般人來說當然都是好的,可是當一個人無法過一個好年的時候,過年往往比平常帶來更深的寂寞與悲愁。

 

有一年過年,當我聽母親說那一年不能給我們買新衣鞋,忍不住跑到院子裡靠在牆磚上哭了出聲。

 

那一年我十歲,本來期待著過年買一套新衣已經期待了幾個月了。在那個年代,小孩子幾乎是沒有機會穿新衣的,我們所有的衣服鞋子都是撿哥哥留下的,唯一的例外是過年,只有過年時可以買新衣服。

 

其實新衣服也不見得是漂亮的衣服,只是買一件當時最流行的特多龍布制服罷了。但即使這樣,有新衣服穿是可以讓人興奮好久的,我到現在都可以記得當時穿新衣服那種顫抖的心情,而新衣服特有的棉香氣息,到現在還依稀留存。

 

在鄉下,過年給孩子買一套新制服竟成為一種時尚,過年那幾天,滿街跑著的都是特多龍的卡其制服,如果沒有買那麼一件,真是自慚形穢了。差不多每一個孩子在過年沒有買新衣,都要躲起來哭一陣子,我也不例外。

那一次我哭得非常傷心,後來母親跑來安慰我,說明為什麼不能給我們買新衣的原因。因為那一年年景不好,收成抵不上開支,使我們連雜貨店裡日常用品的欠債都無法結清,當然不能買新衣了。

 

我們家是大家庭,一家子有三十幾口,那一年尚未成年的兄弟姊妹就有十八個,一個一件新衣,就是最廉價的,也是一大筆開銷。

 

那一年,我們連年夜飯都沒吃,因為成年的男人都跑到外面去躲債了,一下子是雜貨店、一下子是米行、一下子是醬油店跑來收帳,簡直一點解決的辦法也沒有,那些人都是殷實的小商人,我們家也是勤儉的農戶,但因為年景不好,卻在除夕那天相對無言。

 

當時在鄉下,由於家家戶戶都熟識,大部分的商店都可以賒欠的,每半年才結算一次,因此過年前幾天,大家都忙著收帳,我們家人口眾多,每一筆算起來都是不小的數目,尤其在沒有錢的時候,聽來心驚。

 

有一個雜貨店的老闆說:「我也知道你們今年收成不好,可是欠債也不能不催,我不催你們,又怎麼去催別人呢?」

 

除夕夜,大人到半夜才回家來,他們已經到山上去躲了幾天了,每個人都是滿臉風霜,沉默不言,氣氛非常僵硬。依照習俗,過年時的欠債只能催討到夜裡子時,過了子時就不能討債了,一直到初五「隔開」時,才能再上門要債。爸爸回來的時候,我們總算鬆了口氣,那時就覺得,沒有新衣服穿也不是什麼要緊,只要全家人能團聚也就好了。

 

第二天,爸爸還帶著我們幾個比較小的孩子到債主家拜年,每一個人都和和氣氣的,仿佛沒有欠債的那一回事,臨走時,他們總是說:「過完年再來交關吧!」對於中國人的人情禮義,我是那一年才有一些懂了,在農村社會,信用與人情都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不能盡到人情,但由於過去的信用,使人情也並未被破壞。當然,類似「跑債」的行為,也只反映了人情的可愛,因為在雙方的心裡,其實都是知道一筆債是不可能跑掉的。土地在那裡,親人在那裡,鄉情在那裡,都是跑不掉的。

 

對生活在都市裡的、冷漠的現代人,幾乎難以想像三十年前鄉下的人情與信用,更不用說對過年種種的知悉了。

 

對農村社會的人,過年的心比過年的形式重要得多,記得我小時候,爸爸在大年初一早上到寺廟去行香,然後去向親友拜年,下午他就換了衣服,到田裡去水,並看看作物生長的情況,大年初二也是一樣,就是再鬆懈,也會到田裡走一兩回,那也不盡然是習慣,而是一種責任,因為,如果由於過年的放縱,使作物敗壞,責任要如何來擔呢?所以心在過年,行為並沒有真正的休息。

那一年過年,初一下午我就隨爸爸到田裡去,看看稻子生長的情形,走累了,爸爸坐下來把我抱在他的膝上,說:「我們一起向上天許願,希望今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大家都有好收成。」我便閉起眼睛,專注地祈求上天、保佑我們那一片青翠的田地。許完願,爸爸和我都流出了眼淚。我第一次感覺到人與天地有著濃厚的關係,並且在許願時,我感覺到願望仿佛可以達成。

 

開春以後,家人都很努力工作,很快就把積欠的債務,在春天第一次收成裡還清。

 

那一年的年景到現在仍然非常清晰,當時禮拜菩薩時點燃的香,到現在都還在流蕩。我在那時初次認識到年景的無常,人有時甚至不能安穩地過一個年,而我也認識到,只要在壞的情況下,還維持人情與信用,並且不失去偉大的願望,那麼再壞的年景也不可怕。

 

如果不認識人的真實,沒有堅持的願望,就是天天過年,天天穿新衣,又有什麼意思呢?

