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講「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虛會出現哪些現象?

2021-02-12 北京針聯臨床醫案

中醫的角度來說,舌頭的變化是脾的外在表現: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

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通常人們認為:生命的動力源頭源於心臟。其實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動力源頭,它才是推動全身循環第一動力,其次是腎,再次是肝。

因此心臟並非生命的動力源頭,沒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動生命循環的第一能量馬達。

細心的媽媽都知道,嬰兒出生落地時,哭的聲音特別響亮,音訊可以傳得很遠,為什麼可傳得很遠?其主要力量就是源於脾。

人出生後,脾就是那兩小片,一直長到十八歲成人,也還是那麼大小,始終沒有變化,生長的動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給,只有年齡增長時,脾才稍稍增厚。

到五十歲時,我們的脾內已經呈蜂窩狀,其中已無實質能量了。如果將脾再次填實,腎水自然就會升入頭部,人就有回到年輕時期的感覺。

脾衰則力不從心,記憶力差,思維與反應遲鈍。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是脾虛的問題。

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

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

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

肝與脾胃互相影響,須先養好肝才能解決脾胃的問題。

肝不鬱,則脾不虛,大家都知「茶飯不思」「氣飽了」,其實形容的都是肝脾不和的故事。

常有病人說吃完飯還覺餓,但肚子是鼓的,吃胃腸藥不管用。

其實,這往往和工作壓力太大,或情緒不好導致肝鬱氣滯有關。

生氣動怒憂思鬱結,會導致肝氣不疏,橫逆克脾胃,導致腹脹氣滯,胃脘不適諸多病症。

要讓脾健康,就要養肝柔肝,順暢肝的氣機,讓肝氣可以正常疏洩,這樣肝木與脾土處於和諧關係。

因此說,養脾就要控制自己的情緒,永遠不要發怒,儘量減少發脾氣,這是舒肝養脾的一個重要因素。

現代城市人,普遍吃的多,運動少,工作壓力大,心情抑鬱多見,容易導致痰溼內滯,直接的結果是體重易超標。

因此說,對於痰濁偏重的人,用補法不如用通法,通降陽明,洩去濁毒,最利於健康。

不少人有體會,平時喝蘿蔔湯,或吃炒香的萊菔子粉,即覺舒服。痰溼偏盛的人以消食通腑為主,千萬別濫吃補藥或營養品,以免壅滯氣機。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

《靈樞•決氣》說,胃滿則腸虛,腸滿則胃虛,更虛更滿,故氣得上下,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可見飲食充足,同時機體氣化功能正常,便能很好地將其轉化為精氣,化生為血而濡養於神,於是人的神氣充沛,生氣勃勃。

脾衰的嚴重程度盛於心衰,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

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許多人都聽過「虛不受補」這詞,「虛不受補」的要點就落腳在脾上,大病的最終結果是脾受到損傷。

因此某種程度上,脾衰比腎虛更可怕。腎水足則脾有力量,寒溼不在。腎水虧則脾衰,則形成寒溼。脾臟溼,腎臟燥,最終演變成心寒、脾寒、胃寒、肝寒、腎寒和腦衰。

人體的一切精神意識、思維活動,都是臟腑生理功能的反應。

臟腑之間相生相符,就如一個運轉的機器,各個零件達到平衡才能運轉,身體好就成功了一大半。

取穴:足三裡、三陰交、中脘穴、脾俞穴、太白;堅持每日一次,每次每穴30分鐘,以皮膚潮紅為佳,堅持一段時間,效果相當顯著。

促進經氣運行,提升胃功能,消眼袋,提升膚色。

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胃腑疾病和人體強壯要穴。具有培腎固本,行氣活血,補虛益損。

具有健脾補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具有利溼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功效。

屬脾經上的原穴,也是補脾大穴。

在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脾號稱「後天之本」,脾胃之氣受傷,各種疾病也就由此而生。

難怪自古以來,中醫有「四季脾旺不受邪」說法。如果一年四季,都能夠保持脾臟健康,那麼就可避免所有的外邪,可以很好地保持。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若轉載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刪除!

