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楊梓報導:截至2019年底,清潔供暖面積已達到120億平方米、清潔供暖率為55%,兩者分別較2016年增加51億平方米和21個百分點——這是記者在日前舉辦的2020年中國清潔供熱峰會暨行業年會上得到的一組數據。雖然已超額完成2019年的規劃目標,但多位與會專家表示,現階段清潔供暖仍面臨諸多問題,不容忽視。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環境能源研究院副院長路賓指出:「目前清潔供暖過度依賴財政補貼。一旦資金中斷,後果難以想像。」
數據顯示,2017-2019年,中央財政共計投入351.2億元,地方財政投入777億元,且中央財政投入佔比由2017年的21%增加到2019年的40.7%。
路賓進一步表示,對於清潔供暖運行情況、系統能否保障供暖效果,要「一年看成本、三年看質量、五年看維保」,但這些恰是目前我國清潔取暖的短板所在。例如,數據顯示,我國直熱式電供暖企業約有2000家,但門檻低、質量參差不齊現象頻現。而熱泵企業約有500家,也普遍存在「重銷售輕售後」、「重產品輕安裝」、墊資情況嚴重的現象,資金鍊面臨考驗;同時,燃氣壁掛爐企業在2017年迎來爆發式增長,但2018年市場出現斷崖式下滑,導致這類企業面臨轉型,產品質量良莠不齊。
「清潔供暖要讓老百姓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用得上要靠政府的補貼,用得起也有相應煤和電的補貼,用得好要靠維保和後續政策。但若干年後試點城市部分設備需要更換將由誰來買單?五年保質期後,又由誰來維護?」路賓說。
另據了解,提高農房建築能效,可有效降低採暖能耗,切實降低採暖成本,相比改造前可節約成本13%-30%,同等支出水平下,可使冬季室內溫度提升2-4攝氏度。但在2017-2019年中央、省、市和社會資本對清潔供暖共投入的1731.5億元中,用於農宅能效提升的少之又少。
路賓指出,目前城市的能效提升工作進展較好,但在農村還存在問題。「例如,地方重視程度不夠,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供暖技術系統中,導致農宅能效資金投入不足,很難推進。同時,農宅改造未納入定期監督監管範圍、基礎條件薄弱、入戶改造難度大、低成本技術產品化和產業化程度低等都是困擾農宅能效提升的難點。因此,應加強農村的監管引導,儘快布局農村運維監管體系,將熱源清潔化與建築能效提升改造並重,建立長效機制,使農宅能效提升得到市場和行業的重視。」
另據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高級工程師孫培軍介紹,可再生能源供暖市場發展也不及預期,市場推廣模式跟傳統能源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太陽能供暖發展最為緩慢。「雖然可再生能源供暖初始投資成本高,但運行成本低,應該得到政策重點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