林清玄:可以預約的雪

林清玄:有生命力的所在

林清玄:幸福不是結局,而是方向

相關焦點

  • 林清玄 :過年的記憶
    Wednesday,February 10,2021林清玄 :過年的記憶過年的記憶,對一般人來說當然都是好的,可是當一個人無法過一個好年的時候,過年往往比平常帶來更深的寂寞與悲愁。  有一年過年,當我聽母親說那一年不能給我們買新衣鞋,忍不住跑到院子裡靠在牆磚上哭了出聲。
  • 讀詩 / 過年的記憶
    過年的記憶作者 / 林清玄---過年的記憶,對一般人來說當然都是好的,可是當一個人無法過一個好年的時候,過年往往比平常帶來更深的寂寞與悲愁。  有一年過年,當我聽母親說那一年不能給我們買新衣鞋,忍不住跑到院子裡靠在牆磚上哭了出聲。
  • 林清玄:長得好看不如活得混蛋
    林爸爸很絕望: 怎麼會這樣,怎麼會生出這樣的孩子…… 七歲那年,林清玄的弟弟早逝,父母帶他去過火,十年一次的做醮,可以驅趕邪鬼。林清玄不敢去,大哭,跪下來,抱住媽媽的腿。氣得林爸撿起地上的軟鞭,往他身上抽。在惶恐和絕望中,少年站了起來:「我走,我走給你看,今天如果我不敢走這火堆,就不是你的囝仔。」
  • 當代散文名家林清玄 ‖——人間有味是清歡
    ◎林清玄就是有這樣的魔力,他的文字乾淨清澈,玲瓏剔透,明亮如同水晶。我們要給悲傷一個出口,讓它暢快地流出來,洗滌所有不堪的記憶,將它們塵封在異度空間的某個角落,從此不再醒來。席慕容說: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我想,鄉愁其實就是林清玄最後提到的:沒有形狀,卻充滿了整條街。這篇文章屬於林清玄先生早期的散文集子,時光中的不停的流逝,香港回歸了,澳門回歸了,但是故鄉在臺灣人的心中並沒有失去記憶的面容。
  •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徵文 | 兒時的過年記憶
    你印象中兒時的過年是什麼樣子?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再也沒有了兒時穿新衣時的企盼;再也沒有兒時站在一桌子菜前的誘惑;再也沒有那延綿不斷地鞭炮聲和撿炮竹時的歡喜。過年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在父母的觀念中,過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那些家鄉過年的儀節習俗,在我孩童時代便顯得異常熱鬧忙碌。
  • 知名作家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 曾當過屠夫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23日電(記者 宋宇晟)綜合臺灣媒體消息,臺灣知名作家林清玄因病去世,終年65歲。其家屬向媒體披露,林清玄是在臺灣的家中安詳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林清玄身上有諸多為人熟知的標籤,其中大多數與文字有關——曾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創下150次再版的熱賣紀錄;30歲前拿遍臺灣所有文學大獎;文章數度被摘錄進入語文課本;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資料圖:臺灣作家林清玄在山西太原和讀者交流「讀書與生活」話題。
  • 林清玄:平安喜樂,是一生追求的幸福
    林清玄排行12,輪到他的時候,父親實在想不出名字了。因為林清玄是笑著來到世界上的,父親覺得很怪,便給他取名「林清怪」。結果一去登記,工作人員樂了:「那還不如叫奇怪的奇。」旁邊又有人說:「最近看了一本武俠小說,裡面有個清玄道長,武功很厲害,何不叫林清玄呢?」
  • 林清玄去世:一杯濁酒送清歡
    ▲林清玄通過網絡,留給世人的最後一句話。公開資料顯示,1953年,林清玄生於臺灣高雄,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自17歲開始發表作品後,林清玄走上文學之路。
  • 世間再無林清玄,人間有味是清歡
    一代天才高產作家林清玄就這樣離開了。根據公開發布的「林清玄家屬致讀者的一封信」,證實林清玄是於家中在睡夢中長辭的,倒也沒遭什麼罪,算是活出了一直想要的福份。儘管一直都喜歡他的文字,在人生的某些灰暗時刻也藉助了他的菩提系列書籍積蓄力量,但人至中年的我已無多大震動,因為知曉你我都會死,最後的歸途誰都無法抵抗,他不過是先走了一步。
  • 林清玄:柔軟的心最有力量