如果您想和更多的中醫同路人一起討論學習,共同進步,歡迎加入針灸醫案群。加群步驟:

1. 掃描(長按)下方群主微信號二維碼,加群主為好友。

2. 發送信息「入群學習」給群主。

3. 等群主發給你入群邀請,加入群。

北京針聯臨床醫案 

微信號:zljxjp

一個堅持分享中醫臨床醫案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四季脾旺不受邪
    中醫普及學堂每天5點與您準時相約養胃五點「少點慢點淡點軟點暖點」
  • 脾虛的害處,可能比你想像的嚴重,四季脾旺不受邪
    中醫的角度來說,舌頭的變化是脾的外在表現: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
  • 四季脾旺不受邪!
    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是脾虛的問題。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生冷的食物,如各種冷飲、生的蔬菜水果等,會帶著寒氣進入身體,最容易傷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撐,飢一頓,飽一頓對它傷害最大。胃生病大多和人飲食不節制有關,脾生病則與人過度勞累有關。
  • 脾虛的害處,可能比你想像的嚴重,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是脾虛的問題。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
  • 【膏方專輯】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不好膏方來調!(補脾消食膏)
    「四季脾旺不受邪」是醫聖張仲景在他的名著《金匱要略》中的一段話,意思是說脾胃之氣健旺,外邪便不可侵入,人體就能保持安康
  • 脾虛的害處,可能比你想像的嚴重,四季脾旺不受邪!
    脾衰嚴重時看文字只看到兩行,大腦會極度疲勞,整日想昏睡,與人交談,只聽到一、二分鐘,大腦會一脹,隨即大腦一片空白,對方談什麼,全然沒聽見,緊接著昏昏沉沉、疲勞至極..……頭暈的源頭在於後腦發空,是脾虛的問題。脾衰時,全身癱軟無力,又說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誤認為是闌尾炎。
  • 「四季脾旺不受邪」可惜知道的人太少了.
    張仲景說過:「四季脾旺不受邪」,是說一年四季我們都要關懷呵護我們的脾胃,只有脾胃功能正常,人才能不容易受到病邪的侵擾。 「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是元氣之本,元氣是健康之本,脾胃傷則元氣衰,元氣衰則疾病由生。我們身體的氣、血、津液的生成需要脾胃的運化,而氣、血、津液滋養著身體。
  • 【廣濟中醫百科】"小兒百病,積食為先!"(上)
    中醫有句話叫四季脾旺不受邪這句話就說明了脾的重要性,意思是脾是人體正氣的來源,任何時候,只要脾氣旺盛,那麼人體就不容易受邪。關於孩子的脾胃,有一個問題容易出現,就是小孩特別容易積食,這是小孩的特點。我們說不能給孩子吃多了,現在絕大多數孩子的脾胃太弱了,我們給他吃了好多好吃的,堆到裡面了,一下就瘀住了。小兒積食到底是什麼?
  • 胃的生理病理及中醫治療
    古語講:「中滿者,脾虛不運。」蒼朮就是補脾健運的。3、陳皮配炒麥芽,各10-15克,能開胃,稱「保胃氣二藥」!在外感內傷病中,加入此二藥,常常有妙筆生花之效,能夠幫助腸胃運化藥力。4、「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超載傷胃,用香砂六君子丸。六君子丸讓脾胃有力,木香砂仁能消化積氣。
  • 1種零食,正在偷偷讓娃積食脾虛,醫生提醒:6歲以下的娃要少吃
    我們生活水平在提高,人們文化水平在進步,但孩子的體質卻越來越差,這與積食脾虛有非常緊密的關聯。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孩子積食脾虛呢?幾乎每個6歲以下的孩子都多多少少經歷過積食,中醫認為,十個孩子九個積,孩子在小的時候容易生病,很大程度上也是源於積食,積食的百病之源,只是很容易被父母忽視。並且孩子在6歲以前是處於快速生長發育的階段,如果因為積食脾虛影響了營養的吸收,還會導致孩子營養不良,發育滯後,個頭矮,在該長個的年紀不長個等嚴重後果。
  • 脾衰比腎虛更可怕,99%的人都不知道!
