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從朋友那裡搞到了期待已久的高清片源,下班的第一時間就蹦回家中,想在工作一天的疲憊後來一場視覺盛宴。
可是!雖然你幾次升級寬帶,手機還有5G支持,可網盤的下載速度慢的感人。
等待大片下載的過程一點一點地消磨著你滿心的期待和全部的興致。
電影終於下載完成了,可你的耐心已經全部被消磨光了,失去了看電影的興致!
如今這一切都變成了過去,阿里雲推出面向個人的超快速網盤服務。
非會員擁有1TB空間,會員享有6TB空間,無論是否充值會員,下載速度都達到8-10MB/s。
香!真香!
正中軟肋!阿里的出手,直擊要害!
阿里雲網盤的發布沒有任何徵兆和前奏,當人們發現的時候,產品已經下線了。
但無論是"阿里"還是"網盤",這兩者任何一方有風吹草動,都會成為焦點、引起關注!
更何況組合在一起,如同一枚飛彈,無論怎樣低調發射,只要落回地面,就註定動靜不小。
仔細數數,加上七月[迅雷]網盤的發布,115、騰訊微雲、天翼雲、和彩雲還有百度,如今的網盤領域居然聚集了數量不少於當年的"玩家"。
大家似乎忘記了當初行業的慘痛和寒冬,想在這樁並不算好的生意裡,再決勝負。
其實網盤的邏輯並不難理解,網盤服務商購買大量的企業級硬碟作為存儲介質,為用戶提供數據的保存、導入和導出服務。
如果存儲介質的成本可以通過長期持有和使用來分攤,那麼用戶上傳、下載需要使用的帶寬則是個需要持續投入的無底洞。
因此,即使多家廠商都知道提高速度能帶來更優異的用戶體驗、吸引用戶,可受限於經營成本,誰也不敢貿然行動。
阿里雲網盤直接將用戶下載速度提升至8-10MB/s,顯露出此次志在必得的決心。
百家爭鳴!在場玩家都身懷異技
與當年無腦的網盤大戰不同,如今的"選手"各具特色,除了實力,還拼技巧。
阿里雲提供如此優異服務的背後,是多年技術沉澱和對用戶的足夠了解,並且有一系列相關產品能形成生態環來降低運營成本。
另一位新入場的玩家[迅雷],則是有漫長的下載器技術沉澱,並且擁有上百萬穩定的會員。
而百度網盤最大的優勢是作為長期國民級應用,擁有最深厚的資料積累。
這種用戶習慣和用戶數據內容的積累是很難短期被超越的。
由此看來,即將到來的網盤大戰,可謂百花齊放、各自精彩。
鹿死誰手?也許打敗網盤的不是網盤!
康師傅沒有輸給白象、今麥郎、統一,而是被美團和餓了麼顛覆了!
移動沒有輸給聯通、電信,而是被微信、QQ顛覆了!
在一個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只要企業自身不犯巨大錯誤,很難出現壟斷和覆滅。
而是來自更新穎、更符合、更貼近大家需要的新物種會顛覆過去舊的事物。
網盤行業也是如此,即使阿里雲來勢洶洶,迅雷躊躇滿志,只要百度自己不犯錯,誰都不能真正"打死"誰。
可無論阿里雲、迅雷、還是百度網盤,都屬於公有雲,是存儲介質屬於企業,個人只擁有使用權,並需要不斷為使用權付費。
在數據少且重要度不高時,這是一種好的選擇。
但當數據成為生活重要的組成部分,你真的放心把自己的私密照片放在"別人"的硬碟裡麼?
讓我看看哪個聰明的小夥伴已經猜到了!
沒錯,就是NAS私有雲,這個已經在很多小夥伴家中出現的"黑匣子"。
據可靠消息,UGREEN綠聯即將在九月發布NAS私有雲!
這款設備內部可以插入兩塊最大16TB的硬碟,也就是說可以在家中搭建出一個32TB的私人網盤,遠遠超過2TB和6TB。
最重要的是NAS私有雲的硬碟是屬於個人的,在私密文件放在其中可以有更妥善的保護方式,能從物理硬體層面保證個人信息的安全。
根據目前已經在App Store低調上線的綠聯雲app能看到,NAS私有雲提供有比網盤更豐富的服務。
不光具備網盤原有的功能,還具備外部存儲讀取、藍牙連接、HDMI輸出視頻的功能,能更完美地為生活服務。
另外,NAS私有雲使用的是家庭的寬帶,不存在帶寬小的問題,能提供比網盤更快速的數據傳輸服務。
由此可見,NAS私有雲比傳統網盤更符合如今用戶的需要,也為進一步混合雲的出現提供了硬體基礎,NAS私有雲很可能在本次網盤大戰中脫穎而出。
在網盤使用中,還有哪些方面讓你感到不爽呢?你希望未來的網盤或NAS私有雲還能具備哪些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