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自打知道有原生家庭這個詞之後就感到格外無助,因為從我知道我是出生在這個家庭的那一刻開始,相比擁有一個好的原生家庭的人,我已經輸了!
在所有感覺自己深受原生家庭影響的人的心裡或許都有一個最無奈的痛點,一開始以為可以改變父母,後來以為至少可以活出不一樣的人生,很久以後才發現,既沒有改變父母也沒有活出想要的人生,在與原生家庭曠日持久的對抗中,為何你始終沒有贏!
小妮過去一直覺得在為自己而活,直到40多歲遇上婚姻危機,才開始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一句至理名言: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原生家庭對每一個人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在每個人的潛意識裡都有著原生家庭未解的結,帶著這個節走入新的生活,有的人一生幸福,而有的人深受其害,然而童年沒有得到的就是事實,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如何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讓自己擁有一個值得的幸福人生呢?
當你沒有意識到你的潛意識的時候,潛意識就是你的命運,而你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就是恢復的開始,此外與原生家庭和解就是與自己和解。
弗蘭克卡德勒曾經說過,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就是我們所遭遇的第1個重大磨難都來自家庭,並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對孩子來說父母是第1任老師,父母的行為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烙印。
心理學研究早已經證明:一個人的童年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的性格行為心理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並且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一生的幸福。
如果父母恩愛,孩子感受到了家庭氛圍是溫暖和睦的,他們會有充分的安全感,即使父母離異,但彼此之間也能夠和諧共處,給予孩子持續穩定的愛,那麼孩子也能夠自信滿滿,還能夠擁有強大的自我認同感。若在父母常年吵架酗酒外遇和家暴等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一生可能深受環境影響。
一個家庭出現問題永遠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如果得不到正面的對待和解決,那麼終究會走向負面,只不過讓孩子來承受這個痛的代價。
一個家庭一段婚姻當中如果有了孩子,那麼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天,為人父母就要勇敢的承擔起自身的責任和義務,婚姻有問題要嘗試著修復,而不能因為自己一時的快意決定結婚或者離婚,婚姻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情,兩個人都要承擔起屬於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孩子也是家庭的一部分,所以說婚姻不是靠孩子為紐帶的,但他們的出生也不是自己能夠決定的,生下他們卻不好好的撫養孩子,承受原生家庭的罪,這是為人父母的過錯。
父母與孩子本是分割不開的供體,原生家庭之下父母帶給孩子的不僅僅是物質上面的支撐,還有精神上的,然而換位思考,其實父母也是第1次做父母並沒有任何的經驗,他們和孩子一樣,都是在不斷的學習和成長中。
世上沒有完美的孩子,也不可能有完美的父母,或許父母在有些事情上做得不夠好,但這並不能成為孩子叛逆或者走上不歸道路的理由,父母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孩子只是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並不是全部的人生,他們也有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權利。
作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也得學會理解和支持,人生並不都是美好的,也要學會面對挫折和困難,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才能夠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們需要的不是原諒,是讓自己活得更好,人間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