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阿德勒
我家小區附近商業街上有一家飾品店,店主是個五十歲左右的女人,大家都叫她二姐。二姐為人和善,即使不在她店裡買東西,逛街累了去她店裡歇一歇,她也會笑著讓座,遞過一杯水。二姐很懂穿搭,她常常給我們講衣服和飾物怎樣搭配更漂亮,也告訴我們一些化妝的小技巧。可她自己卻總是素麵朝天,穿著也很隨意。問她為什麼不打扮一下自己,她總是一笑說年齡大了,沒有投資的必要了。
其實原因並不是她說的年齡大了,而是和她的成長經歷有關。二姐出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那時家家都很窮,能填飽肚子都是萬幸。二姐的母親為了生活和丈夫一起在車站做裝卸工,那時沒有鏟車,貨到站全靠人工裝卸,就是這樣的體力活還要搶,如果車來了沒有第一時間衝在前面搶著爬到貨車上,就得等下一趟車。趕上運氣不好一天都搶不到活,自然也沒有收入。這樣的血拼讓二姐的母親很強勢,對孩子的照顧僅限於提供食物,對孩子的教育以打罵為主。二姐記得小時候一次生病,想讓媽媽抱一抱,得到的是急著出去幹活的媽媽給的巴掌。二姐在家裡排行老二,有一個大她六歲的姐姐,姐姐比她漂亮,比她聰明,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在二姐出生前獨享父母關注六年。習慣成自然,二姐出生後,父母的關注重點依然在姐姐身上。二姐還有一個小兩歲的弟弟,在重男輕女很嚴重的七十年代,弟弟的出生把二姐身上父母僅有的一點關注也轉移走了。二姐在十四、五歲的少女時代也是愛美的,她偷偷攢錢買了一小管口紅,卻被媽媽、姐姐發現罵了一頓,罵她亂花錢,不想正經事,就知道臭美。二姐從此更加聽話,循規蹈矩。不再注重衣著和修飾自己。到了婚嫁的年齡,二姐不懂怎樣和異性相處,相了幾次親都無疾而終,最後在母親的安排下結了婚。婚後二姐的生活中矛盾重重,不久她就無法忍受離了婚。那個時候離婚是件丟人的事,二姐不想讓父母被人指指點點,選擇外出打工,孑然一身漂泊了許多年,後來開了這家飾品店。
這是我在一個雨天到二姐店裡避雨,看到她的椅子上放著幾本書,都是關於童年和心理的。和她嘮起這個話題,她給我講了她童年的經歷。她說放在以前她是不會和任何人說這些事的,因為她從內心裡不願意靠近別人,也沒有人可以真正走進她的內心。現在她想改變自己,試著找人傾訴。二姐說她現在的生活並不像看起來那樣灑脫,她每天活得都很煎熬,早上醒來就感覺萬念俱灰,要一遍遍地鼓勵自己才能到店裡開門營業,遇事總會往壞的方向去想,有錢也不敢花,每次花錢都有罪惡感,沒有自己特別想要得到的東西,也沒有會使自己特別興奮的事。已過了不惑的年齡依然很迷惑。知道了二姐童年的經歷和現在的狀態心裡很難受。善良的二姐怎樣才能消除童年的陰影,治癒心理的傷痛呢?我還沒有辦法,但我願意努力尋找,代她求助,幫她儘快走出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