    愛的開始是一個眼色,愛的最後是無盡的蒼穹。——林清玄我也願學習蝴蝶,一再的蛻變,一再的祝願,既不思慮,也不彷徨;既不回顧,也不憂傷。——林清玄今天比昨天慈悲,今天比昨天智慧,今天比昨天快樂。這就是成功。——林清玄
  • 「彈一彈」林清玄的「清弦」
    林清玄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尤愛其散文。在林清玄的創作生涯中,散文居多,特別是十本「菩提」系列,震撼文壇。其散文樸素自然、溫潤細膩、清新浪漫,不特染華麗之辭藻,也不故設明顯之修辭,卻有著令人平心靜氣的「魔力」。
  • 又快過年了,我記憶中的過年是這個人樣子的,這才是過年的場景
    小時候總盼望著過年,因為一到過年就會有新衣服穿,有好多好吃的,放放爆竹,那時的幸福就是這麼簡單。童年漸行漸遠,感覺現在的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小的時候過年最喜歡的一件事就是放爆竹。記得當時有好多種,有幾種記憶比較深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玩過,啄木鳥鞭炮,記得小時候都把它拆下來,一個一個放。還有火箭,我們這叫起火不知道你們那叫什麼,小時候我們都用手拿著點著啾的一聲飛走了。還有一種就是原子雷,當時家裡的碗和盆可沒少被蹦爛。
  • 過年記憶:最是人間煙火氣
    多少人的記憶中,「年味」就是餃子、年糕、炸魚、臘肉的味道,是全家人一起動手忙碌的身影。這是人間最溫暖最美好的煙火氣,是全家團圓的喜樂氣氛,是我們記憶裡最留戀的傳統情感。而在今天,對常年混跡於各種寫字樓辦公室的年輕人來說,更是吃了這一頓,才有勇氣面對未來一年中將要叫300次外賣的自己。
  • 林清玄逝世:出走半生,願你歸來仍是少年
    作者 | 王荊棘傳說在北極的人因為天寒地凍,一開口說話就結成冰雪,對方聽不見,只好回家慢慢烤來聽,遇到談情說愛,先用情詩情詞裁冰,切成細細的碎片,加上酒來煮,如果失戀,就一把大火燒了,燒成另一個春天。 這是林清玄在《寒梅煮雪》中的一段文字,極有意境。
  • 林清玄:孤獨是一個人的清歡
    ——林清玄林清玄先生在古董店裡買了一個樸素的陶製的墜子和一個銅製的大銅環,老闆告訴他,這個墜子是一粒一粒綁在漁網底部,以便下網的時候,漁網可以迅速沉入海裡。銅環就像衣服領子,只要拎起來,整個漁網就能提起來,一條魚都跑不掉。
  • 林清玄:自心清淨,能斷煩惱
    文:林清玄 導讀 在不安的世界裡,只有放下執念,拋開焦慮和煩惱 一、人生滋味不易知 1/15 我們所經歷過的美好事物,其實都被卷存典藏著,一旦打開了,就從記憶中遙不可知的角落飄回來。
  • 林清玄:經歷失業、婚變,是什麼讓我淡定從容48年?
    2019年1月,林清玄去世,終年65歲。和大多數作家不同,他從小最喜歡畫畫,而不是文字創作。直到後來,因為感受到寫作的自由,能清晰地描繪出自己的心路歷程,才踏上了文學創作之路。17歲的他,開始發表自己的作品。同時也是他成名的開端,在之後的48年裡,他和所有人一樣,經歷了人生的各種低谷,但是他卻能從容應對。
  • 林清玄 | 學插花
    ·····《學插花》···········林清玄●作家簡介林清玄,1953年出生 ,臺灣高雄人,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畢業於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誌》主編等職。
  • 過年的記憶
    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到了臘月,「臘八」節就像年的門檻,邁過去,「年味」就越來越濃了。雖然那時生活不富裕,但絲毫沒有影響人們過年的興致。大人們好像總是趕不完的集,操辦不完的年貨——今天買包味精,明天買瓶醬油,後天再捎些花椒、八角、桂皮……洋溢著歡快神情的人們,悠閒自樂地奔走在通往集市的鄉間小路上;小孩子期盼過年的理由更加充足而急切——置一身漂亮的新衣,吃些平時裡不曾吃的美味;爭著走親戚抓壓歲錢,順便在來迴路上拆開禮品的包裝紙,夾幾塊果子吃,再偷偷地包裹上……物資不豐富的年月,過年給人的感覺特別隆重。
  • 林清玄:不是我們選擇了愛情,而是愛情選擇了我們
    說實在,林清玄的文筆很質樸,寫故事也很走心,這些文字,曾陪伴我走過了很多夜晚。他的母親很溫柔,雖然不能給林清玄提供好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但卻盡最大的能力,讓孩子們生活過得更好。所以,他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常常提到小時候的窮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