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養孩子一直都是一個關注的話題,有的孩子在小時候經歷過快樂的童年到現在出生社會都一直堅強,所以他們認為自己的是被富養的。
父母的愛一直延續
父母在方方面面的建議和支持讓我覺得自己是被富養的
父母的教育是開心最重要
媽媽和爸爸更願意尊重孩子
有的從小被管道大的或者說是從小被忽略到大的,他們成年後都失去了愛別人的方式,他們的內心一輩子都要在這個泥沼裡掙扎了。
不想成為父母那樣的人,然而自己偏偏成了那樣的人
重男輕女的家庭讓自己的童年很自卑
童年遍布陰影
長大後不知道怎麼愛自己和愛別人
那麼什麼樣的培養才能讓孩子感知到一個自己是被富養了?
這個一直是這幾年的一個討論話題,很多人認為富養就是在精神上富養,而不是物質上富養,只有做到精神上富養了孩子才會快樂?其實對於這個觀點我持有一點點不同的態度,我的觀點是在一定物質基礎上的精神富養才能是真正的富養?
沒有物質基礎的富養算富養嗎?
答案肯定是不是得。
我們來舉個例子:我們80後這一代人,很多人小時候家裡都是幾姊妹,因為資訊時代的不發達,那時候沒有見過什麼電子產品,最多的遊戲都是和玩伴一起玩一些趣味的遊戲,比如滾鐵環、鬥雞、跳繩等,那時候我們並沒有因為誰穿得好看而疏遠誰,所以我們的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承受力是非常大地,很少有心理不健康的問題,所以這個算是我們在精神上被富養了的,但是物質上的欠缺提現在我們身上還是很明顯,相信很多80後成家立業後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讓自己的孩子在物質上不要太糟糕,因為社會需要。
其實富養孩子就是給足他無條件的愛。
愛是有界限的,愛的定義並不是把自己什麼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口頭上總說著一句「是為了你好」長久以往,孩子會覺得活得很壓抑,感覺自己不自由。這也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出現叛逆的原因。只有父母不把自己人生的理想放到孩子的身上,才能讓孩子的自我得到充分的發展,這種無條件的愛就是真正在「富養」孩子。當孩子成為了家長的「面子」,要為父母的人生理想和期望而活,孩子的真實自我就丟失了。
夢想和創造的激情,是在一個人的自我和這個世界的碰撞中產生的,一個丟失了真實自我的孩子,也失去了人類最為寶貴的做夢的能力。
富養孩子是全然接納孩子
父母是孩子在這個世界上最為信賴的人,也是孩子安全感的源頭,只有父母全然地接納孩子,幫助孩子建立起充足的安全感,孩子的真實自我才能成長起來。
接納孩子的情緒。當孩子進入右腦模式,無法理性的思考和對話的時候,要跟孩子建立情感的連結,允許孩子表達自我。
接納孩子的「不完美」。父母和老師應該幫助孩子覺察並發掘自己內心的力量源泉,而不是將關注點放在外圍的身體感覺、感知、記憶、感受和思想上。當孩子學會了洞察自己的內心,就學會了接納真實的自我。而不是把精力放在試圖「塑造」出一個完美自我的假象上,在覺知的外圍徘徊。
只要父母的愛的方式對了,才會是真正的富養孩子,如果做不到那麼可能就真的會毀了孩子的一身。