    中醫認為,脾胃為後天之本,是人體氣血生化的關鍵,如果一個人的脾胃不好,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會出現生成不足,身體各個部分得不到滋養,自然就會出現「枯萎",就會百病叢生,因此,補脾,是一切疾病治療的關鍵。脾胃不好的人,從外表上就能看出來。
  • 齒痕舌會出現哪些症狀
    齒痕舌是指舌體邊緣見牙齒的痕跡,很多人發現自己會出現齒痕舌的現象,其實出現齒痕舌應該要及時治療,才能大大減少帶給身體健康傷害。那麼你們知道齒痕舌的症狀有哪些嗎?2、齒痕舌的患者舌頭的顏色一般都會出現淡淡的紅色,它的周圍會出現牙齒的一些痕跡,這樣可能是由於脾胃虛寒導致的這一現象,有的人如果出現了氣虛,也可能會引起齒痕舌的產生,舌頭顏色如果出現了發紅腫脹的現象,一定要引起重視。
  • 女性脾虛會有哪些症狀 女性如何改善脾虛
    脾虛主要是指脾氣虛弱的病理現象,其致病因素也是非常複雜。而女性有時也會遇到脾虛的問題,那么女性應該如何改善? 女性脾虛有哪些症狀 1、中氣下陷:如久瀉、脫肛、子宮脫垂等。
  • 我的大學中醫故事-48-脾開竅於口與理中湯
    所以古人講,五臟六腑之氣血,全賴脾胃生發供養。李東垣在《脾胃論》中提到,百病皆由於脾胃衰而生也。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講,四季脾旺不受邪。班長劉展飛最熱心於發言,而且常常言必有中,他說,中醫認為,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運化不好,化生氣血不好,所以嘴唇就顯得淡白無華,身體也容易因為貧血缺血而疲勞,精神不好。宋老師點點頭說,《黃帝內經》講,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我們望他嘴唇的色澤,知道是脾虛,氣血不足。
  • 脾主運化水谷,如果脾系統出現問題,人就毀一半了?
    他所說的中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脾系統,中醫所講的脾是一種運動,是一個系統,它不僅包括脾這個臟器,更包括脾的功能運動;而現在西醫講的脾只是單獨脾這個器官,大家一定要分清楚!傷口不宜癒合,身體皮膚出現紫顛、血青塊的,要注意,您出現氣虛的症狀了!        3:脾在體合肉,主四肢。全身的肌肉,都有賴於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及津液的營養滋潤,才能壯實豐滿。肌肉勻稱,結實有力,說明脾氣足,身體偏瘦或者偏胖,都說明身體的脾功能出現問題!       4:在竅為口,其華在唇:指人的食慾、口味與脾氣的運化功能密切相關。
  • 有一種小兒食積叫「氣積」寶寶食積的中醫辨證與推拿護理
    什麼是小兒積食中醫有句話叫四季脾旺不受邪,這是醫聖張仲景說的。
  • 流感又在路上,中醫怎麼預防?
    小兒氣血未充,不耐風寒,更容易受邪侵襲。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從幼兒起即進行鍛鍊。鍛鍊的方法如「數見風日」,如「適其寒溫」,都是很重要的。明·魯伯嗣還提出有關鍛鍊的方法,他說:「小兒始生,肌膚未實,不可暖衣,止當薄衣,但令背暖。薄衣之法,當從秋習之,……所以以秋習之者,以漸稍寒,如此則必耐寒。」也即是說,要循序漸進地,養成耐寒的習慣。還主張「頭宜涼,背宜暖。」
  • 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臉部出現這3種情況,要小心是脾虛的表現
    說起腎虛,大多數人都不陌生,在生活中也有很多人比較重視腎虛,在出現腎虛表現的時候都會及時採取措施。但相對於脾虛,很多人卻不怎麼了解,也沒有過多重視,卻不知脾虛比腎虛更加可怕,當身體的脾胃受損時,身體的機能運作就容易發生問題,相當於身體廢掉一半,因此對於脾虛要特別注意,尤其是在臉上出現這些表現的時候。
  • 女人出現「帶下色紅、似血非血」的情況怎麼辦?傅青主這樣調理
    《傅青主女科》是一部頗具臨床價值的婦產科專著,該書理法謹嚴,辨證詳明,用藥精確,對中醫婦科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它的作者傅山(字青主)更是婦科方面的傑出名醫。不難推測出傅青主對女人十分了解,如果他生活在現代,女朋友出現「帶下色紅、似血非血」的情況,肯定不是手機聊天時只會說「多喝熱水」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